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治疗的主要方法

音乐治疗的主要方法

赵小飞080105261
音乐治疗技术方法以及应用
摘要:音乐治疗是运用与音乐相关手段:听、唱、演奏、创作、律动、音乐其他艺术形式等等方法技术,使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听,唱,奏,运动
Music therapy techniques and methods
Abstract:Music therapy is associated with music, singing, means: performance, the creation, the rhythm, music and other art forms, etc, which is technique to health therapy.
Keywords:Listen, singing, play and movement
1.什么是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在西方国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美国在菲律宾的一所野战医院里,到处都躺着伤兵。

当时的医疗和生活条件都十分恶劣,因此伤兵们的情绪都非常糟糕,每天叫骂不正。

伤兵手术后的感染率很高,死亡率也很高。

这时有一个医生突然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留声机播放士兵们熟悉的家乡歌曲。

很快伤兵们的情绪稳定下来了,他们不再发脾气。

令人意外的是,手术后的感染率大大下降,死亡率也随之下降,甚至手术后的愈合期也明显缩短。

这一发观使美国国防部大为振奋,立即在各个野战医院推广这个办法,收到很好的效果。

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医生们开始认真地研究音乐对人的健康究竟起着什么作用?于是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诞生了。

音乐治疗在某些方面的奇效,近似神话。

一位心理学家对这一奇迹讲道:“音乐能够渗透到病人难以打开的知觉中去,并使之与外部世界沟通。


2.音乐治疗的方法
(一)、听
与聆听相关的音乐治疗方法主要为接受式的音乐治疗方法。

利用声音和音乐情绪的各种形式,以及不同的聆听方式达到计顶的目的。

促进听觉能力:包括注意力、持续度、记忆力、感受力、辨认能力〈强弱、快慢、音色、音高等〉
引导与刺激想象力
音乐放松
主要为接受式音乐治疗
1、主动聆听法。

集中注意力,听音乐积极的聆听方式。

2、音乐同步
音乐与情感情绪的同步一致原则,促进内省。

3、音乐与想象:引导想象和非引导想象
在音乐背景下刺激想象,印发联想,多用于音乐的精神分析4、GIM(guided imagery music)音乐引导想象
心理情绪影响作用。

5、歌词讨论
促进创造力,互动,和情绪情感分享。

6、音乐肌肉放松训练
7、音乐精神减压放松
8、音乐催眠
等等(音乐生物反馈、音乐系统脱敏)
(二)唱
增进表达性语言的训练
增进语言表达的呼吸与肌肉控制
刺激与提高使用声音的动机
增进词汇与认知能力
探索自己的身体乐器
提供美好的交互经验
(三)奏
创建关系、引导主动参与动机
帮助肢体动作能力复健
提供非语言的表达工具
培养与团体交互〈合作、轮流、配合等〉的能力
反映身体状态及活动量
培养休闲技能
表现创意主要为即兴音乐治疗
器乐教授
即兴器乐演奏
(四)运动
增进对身体部位及功能之察觉
发展空间、方向概念
增进动作能力:动作协调
通过碰触、模仿与他人共舞,促进交互
统合视觉、听觉、触觉及身体本位觉的感官经验
以身体响应速度、节奏、力度的变化
b)创作
歌词创作、歌曲创作。

c)综合性的音乐治疗方法。

3.音乐治疗的应用
音乐对精神、神经系统有良好的影响;可以减少呼吸道阻力,影响胃肠消化功能;可以产生镇静和镇痛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亦有作用。

患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来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

通过这些神经结构对人体内脏及躯体机能起主要的调节作用,促使其分泌一些有益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物质,从而达到镇静、镇痛、调整心律、降低血压、调节血流量、改善肌肉紧张程度和促进消化功能等作用。

心律失常病人亦适合用音乐治疗。

通过音乐治疗,可调整心律、降低血压,对改善心肌供血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可使其心慌、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得到改善。

心律失常患者大致可分为快速型心律失常及缓慢型心律失常。

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应选用情调悠扬、节奏徐缓、旋律清逸高雅、风格娟秀的古典乐曲及群众喜闻乐见的轻音乐
为好。

对于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则应选用情调欢悦、节奏明快、旋律流畅、音色优美的乐曲或歌曲。

音乐可以抗脑衰,参与音乐活动是减慢脑衰的有效方法。

经脑电图测定发现,如果一个人听半小时的古典音乐之后,他们脑电波波型变化显示着大脑变得更加敏捷,思维活动能力得到加强。

瑞典医学家证明,对老年人播放旋律优美的乐曲,能延缓大脑衰退过程。

李姓退休女教师,60岁。

因长期从事伏案教学,长期有神经衰弱的症状。

退休后生活环境有所改变,自觉不能适应时常头晕心慌,失眠,心烦意乱,手足心热,腹胀便秘,胸闷。

多次在医院体检,均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

曾经采用食疗,服用补品以及口服谷维素,晕可平等,收效不明显。

后来,采用音乐疗法,常选听的乐曲有《渔舟吧晚》、《梅花三弄》、《寒江残雪》等。

两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尤其是心境平和,睡眠食欲均佳。

邱姓大学生,19岁。

其母平时体质较差.生她时年龄较大(40岁),邱某自幼体弱多病,语声轻微,易劳累,入大学后,常因功课过重而感到疲劳、食欲不良,头晕、精力不济。

后来心理医生要求邱某每天晚上听—段音乐后再进教室自习,全身状态改观,性格变得乐观,爱说爱笑,食量也有增加,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对她进行治疗的乐曲有《彩云追月》、《姑苏行》、《雨打芭蕉》、《月儿高》等。

儿童由于天性喜欢音乐,在音乐临界期内(约12岁以前)对音乐都有很好的反应能力。

如近年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的儿童孤独症,它以人际交流障碍、语言障碍、行为怪异为主要特征,患儿的心理发育受到极大影响,其中六分之五终身不愈,不能回归社会。

但孤独症儿童90%以上有很好的音乐反应能力,从而音乐就成为实施矫治的契机。

例如一名尹姓男孩,有较严重的孤独症状。

平时没有语言,对人无目光对视,行为多动。

第一次进行音乐治疗时,一进入室内就躁动不安地来回走动,嘴里不停地发出“幄、幄”的叫声,一会儿跳上沙发蹬上沙发背,一会儿跳到桌子上,踞起脚尖伸手去掀空调的叶片,拒绝用语言回答任何问题。

音乐治疗师按照他行为躁动的节奏,选择播放轻快的音乐,并帮他安坐在沙发上,他听着音乐,不时看看音响,看看治疗师,安静了好几分钟。

过了一会儿,音乐治疗师又放了一段圣桑的《天鹅》,在舒缓优美的大提琴乐声中,治疗师轻拉患儿的双臂随音乐律动。

接下来治疗师向他解释,前一曲是轻快的音乐,后一曲是优美的音乐。

为检验他是否有反应,治疗师又重放音乐,当再次播放《天鹅》时,他清楚地说出了一个字:“飞”。

看来他不但对音乐有反应能力,而且触发了想像力,由于音乐形象的感受联想到“飞”。

这名患儿平时由于存在较严重的语言交流障碍,使人们误认为患儿属重度智力低下,实际上他是高功能的孤独症儿童,在音乐的环境中显示出了他的潜能。

参考文献:1.0o心园耕耘o0(个人空间)
2.近20年来音乐治疗的研究概况[J].上海中医药杂志
3.音乐疗法的进展和应用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
4.一个值得注意的研究领域──音乐疗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4
5.略谈音乐疗法及其临床应用[J].江苏中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