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第三讲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 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诸国 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混战,国际社会非常不稳定。战国初期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 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
五、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发展特征
政治、军事、经济形势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其 功能与性质的巨大转变。这种变革可归纳为大规模的筑城运 动和城郭布局的形成两大方面。 筑城运动:两种形式 (1) 绝大部分城池是列国出于攻防的军事目的而修筑的。 (2) 春秋中期以后,卿大夫采邑逐渐突破等级城制的约束, 采邑逾制筑城。 春秋时期筑城运动的意义主要在于对旧的宗法等级城制的破 坏,那么战国时期筑城运动则使新的郡县城市体系得以确立。 一破一立,成为这一时期城市转型与发展的主旋律。 城市性质的转变: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王城、相对独立的 诸侯国都、及卿大夫采邑,最终为封建国家的都城及作为其附 属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郡县城所取代。
(3)提倡“因天材、就地利”的因地制宜思想,打破了《周礼· 考工记》提倡的礼制 等级思想单一模式的束缚 ,成为与之并驾齐驱的两种规划思想体系。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 乘马》 这里讲城市布局要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地形地势,形态不必方正,道路不必横平竖直。 (4)创立了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的制度。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管子·大匡》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是故 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 ——《管子·小匡》 (5)认为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应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 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 ——《管子·度地》
第三讲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一、春秋战国的由来 二、春秋战国的年代划分 三、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发展概况 四、春秋战国时代的主要都城 五、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发展特征 六、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春秋战国的由来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0年),因宠信褒 姒,废长立幼,申侯联合北方犬戎攻入镐京,宗 周(镐京)被毁,周平王被迫迁都至成周(雒 邑)。因雒邑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 一般均称东周为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时期的得名:孔子《春秋》 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6) 城郭之制 “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
——《管子·度地》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的意义 在于打破了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礼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 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
四 春秋战国时代的都城
各国都城
周都城——雒邑 秦国都城——雍(陕西风翔县)、栎阳(陕西临潼武屯乡关庄 和王宝屯一带) 晋国都城——绛城(山西洪洞县东南故绛城)、新绛(山西侯 马市) 赵国都城——邯郸 魏国都城——魏邑(山西芮城县北)、霍邑(山西霍县)、大 梁(河南开封西北) 韩国都城——新郑 郑国都城——新郑 齐国都城——临淄 宋国都城——商丘 鲁国都城——曲阜 楚国都城——郢(湖北江陵纪南城) 燕国都城——武阳(燕下都,河北易县南)
六、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理论的变革与新发展集中反映在《管子》一书中,《管子》(管仲、 齐桓公相)属古代子书的一部,以道家、法家为主,涉及兵、农、阴阳学说、儒 学,是博采众家学说的杂著。管仲学派学者以春秋时政治家管仲之名而辑录。形 成于战国、秦、汉之际。
《管子》中城市规划思想
(1)城市分布密度问题 “上地方八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万室之国一, 千室之都四。下地方百二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 ——《管子· 乘 马》 很重视城市与农村的配合关系,认为城市分布密度应根据郊野土地等级来考虑。 显然这种从经济观点立论的思想与旧宗法分封显然不同。 (2)提出城池选址的原则 “凡立国都,非于大川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 水而沟防省。” ——《管子· 乘马》 这里讲选择城址应注意的地理条件,强调了城市的供水、排水、防洪。
• 燕下都城遗址示意图
燕下都城址平面 为一不规整长方形, 东西长8300米,南北 宽约 4000米,的城垣,从 而将故城分为东城 (内城)和西城(外 廓)两部分。东城平 面近似正方,中间偏 北处(武阳台北)有 一道东西横贯的"隔墙 ",把东城又分成南北 两部分。
城郭之构:城郭相连的两城制形式 “郭”是宗法等级城市制度的破坏形式。“郭”——“守民”, 首先 是出于军事防御的目的。 其次 春秋战国时期人口的增长及大量集中于城市,并且随之 而来的市民社会地位的提高、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其产生 的一大动力。 从三代以宫庙为核心的政治性都邑,到由主要作为政治中心 的城和主要作为经济中心的郭两大部分共同组成城市,这是与 郡县城的出现并列的、标志着春秋战国城市性质转变的最根本 性的要素之一。 城市扩大了,产生了新的功能分区,用地构成发生了变化。 郭中的闾里、特别是“市”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1.燕下都 1.1地理位置 燕下都位于保定市易县城东南,介于北易水和 中易水之间。西倚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 连于河北平原,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便于防 守。 1.2 历史概况 《史记•燕世家》记载,“周武王灭纣,封召公 于北燕”,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 国原都城在“蓟”,称“上都” ,在今北京一 带。到了战国时代,北方的燕国强盛起来,争 霸中原,号称七雄之一。燕国为应付南方各国, 在今河北易县建立了一军事重镇,称为“下都”
春秋的得名:孔子《春秋》 战国的得名: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二 春秋战国的年代划分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前476年~前221年
三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发展概况
• • • • • 政治演变 社会经济形态 科学技术 学术思想 文化与艺术
列国分立、 兼并战争频繁, 社会经济长足进 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