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时代的专门性文献资料十分少,只有《尚书·尧典》《舜典》《皋陶谟》《益谟》《史记·五帝本纪》《世本》,《大戴礼记·帝系》《五帝德》等书篇。
其他零星的史料也只是见于战国秦汉的文献之中,如《左传》《国语》《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礼记·礼运》《易·系辞》《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篇。
利用战国秦汉出土的古文献原貌来考证.先秦古书的真伪问题。
如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西汉墓,出土《孙子兵法》十三篇,又出土《孙膑兵法》十六篇的残简,可证实《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都是存在的,传世的《孙子兵法》不为,在银雀山西汉墓葬中出土的《晏子》《太公》及《蔚缭子》不伪。
利用出土文字及其上古汉语语法及其特殊虚词来判断古书的年代问题。
例如,从西周春秋时期金文资料可知,利用这种特点可以断定《尚书》中的《商书》诸篇最后的写成年代是在春秋时期,时代不可能太早。
史料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研究史料的源流价值和利用方法的学科,目的是从事史料的搜集、核勘、考证及其编纂,主要工作是史料的整理与鉴别,其以不同的价值、内容、学科性质、年代为标准。
史料学是有关历史资料研究的学问,其史料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四个方面:一、传世古文献史料。
如十三经、二十五史、历史档案、地方史资料。
二、出土的文字资料。
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敦煌遗书等。
三、考古文物等实物史料。
如,古器物、古建筑、古迹遗址等。
四、口碑史料。
口碑史料又称口传史料,民间流传的历史传说、史诗。
战国秦汉时期有关夏商周以及黄帝尧舜的传说史料十分多,实际上这是一种口碑史料,具有很高价值的史料,但需认真鉴别。
先秦秦汉时期史料学演变趋势:一、商代以前是以考古资料为主,古文献资料为辅。
因为此时考古资料多,而且多为实物,可谓是第一手资料。
而古文献资料则是后代根据传说时代记录下来的。
历经千年传袭,难免丧失原味,应谨慎利用。
二、西周春秋时期是以古文字资料(金文)为主的考古资料与古文献资料平分秋色的时代。
有学者将古文字资料从考古资料中独立出来,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古文献资料三足鼎立的局面,或有学者将其称为考古资料与古文献资料的拉锯战时期,然而两者都应注意,不能偏废。
三、战国秦汉以来,以古文献资料为主,考古出土的文物资料为辅。
今天的史料又有了新领域音像资料、胶片、磁带光盘等新型的知识载体亦是将来宝贵的史料。
二重证据法提出背景。
一是针对当时的疑古思潮。
疑古源于宋代,清代时期的政治形势,以及前朝理学影响,使得学者重考据,因而生质疑,于是清代古书辨伪风气日盛。
三十年代达到高潮。
梁启超、胡适、顾颉刚甚至提出“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观点。
二、清末大量新史料的发现。
1、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建立甲骨学,按,孔子感叹“殷礼不足征”2、敦煌艺术的发现建立敦煌学,按,宋儒看不到的围巾隋唐时的古书抄本3、汉晋简牍的发现4、内阁大库档案的发现。
王国维对此深有体会到,古来所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
有赵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的古器物古文字之学。
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史记·五帝本纪赞》典雅纯正﹔文雅不俗。
继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之后,陈寅恪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三重证据法”,即在其《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里所讲:“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异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国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王晖在此基础上,将史学的研究方法概括为“一论三史料”,一论即史学理论与方法,三史料,一是地下出土文物文字及考古资料,二是古文献资料,三是外文中的有关史料(尤其是唐宋以来)。
就先秦史而言,一论则是文化人类学与社会人类学,三种史料:一是古文献史料,二是地下出土的文物考古及古文字资料,三是中外民族学资料。
据此在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的基础上,提供视野更为广阔的理论模式和参照系统,对历史的解释更为合理。
两千年来,政治的需要形成独尊儒术的学风,于是经学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热点。
我国史学研究经历“信古-疑古-释古”的历史。
此种说法为冯友兰与1935年提出。
疑古学派产生的原因:一西方研究方法的引入,学术研究需要有怀疑的精神,封建时代的信古派没有怀疑精神。
而是清代古书辨伪派的直接经验极其成果,如崔述。
其学说表现为顾颉刚所谓的“层垒的造成中国古史观”,否定了以“三皇五帝”为中心的古史系统。
傅斯年认为应该把古史传说材料当作“间接材料”,把地下出土的文字材料当作直接材料。
以直接材料去更正间接材料,一旦得到可信的材料,自然拿其做间接史料。
钱穆批评顾颉刚的古史观为“极端之怀疑论”,他认为“各民族最先历史无不从追记而来,故其中断难脱离传说与神话部分,若严格排斥传说,则古史无从说起”20世纪70年代西汉马王堆三号墓帛书本出土,90年底啊战国中期偏晚期的《郭店楚墓竹简》,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地。
史料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史料,未经他人传抄,修改或增加减损的材料,又称第一手史料,如金文、甲骨文、明清内阁档案。
二是间接史料,《左传》《国语》经后代传抄,《世本》《殷本纪》,至于《周本纪》、《秦本纪》《鲁周公世家》《齐太公世家》,等《史记》中关于西周、东周的历史技术,则是作者根据《尚书》《诗经》《世本》《国语》《左传》等书编成,可视为第三手材料。
但《史记》中《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等篇,所述缘故师弟啊历史价值很高,因为这些篇章所据史书多以亡佚,虽今日亡佚,然西汉时其书尚存。
最可贵之处在于有关西汉时期的记述,其史料价值最高。
第一手材料虽然可信度高,但是内容范围较小,殷墟卜辞主要记述祭祀与战争,对政治、经济涉及甚少,周代金文多记赏赐,历史事迹较少。
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则像断烂朝报。
要了解分析直接史料,必须先熟悉见解史料,大量阅读见解史料,才能近距离接近直接史料。
中国远古时代神话与历史往往混而不分。
以《山海经》为例,其既有神话色彩,然又保存十分原始的古史资料。
这种神话与历史事实混而不分的现象,更需要用多重证据法以及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去分析并加以利用。
战国诸子学派书籍,成书年代在战国,然而其往往冠以历史上伟人的名字或称号,如《管子》、《晏子春秋》、《六韬》《伊尹》《皇帝书》《神农书》,其多为战国某一学派的书籍,只是抬出与自己学派有关的历史上的伟人,用来增强自己这一学派的号召力。
书中所载人物事迹多为真实,然而其思想则倾向于成书时代所属学派的观点,如《六韬》反映战国中后期军事理论及其战略战术的兵书,《黄帝书》则反映战国中后期的的黄老思想,《管子》则是战国秦国稷下学派杂家思想的反映。
《周礼》反映的是西周春秋时期的官职名称、战国中后期的社会制度。
该书应该是战国中后期学者综合西周和春秋时晋国、齐国、鲁国等国的官职而编成的一部带有理想化的书籍。
表现为《周礼》的官职名称往往和西周以及春秋时期的一些官职相对应,然而《周礼》中官职的秩位与西周金文的差异甚大。
因此,如果谈西周官职的官名、职责,可以引用《周礼》和西周金文互证,而分析西周官制的秩位、土地制度、社会组织形态以及户籍制度等,则千万不能依据《周礼》进行分析。
《山海经》是研究上古时代历史、地理及其神话方面的著作。
《山海经》因其详细罗列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物产资源、方向里程等,古代学者认为其是夏禹治水后做成的历史地理书籍。
今本《竹书纪年》中有黄帝轩辕氏、帝挚少昊氏、帝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帝禹夏后氏均可参阅。
商代之前古史的研究,主要依靠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这一阶段在考古学上,属于新石器及铜石并用以及青铜器时代早期的二里头文化时代。
今年湖北出土《郭店楚墓竹简》《战国楚竹书》为思孟学派思想提供资料,然而其也反映了传说时代的历史事迹。
《世本》,又作世或世系。
世是指世系;本则表示起源。
是一部由先秦时期史官修撰的,主要记载上古帝王、诸侯和卿大夫家族世系传承的史籍。
全书可分《帝系》、《王侯世》、《卿大夫世》、《氏族》、《作篇》和《居篇》及《谥法》等十五篇。
司马迁的《史记》、韦昭《国语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林宝《元和姓纂》和郑樵的《通志》都曾引用和参考书中内容。
世本一名最初是见于《周礼·春官·小史》中的:“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其中,系是指天子的帝系,而诸侯的世系则称为世本。
而《世本》一书直到西汉末年时才经刘向校整后定为现名,后来在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又一度改名为《系本》。
现代有学者因书中称赵王迁为“今王迁”认为此书是由战国末年的赵国人所作。
成书年代约为秦始皇十三年至十九年(公元前234年—前228年),比《竹书纪年》要晚上六七十年。
我国古代神话资料较为稀少且不完整,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资料,一、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不仅反映阴阳术数家天象灾异论思想,而且完整反映了神话宇宙起源说。
二20世纪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三、出土湖北《云梦秦简》文字资料来看,其原型是牛郎多次抛弃织女的婚姻悲剧。
四、《尸子》等文献记载“黄帝四面”的神话,曾被孔子解释为黄帝派使臣于四方,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黄帝书》则提供有关黄帝四面的神话传说,汉简中明确记述黄帝四张面孔,不过是宗庙中有四面的祭主之状。
新时期时代综述性参考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1984年版,其内容分:(1)旧石器时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大荔人、丁村人的文化遗址介绍。
(2)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夏代史料与考古资料1、夏代文献资料:《尚书》中的“夏书”部分,有《禹贡》《甘誓》两篇。
《禹贡》记载禹治理洪水以及平定九州的历史,并根据土壤的肥瘠状况安排赋税徭役的情况。
现在一般认为《禹贡》的成熟年代在西周时代,最晚不过春秋,因为其中有扬州进贡“厥篚织贝”,“贝”字金文从“帛”从“贝”,是本字,传说是带花纹的高级丝织品,西周金文中也说南淮夷负有向西周王朝进贡这种高级丝织品的义务与责任,由此可推知《禹贡》大概是参照西周制度写成的,当然也有可能部分词汇是在战国时代参合进去的。
《甘誓》篇是夏后启因有扈氏反对启废除禅让而父子相继即天子之位,便兴兵讨伐有扈氏的战争誓词。
王国维《古史新证》认为《禹贡》《甘誓》虽然“文字稍平易简洁,或后世重编”但是至少是周初人所作。
《史记·夏本纪》是研究夏代最主要的史料。
因《殷本纪》所记录的殷商世系先王为殷墟甲骨文所证明,《夏本纪》所记先王世系也应可信。
且其可能是依据《世本》等古籍文献编纂而成,此外引用《禹贡》《甘誓》,以及汉本《尚书》资料如《五子之歌》《胤征》等。
佚文是现代词,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失传或散存于古籍中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