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思想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 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 以守民”的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一是城市规模庞大,远远突破了营国制度所规定的诸侯城的规模;
二是城市形制不求规整,而是适应自然地形条件; 三是城、廓在使用功能上有明确的分工,城为政治活动中心,廓 为经济活动中心; 四是城市用地分区发生了显着变化,扩大了城市中商业、手工业 及居住用地,并提高了这些用地的规划地位; 五是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城市设防,充实城市防御力;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 划思想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 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 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 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 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 “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 城建设上。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以理性规 划为最高原则;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使城市建设趋 于对称、序列,追求整体与完美,秩序与规律,和谐与统一的特 点,这种高度理性美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2.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家族聚居模式的底层院落式住 宅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巨大。为分清主次尊卑,产生了中轴线对称 的布局手法。这种手法由住宅组合扩展到公共建筑再扩展到城市。 儒家思想(社会等级秩序)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严谨、 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 3.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之规划理念,体现人与自然和 谐共存之观念;充分考虑自然特色,不拘形式。 4.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
六是规划结构仍以宫为中心,突出中轴线的主导作用,保留前朝 后市等传统,同时,为满足宫廷生活要求,于廓内或近郊建置离 宫别苑。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齐国临淄、赵国邯郸、燕下都及 郑、韩两国的国都“新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