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尹时芳12级金融二班摘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
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从我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成因;防治措施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1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成因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
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1荒漠化发展的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 风蚀加快, 引起荒漠化。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 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16]。
气候干燥时,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 气候湿润时, 荒漠化就逆转。
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 万hm2 的沙化发展区(京西北沙化发展区) [22]。
而且,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 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蓝皮书———《气候》,明确指出了我国北方近年干旱化的趋势,列举了西北地区干旱化的证据:一是干旱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二是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甚至干涸;三是河川径流量减少;四是冰川后退、变薄,雪线上升;五是荒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扩展;六是指示性植被的衰退死亡等。
在论及近10 a华北地区的干旱特点时又指出,这一地区降雨量愈来愈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加大,干旱的发生也愈来愈频繁。
1.2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1•2•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
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
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1•2.2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
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
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域与外流域的交界带。
这种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构成了景观生态和系统层次结构简单、食物链短、自我调节能力差的脆弱环境系统,这种生态系统很容易被打破。
数十年来,由于对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其生产功能凌驾于生态功能之上,造成了坝上地区草原退化、载畜量降低、土地沙化严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1•2•3水资源调配和开发利用不合理,引起土地荒漠化发展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总量主要来源于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
但长期以来, 各地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缺乏科学性与紧迫感, 浪费现象十分普遍, 这些地区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导致了大面积土地荒漠化。
据报道[25], 就连全国绿化、防沙治沙先进单位的伊金霍洛旗, 在地表植被覆盖率大于80 %时, 其地下水位仍低于20 世纪50 年代30m。
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植被因缺水而死亡, 失去植被屏障的地表在风蚀活动的作用下逐渐产生荒漠化。
1•2•4全社会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人类需求和土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在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的同时,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是导致荒漠化土地发展的原因。
人口增长和对粮食的需求,使耕地挤占了牧场,草原面积缩小;牧畜数量增加,使草场严重超载;草场超载的结果导致草场严重退化,加上牲畜的反复践踏,引起草原沙漠化的迅速发展。
农牧交错区群众长期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土地得不到很好的保育,土壤的贫瘠加速了荒漠化发展,并形成恶性循环。
另外,个别地方政府在指导当地经济建设中也同样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的做法也较普遍。
1.3其他因素对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不十分清楚, 过分强调人的力量而忽视了自然的力量。
在治理过程中不顾当地治沙的实际情况, 盲目追求治沙面积, 在治沙行动中将本来较为稳定的荒地沙漠化较为普遍。
此外,我国在沙漠化治理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还相当粗放, 缺乏对生态、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立法进行统筹考虑, 有时出现相互脱节、重复或交叉的现象[26], 一方面造成资源、资金和人力的浪费, 同时也使治沙的责、权和利得不到有效落实, 甚至出现“治不治与我无关、治好治坏无关紧要”的现象。
2.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4•1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弹性”,一旦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施加的压力超越了生态环境的“弹性”限度,就容易发生土地荒漠化,而一旦减轻了这种压力,生态环境就可以恢复。
重点是解决好生态环境恢复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改善的矛盾,注重扶持发展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把荒漠化区或潜在荒漠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和商品优势,搞好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农民对土地的过分依赖,为沙漠化土地恢复和治理创造条件。
探索防治荒漠化的新机制加强科研监测,探索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荒漠化的发生机制、发展趋势和防治对策,为防止荒漠化提供科学依据。
确立荒漠化生态评价基准及指标。
加强监测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荒漠化监测体系,实施重点工程跟踪监测,科学评价建设效果。
建立荒漠化预警系统———遥感监测及网络系统。
依靠科技进步。
推广和应用防沙治沙实用技术和模式,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工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质量。
鼓励高新技术的运用和多学科参与工程建设,拓宽学科领域,攻克难题,创建一个科研、生产和推广紧密结合的新型的工程结构。
4•4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为土地荒漠化整治服好务在沙漠化土地整治过程中,应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当地经济服好务,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关系。
我国北方沙化区降水偏少,水资源相当紧缺。
从总体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进一步开源潜力不大。
从长远计,应以节水为重点。
在流域用水上,要上、中、下游统筹考虑,统一调配,限定上、中、下游各段的用水量,保证下游实现生态平衡的最低限度用水量;在地下水开采上,要进行科学规划论证,加强管理,慎重开采地下水,保证合理水位,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浅层水位下降,造成土地沙化。
引洪淤灌、拉沙造田是运用天然降水治理沙漠化的有效经验,应大力推广。
发展节水灌溉,搞集约式生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为沙漠化土地整治创造条件是有效途径,应该坚持。
4•6注重运用政策机制调动全社会参与荒漠化防治的积极性在国家加大治理投入的基础上,本着明晰所有权,落实使用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多种形式落实土地产权。
一方面,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增加融资渠道,加快治理速度;另一方面,治理成果归个人所有,增加了群众个人管护的积极性,解决了生态环境建设中治理成果难以长期巩固的难题。
总之,防治荒漠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有坚决反对只顾自己眼前利益,不顾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错误倾向,遵循资源开发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适度的原则以及综合开发利用的原则,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方能促进我国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1)邢永强,郭新华.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及对策. 2006.6(2)刘嘉俊,范雪蓉. 论中国土地荒漠化的类型、特点及防治对策. 1999.6(3)李竹青.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意义及其对策. 1999.3(4)宋文新,张建波. 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2003.4(5)汤磊,傅雪冬. 土地荒漠化浅谈. 2007.11(6)方欣. 我国的土地荒漠化现状.2009.4(7)刘淑珍,柴宗新,张建平,范建容. 我国西南地区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1998.3 (8)朱震达. 土地荒漠化------21世纪全球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 1994.6(9)陈根长. 土地荒滇化;中国经济的巨大威胁(10) 于淑萍.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2006.2(11) 张海峰,尚永升,刘玲. 土地荒漠化的预测及防治.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