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


手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肺中
第一节 经络
2.奇经八脉分布
任脉 → 行胸腹正中, 诸阴经 之会,称“阴经之海”。
督脉 → 行腰背正中,诸阳经之 会,称“阳经之海”。
“背为阳,腹为 阴”。
第一节 经络
带脉→起于胁下,束腰而前垂,统束纵行诸经,故有 “诸脉皆属于带脉”之说。 阴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 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 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 于足少阳经。 阴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交会之处,沿 下肢内侧上行,经腹、胁,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会合后,复上行挟咽与任脉相并。 阳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外侧外踝的下方,沿下肢 外侧上行,经躯干部的外侧,上腋、颈、面颊部而达额 与督脉相并。
中医学
下篇 第三章 针灸学基础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经络 腧穴 十四经脉 经外奇穴 针灸法 针灸治疗 其他疗法
第一节 经络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 成一个少阴心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本经主治特点
肺、喉病 心、胃病 心病 前头、鼻、口、齿病 侧头、胁肋病 后头、肩胛病 脾胃病 肝病 肾病、肺病、咽喉病 前头、口、齿、咽喉 病、胃肠病 侧头、耳病、胁肋病 后头、背腰病(背俞 并治脏腑病)
•如足厥阴肝经抵小 关等。
腹,布胁肋,故肝气 • 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
郁结,常见两胁及小 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
腹胀痛等。
阑尾穴有压痛等。
第一节 经络
(4)治疗预防:
•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 穴位结扎等治疗方法。 •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太阳经 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 •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可强壮身体、 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常点按养老穴可美容肌肤 和明目等。
第一节 经络
(2)其他经络命名
督脉→因其行于背部正中,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 总督作用而得名。
任脉→因其行胸腹正中,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又能 主胞胎,为人之妊养之本而得名。
冲脉→因其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上下前后, 为一身要冲,且能通受十二经气血而得名。
带脉→因其运行环身一周,束腰如带而得名。
第一节 经络
1.经络含义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 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第一节 经络
2.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经脉 经 络 系 统
手太阴肺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阴心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络脉
十五络脉 浮络 孙络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第一节 经络
(3)脏腑属络关系
阴经与阳经在体内与脏腑之间有络属关系,即阴经 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如手太阴肺经脉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脉属 大肠络肺。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1.十二经脉分布
(1) 手三阴→行上肢内侧 手三阳→行上肢外侧 足三阴→行下肢内侧 足三阳→行下肢外侧
(2)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第二节 腧穴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 “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 “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穴 位”、“孔穴”,是针灸、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 之所。
第二节 腧穴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它是分布于十四经循行
第一节 经络
(2)阐释病理: (3)指导诊断:在临
在发生病变时,经络 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
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 部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及
映病变的途径。
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
•如心火可循经下移 的依据。
于小肠,而小肠有热 • 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变;
亦可上熏于心。
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
路线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名。其中双穴,即左右对称 的穴位309对,单穴52个。
2.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它为后世新发现有肯定
疗效,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可作为经穴的 补充。
3.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灵
枢·经筋篇》:“以痛为腧”。
第二节 腧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1.远治作用
经 脉 所 通, 主 治 所 及
(3) 手三阴:胸→手 手三阳:手→头 足三阳:头→足 足三阴:足→腹
第一节 经络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
手食指端
鼻翼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心中
手少阴心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手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指端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 别络:为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 于体表 。
•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 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
•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 皮表的分区。
第一节 经络
4.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①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②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③调节机能平衡 ④感应传导作用
第一节 经络
十四经含义
十二经脉(正经)+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 合称为十四经。
(说明: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 寄附于十二经之中,惟有任督二脉,各 有其专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 ,合称为十四经)。
第一节 经络
第一节 经络
3.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分布
• 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循行 特点--“离、合、出、入”
足阳明胃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第一节 经络
3.经络的命名和脏腑属络关系
(1)十二经脉的命名
主要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 主要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 主要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 主要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 阴经(手三阴、足三阴)→脏发出 阳经(手三阳、足三阳)→腑发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