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医外科学重点整理
一、名解:
1.消毒法:又称抗菌法,常指应用化学方法消灭微生物,例如某些器械的消毒,手术室空气的
消毒,手术人员的手臂消毒以及病人皮肤的消毒。
2.灭菌法:一般是指预先用物理方法彻底消灭与手术区或伤口接触的物体上所附带的微生物。
3.全身麻醉:应用全身麻醉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控制地使病人暂时丧失意识和全部感觉的
方法,简称全麻。
4.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指血钠浓度正常而细胞外液容量减少的一种缺水,
是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5.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是指细胞外液减少并呈现高钠血症的一种缺水。
6.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非发挥性酸生成过多和排出障碍,或因体内失碱过多,使血浆碳酸氢
根原发性减少所致。
7.代谢性碱中毒:是由于酸丢失过多或碱摄入过多,使血浆碳酸氢根离子相对或绝对增高所致。
8.呼吸性酸中毒:是由于肺通气、弥散及肺循环功能障碍,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CO2,使血液PaCO2增高而形成高碳酸血症。
9.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是重要脏器
的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由此引起的全身性危重的病症。
1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急性呼吸衰竭,可能在多种病症过程中发生。
共同
性病理有肺血管内皮和肺泡的损害,肺间质水肿以及其他病变。
11.应激性溃疡:是继发于创伤,包括手术、烧伤、休克等为主的病变,以胃为主的上消化道黏
膜发生急性炎症、糜烂或溃疡,严重时可发生大出血穿孔。
1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在严重感染、创伤和休克等急性危重病过程中,两
个或两个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先后发生功能障碍。
13.疖:是单个毛囊及所属的皮质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14.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质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好发于皮肤韧厚的颈项、背部,偶见于上唇。
15.菌血症:临床上将细菌侵入血液循环,血培养阳性者,称为菌血症。
16.闭合性气胸:多为肋骨骨折的并发症,肋骨断端刺破肺表面,空气漏入胸膜腔所造成。
17.张力性气胸:气管或、支气管或肺损伤形成活瓣,气体随每次吸气进入胸膜腔并积累增多,
导致胸膜腔压力高于大气压,又称高压性气胸。
18.开放性气胸:胸壁穿透性损伤导致胸膜腔与外界相通,空气随呼吸自由出入胸膜腔内,形成
开放性气胸。
19.挤压综合征:是指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部位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在解除压迫后,出现以肢
体肿胀、肌红蛋白尿、高血钾等为特点的急性肾衰竭。
20.肿瘤:是指人体器官组织细胞在某些内在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加上外来致病因素的长期作用,
所产生的一种以细胞异常增殖为主要特点的新生物。
21.基础代谢率(BMR):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
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常用计算公式:基础代谢率=(脉率+脉压)-111。
22.倾倒综合征:由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原来控制胃排空的幽门窦、幽门括约肌功能丧失,此外,部分病人胃肠吻合口过大,导致胃排空过快而产生一系列综合征。
23.嵌顿性疝:是指囊颈较小而腹内压骤然升高,腹腔脏器或组织强行扩张疝颈部而进入疝囊,
随即疝颈弹性收缩,疝内容物被卡住而不能回纳入腹腔的疝,临床也称作箍闭性疝。
24.腹股沟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测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
此区内无
腹肌覆盖,腹横筋膜又比其他部位薄弱,故易发生疝,又称直疝三角。
25.功能性细胞外液: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地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体进行交换并取得
平衡,这在维持机体的水和电解质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6.冷沉淀:是FFP置于1℃~5℃条件下融化后,再在4℃无菌条件下经每分钟2000转离心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