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企合作培养产业发展人才补贴实施办法项目申报书

校企合作培养产业发展人才补贴实施办法项目申报书

附件 4申报类别:学科(专业)调整申报编号:《成都市鼓励校地校企合作培养产业发展人才补贴实施办法》项目申报书项目名称:冷链物流专业建设申报单位:职业学校申报单位类别:中等职业学校申报补贴标准:1500 万填表说明1、请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实事求是、明确严谨。

空缺项要填“无”。

2、申报人不用填写“申报编号”栏。

3、格式要求: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 Word 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用 A4 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4、编写要求:(1)项目符合申报指南的要求,目标定位准确,指标明确、可考核;(2)项目任务明确,要充分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

5、封面“申报单位类别”一栏,选择填写“在蓉高校”“在蓉职业(技工)院校”。

6、除当前状态数据和特别注明外,其余数据采用申报前一年度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

三、项目前期基础及立项的必要性1.专业建设前期基础强(1)起点高,积淀厚,专业优势明显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前身为交通运输管理专业,2005 年正式开办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2014 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示范专业;2018 年,在第三方独立机构的调查评估中,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排名全国第 19 位,西南地区第 2 位。

2018 年被成都市物流职教集团评为“物流人才培养示范校”;2019 年正式被列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首批“1+X”考核站点。

(2)打造“生产性教学工厂”的实训基地,校企协同促发展实训基地建设本着高起点、高标准、规范性、示范性和开放性的原则,按照“专业技能实训→综合实训→生产性实训”的建设思路,目前已建成有仓储配送学习训练区、物流沙盘学习训练室、物流学习训练室等,总面积2000 多平方米,设备总价值830 多万元。

与京东等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11 个,其中冷链物流实训基地 5 个,2 个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1 个生鲜食品仓储中心、 1 个医药冷链配送中心。

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多方面展开合作。

校企合作效果明显,获得社会一致好评。

(3)建立“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一带一路”战略及《四川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5-2020)》,适应我省“四大城市群”、“五大经济区”区域发展定位,围绕全省“双七双五”产业发展要求等经济发展态势,出台了《教学督导工作制度》、《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等,初步建成“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每一年根据市场需求、专业变化,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市场需求大,助力服务地方产业对成都银犁冷链、海霸王等 20 余家冷链物流企业调研发现,上述企业中从事冷链物流储前和配送作业人员占冷链物流作业人员总数的 64%,其中掌握冷链物流专业知识的作业人员不到 10%,其他经营范围单一的粗放型物流企业中受过冷链物流管理系统学习的专业人员则更少,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

食品冷链市场体量极大,医药冷链物流附加值高,结合当前温江区“三医两养一高地”生态圈建设,要做强“三医融合”核心产业链群必定也离不开冷链物流的配套服务。

四川乃至全国对冷链物流人才需求旺盛,预计 2020 年四川冷链物流岗位人才缺口将超过 1 万人,增设冷链物流专业是必要可行的。

3.多措并举,加快专业调整建设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统筹专业建设工作;改革课程结构,打造“创新创业先行”的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冷链物流领域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加快建设冷链物流实训室,规划面积2500m2,包含冷冻库、气调库等实训项目,预计 2020 年投入使用。

4.从 2005 年专业开办至今,10 余年内未出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1.建设目标以“优教成都”“技能成都”为建设目标,紧密对接成都“5+5+1”产业细分领域,依托温江科创为代表的医药物流园区、青白江和新津为代表的冷冻畜禽产品、水产品及果蔬等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园区、以双流为代表的农副产品进出口保税园区,调整物流专业设置,增设医药健康与绿色食品冷链物流专业方向,从而深化要素供给改革,培育成都产业发展需要的现代物流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建设成都领先、省内一流、国内树立标杆、国际接轨的优势特色品牌专业。

2.分年度建设目标(1)2020 年建设目标——建成省内冷链物流方向一流特色专业①对接成都“5+5+1”产业细分领域,形成产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健全物流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的冷链物流进阶人才培养模式。

②培养 1 名专业带头人,建设 1 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 1 个教学名师工作室。

③邀请行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1 门在线精品课程和 2 门校本教材。

④增设校企合作单位 5 家,企业实践专家兼职教师不少于 5 人。

⑤新建校内冷链生产实训基地 2500 平方米,年均新增校外冷链实训基地不少于 5 家。

(2)2021 年建设目标——建成川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冷链物流优势专业①邀请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考核标准,完善冷链物流进阶人才培养模式。

②建设具有结合成都“5+5+1”产业细分领域需求分析的实践教学方案。

③对接成都“5+5+1”产业细分领域,建设 2 门在线精品课程和 3 门校本教材。

④完成物流“1+X”考核站点 3 名考评员申报, 1 名培训讲师申报,不低于 40 人/年考证培训工作,向企业、社会及兄弟院校提供技能培训鉴定人数不低于 50 人。

⑤“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 85%,培养 1 名专业带头人,建设 1 支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 1 支技能竞赛专家指导团队。

(3)2022 年建设目标——建成川内领先、国内树立标杆、国际接轨的优势特色品牌专业①获得 2 项市级以上产学研相关教改项目、科研项目或建设项目。

②公开发表 10 篇及以上校企合作教研论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 2 篇。

③推行“1+X”证书制度,学生取得物流的职业技能证书率达到 85%以上,向企业、社会及兄弟院校提供技能培训鉴定,培训鉴定人数不低于 300 人。

④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成都一类竞赛奖励不低于 4 人。

⑤师生科技创新成果科研成果转化率不低于 15%,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不低于 25%。

⑥与 1 所境外高水平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赴境外参加培训的专业专任教师所占比例不低于20%⑦引入与国际接轨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认证通过率达到 85%以上。

⑧增设校企合作单位 7 家,企业实践专家兼职教师不少于 7 人,校内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不少于 5 人,时间不低于 4 个月。

按照成都市“5+5+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构建以服务成都冷链物流产业为目标,以“1+X”(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平台为校企联动依据,以“一个核心、五合五同四层次”为培养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服务我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充分联动成都主区企业、“五区”(成都平原经济区(含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企业等建立深度合作,建成“产教结合、双课堂”的校企合作模式;打造“教、学、做、练、实五位一体”的教学课程体系,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名师引领、外引内培、专兼结合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打造“生产性教学工厂”,培养真才实干技能型人才,提升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群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构建学校、企业、学生三结合的“5+3”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推进国际合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

经过建设,力争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建设成为专业特色鲜明、质量上乘,四川领先、西部一流的示范专业。

1.搭建“一个核心、五合五同四层次”的冷链物流进阶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物流专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养需求,通过调研对专业群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建设冷链物流校企合作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形成《物流业人才培养模式调研论证分析报告》,与行业公司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材、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最终形成冷链物流进阶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成都市“5+5+1”战略需求制定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做好顶层设计,精准培养人才,充分利用成都市五大物流园区企业资源,紧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大国际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培养大量成都市急需的冷链物流人才。

图1-“一个核心、五合五同四层次”的冷链物流进阶人才培养模式2.全面落实国家“三教”改革,构建素养、知识、技能并重,“创新创业先行”的教学课程体系。

一是根据“一个核心、五合五同四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打破专业界限,不断深化课程结构的改革,重构“基于工作课程”的课程体系,着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是全面落实国家“三教” 改革(教师、教材、教法)精神。

在“教法”上,建立“平台课程共享、核心课程互补、拓展课程互通”的“一化三型”专业群课程体系:“职业+人文”的素养教育体系,“培育+养成”的创新创业体系。

围绕职业能力标准中岗位的划分,凸显冷链物流专业服务特色,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实现课程和教学内容重新排序;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划分教学单元,形成融合过程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于一体的能力培养单元;教学过程以完成特定工作任务为目标实践化,建立一套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教学载体、以行动导向为方法、发展性评价为主线的富有特色的冷链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同时依据确定的教学体系,确定不同阶段、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

图 2-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关键能力在“教师”上,设计教师个体的从“人人做微课”到“一体化教学测评”的成长轨迹,聘请专家讲师团队进行指导与考核,专兼职教师过关率达到 90%以上。

在“教材”上,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项目式教学为主体开发课程内容,建设了基于任务引领的教材及教学云平台。

全面建设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3.按照“9 阶能力提升”体系,分类分层次建师资水平领先、结构合理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教师引进、培养、聘用等系列配套管理制度,建立了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教师顶岗锻炼制度,通过培训、顶岗锻炼等方式提升教师职业能力。

按照分类分层的教学要求,逐步实现“9阶能力提升”: 1 是学习信息化课堂、包括慕课与微课制作; 2 是参加各级技能大赛; 3 是各级教科研项目; 4 是编写各级教材、学材; 5 是参加顶岗锻炼每年不低于 1.5 个月;6 是每周四参加素质教育课堂;7 是每年参加职教集团公开课,8 是参与对外培训项目,9 是人人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通过“9阶能力提升体系”和外聘企业专家、内培专业带头人、打造名师工作室及技能大师工作室,形成一支素质高、教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双能型”队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