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第三单元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4)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
这一变化()A.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B.使北魏统治基础得以削弱C.说明北魏抑商政策的松动D.为民族间融合奠定了基础解析:选C材料“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反映了抑商的一面,“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体现了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故选C项;“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是这一变化的影响,由材料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排除A项;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提高,扩大了北魏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北魏中后期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
2.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
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强了皇权的衰落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解析:选D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均田制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限制兼并的作用,但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制兼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信息,故B项错误;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结论,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均田制理论上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异化为户内田产的世代继承,名义上的国有土地变成了事实上的私产,故D项正确。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
《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
这说明()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C.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解析:选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魏晋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不能体现出江南经济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材料中的著作都记载了相关内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史书记载了当时的主要社会现象,与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不符,故D项错误。
4.(2020届河南顶级名校高三开学摸底)根据下面表格信息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开元年间南方经济发展迅速B.开元至天宝初农业较为繁盛C.唐中期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D.安史之乱未对农业造成破坏解析:选B根据材料“开元天宝之中,……人家粮储,皆及数岁”“是时(指天宝五年),海内富实”“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等现象可知,在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农业发展比较繁盛,故选B项;表格内容主要反映了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农业总体上的发展,没有具体提及是南方还是北方,排除A项;农业商品化是指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而题干主要反映的是农业的繁盛,没有涉及农产品投放市场,排除C项;安史之乱发生于唐玄宗末年到唐代宗初年,而题干主要述及开元、天宝年间的农业发展情况,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5.(2019届福建三明二模)唐朝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已出现“柜坊”“飞钱”等金融元素。
北宋时,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等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
这一变化说明()A.交通发展迅速B.经济重心南移C.商业信用体系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解析:选C由材料从“金融元素”发展到“信用票据”“信用货币”的变化得知是信用体系的变化,由材料“商业发达城市”“交子”“会子”等可以得知是在商业领域,因而这一变化说明商业信用体系发展,故选C项;“信用票据”“信用货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交通发展迅速的产物,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是从北方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一直持续到南宋,排除B项;唐宋时期统治者仍固守重农抑商政策,而且商业信用体系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政策产物,排除D项。
6.(2020届河南焦作高三定位考试)唐代,有家传长达300年绝技、能织高级轻纱的专业户,有能制作“莹竹如玉”而世间“莫传其法”的笔匠等。
这说明唐代()A.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B.手工作坊由政府垄断C.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D.手工业产品质量较高解析:选A据材料“家传长达300年绝技”“世间‘莫传其法’”等可知,当时手工业技术具有封闭性,故选A项;根据材料“家传长达300年绝技”“世间‘莫传其法’”等可知,材料主旨为手工业技术,未涉及手工业经营方式,排除B项;根据材料“家传长达300年绝技”“世间‘莫传其法’”等可知,材料主旨为手工业技术,未涉及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将唐朝手工业产品质量与其他朝代比较,排除D项。
7.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
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解析:选B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是在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说明统治者通过政治手段加强思想影响,故B项正确;此时,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故C项错误;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8.(2019届四川宜宾一模)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
这反映出()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解析:选C材料中石窟属于佛教建筑,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选C项;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没有体现出对儒学地位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与道教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与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无关,排除D项。
9.(2019届河南洛阳、许昌二模)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
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
”这表明当时()A.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首要任务B.三教合一的趋势明显C.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D.儒学的发展面临困境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隋文帝提倡儒学,而《隋书》所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与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旨不一致,说明当时佛道影响力较强,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复兴儒学是士大夫的一种追求,但是并不能得出其是士大夫的首要任务,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三教合一的趋势,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中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张相矛盾,排除。
10.(2019届四川内江二模)下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
这一作品()A.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B.可以印证唐朝开放的政策C.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D.反映了唐朝疆域空前扩大解析:选B据材料“《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得出唐朝是对外开放的,故选B项;艺术作品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排除A项;文人画,又叫“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一种绘画形式,《职贡图》属于人物画,排除C项;《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没有涉及唐朝疆域,排除D项。
11.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
据此可知()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C.《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D.《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一手史料解析:选C据题干中“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推知东晋时期政府与豪强、豪强与依附民之间的矛盾,故C项正确。
12.(2019届濮阳模拟)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
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沈全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
这反映了唐朝()A.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B.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C.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D.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解析:选B A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错误;根据题目中“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属于书法家,以及“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得出,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故B项正确;题目并未涉及地区之间与全国之间的文艺进步,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人画是指书法和绘画合为一体的新形式,题目描述的是作诗之人也同样擅长书法,与文人画不相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届乌鲁木齐诊断)(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最基础的识字写字训练、传统道德意识的培养、历史及日常生活知识的介绍和诗文辞赋写作的练习等等,而这些教学内容的载体则是当时的蒙学教材。
唐代的蒙学教材或沿用传统的儿童读物,如《千字文》《急就章》《仓颉篇》等,或直接采用儒家经典,也有时人新编的蒙学读本。
这些启蒙读物的功能往往是多元综合的,其中贯穿了对儿童的身心修养、处世技能、知书达理等多方面的培养。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材料二唐代的蒙学教育已不仅仅局限于官宦士大夫之家,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开始注重对儿童进行启蒙;不仅在京师州县有官办的小学,在偏僻的乡村也有学生家长集资延师设立的小学校,如前引《太平广记》“田先生”条的记载。
唐代的墓志中更是记载了许多孤贫子弟因请不起教师只得在家中接受母兄教育的事例:如元稹、李绅等人就是受业于母亲,韩愈更因幼年父母早丧而由兄嫂教育。
正是由于他们童年时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刻苦学习儒家经典,博览百家之书,遂成为一代大家。
唐代之所以出现这种“圣人之教”遍于乡野的现象,关键在于唐代的科举选官制度打破了以往门阀出身的限制,扩大了统治者的阶级基础,只要是“学而优”的读书人,无论是官宦子弟还是贫民子弟,均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这条在当时相对公平的路径步入仕途,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