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混凝土拌合站工作程序 (3)2、质量管理制度 (4)3、混凝土搅拌机设备保养及管理制度 (5)4、试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制度 (6)5、仪器设备的检定与校准(计量检定) (8)6、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8)7、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9)8、卫生管理制度 (10)9、文档资料管理制度 (11)10拌合站采用标准、规范、规程、方法 (12)11、混凝土配合比质量控制和管理制度 (13)12、混凝土生产、运输和调度管理制度 (15)13、安全用电管理制度 (17)14、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18)15、奖罚制度 (19)16、安全检查制度 (20)17、班前安全活动制度 (23)18、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23)19、质量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25)20、安全工作例会制度 (26)21、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26)22、试验的记录分析复核及审核制度 (28)23、质量回访保修制度 (28)24、质量自检制度 (28)25、进站制度 (29)26、交接班制度 (29)27、施工现场材料机具管理制度 (30)拌合站管理制度1、混凝土拌合站工作程序图1.1 混凝土拌合站工作程序流程图1.1原材料进场前必须经试验室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场,试验室做好记录;才能倒入指定的料仓,做好标识,不能随意乱倒。
1.2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设计施工配合比,经试验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1.3拌合站在接收工程部下达的混凝土通知单时,试验室根据需要的混凝土强度,选择配合比,对原材料砂、石的含水率检验后,确定施工配合比,并且监理工程师确定后,才下达施工配料单。
1.4拌合站搅拌机操作员接到配料单后,根据配合比配料试拌混凝土,试验员检测混凝土的坍落度合格后才能正式生产混凝土,如不合格时,由试验员调整含水率,使其拌制的混凝土合格后才生产;操作员禁止改变配料单上料。
1.5生产的混凝土经混凝土罐车运送到施工现场。
2、质量管理制度2.1质量目标:混凝土出厂合格率为100%。
2.2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质检部门应及时对进场原材料进行核对和检查;试验部门应对进场的每批材料均按相应验收标准所规定的试验项目、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取样检验,进行工地常规项目复验,必要时,根据监理工程师的要求或对材料质量有怀疑时,可对非常规项目进行送检。
检查和试验检验结果及时报送监理工程师。
对不符合技术规范的材料坚决不予进场。
2.3拌合站设2名专职试验人员,负责控制混凝土的拌和质量,随时掌握所拌混凝土的质量,严格控制混凝土实际水泥用量;掌握拌制混凝土坍落度,配合比的计量等,杜绝不合格的混凝土出场。
2.4加强现场技术交底及技术指导工作;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对整个混凝土生产过程进行质量监控。
2.5拌合站的电子秤计量系统经常进行自检确保计量的最大偏差符合下列规定:胶凝材料(水泥、矿物掺合料等)±1%;外加剂±1%;粗、细骨料±2%;拌和用水±1%。
2.6水泥、粉煤灰、矿粉、砂、碎石、外加剂设有待检、已检材料明显标识。
2.7 堆存骨料的场地做好排水系统,隔离堆存,严禁相互混杂。
2.8加强拌合站技术、试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3、混凝土搅拌机设备保养及管理制度3.1作业前的准备a.按原厂说明书规定运输和安装混凝土搅拌站,认真进行调试并加设防雨设施。
检查齿轮箱的油位和油质,如油不足应添加,不清洁应更换。
b.检查进料、排料闸门,以及搅拌主机衬板、刮片的磨损情况。
c.检查各部螺栓应紧固。
d.各称量斗不应受除称重传感器拉杆拉力以外的其它拉力和压力。
e.检查电源、水源应符合机器要求,应联接可靠。
f.检查限位开关应调整正确、安全可靠。
g.检查称量装置应能正常使用,计量应精确,其误差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h.应检查输送带质量。
如出现老化、严重裂纹等现象应及时更换。
i.按搅拌站的性能准备合格的砂、石骨料。
超出许可范围的不得使用。
3.2作业中注意事项a.起动机械后,仔细检查机械的运转情况,检查各旋转部件的旋转方向是否正确。
b.密切监视各部件是否正常工作,注意电压是否稳定,发现异常立即停机。
c.随时监视各种仪表。
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和处理。
d.机械运转中不能进行维修、保养、润滑、紧固等作业。
e.当电气装置跳闸时,应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再合闸。
不准强行合闸。
f.夜间工作时,应有足够的照明。
3.3作业后注意事项a.工作完成后将螺旋管内水泥全部输送出来,不要残留水泥在管内。
b.彻底清洗机械及现场。
对搅拌仓内的混凝土一定要清洗干净。
c.对机械进行维护保养,对各润滑点加注润滑油(脂),对需保护部分涂油防锈。
d.冬季作业结束后应将水排放干净。
4、试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制度4.1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了解仪器设备的性能,熟悉操作方法,方可上机工作。
4.2检测仪器的使用环境应满足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4.3操作人员在使用仪器前必须了解该仪器现有的技术状态是否正常,检定合格证是否在有效期内,工作电压(电路、油路、机械转动部分)是否符合要求,而后方可通电使用。
4.4对贵重、精密及大型的仪器设备,应制定操作规程,使用人员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填写《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4.5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故障,应立即停机、不得带病运转。
4.6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或损坏后,应保持现状,由使用操作人员填写故障、损坏原因记录。
报本项目部试验室主任审批后送维修部门维修。
4.7经维修的仪器设备正常工作后,应经计量检定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4.8仪器设备的维修检定,由维修检定人员或使用人员填写仪器设备维修情况履历表,交予仪器设备档案负责人存档。
4.9仪器设备的保养工作由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者负责。
4.10仪器设备每次使用完毕,均应认真擦拭干净,有防尘护罩的应将罩布盖好。
4.11常用仪器设备每周进行一次小保养,每月进行一次大保养,并在使用前检查仪表、定时器、储油量以及各种技术参数是否符合要求,零部件及电源接线是否牢固。
4.12对不常用仪器,每一星期擦拭并试机一次。
其中电子仪器试机通电不少于半小时,充电仪器每次充电不少于8小时以上。
4.13对精密贵重仪器(如1/1000以上分析天平)要根据业务分工实行专人使用和保管,其它人员使用时确保已掌握操作技术,方可动用,使用人员具体负责仪器的保养。
5、仪器设备的检定与校准(计量检定)5.1在用计量器具、测试仪器必须根据有关计量规定,合理编排周期检定计划,及时检定,对不常用的测试仪器应在使用前检定或校准。
5.2仪器、设备的周期检定计划由项目部试验室主任负责制定,并按计划提前半个月联系,防止超期使用,检定证书统一管理。
5.3自校仪器、设备应根据规定和使用情况定期进行自校,无自校规程的可按仪器说明书等文件提供的检定方法和周期进行,一般不超过一年。
5.4仪器设备在检定周期内损坏,修复后必须重新计量检定,合格后方能使用。
5.5新购仪器设备或向外单位借用的精密仪器设备,本单位一时无法检定的,可以对原检定报告进行分析认可。
5.6未经检定或检定不合格的仪器、设备应贴停用标识,并禁止使用。
5.7强制检定的仪器设备,按检定周期由地方技术监督局进行检定,梁场试验室的自校工作由项目试验室主任和从事检测工作五年以上的试验人员共同承担。
5.8仪器设备的校验按《仪器设备自校规程》进行。
5.9用于自校仪器的计量器具要溯源到国家标准。
5.10检定不合格的设备,应经过维修重新检定合格后,方可重新标识使用。
6、安全生产管理制度6.1根据本梁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结合本工程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各种安全标志的设置及维护措施。
6.2经常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员工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必要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自觉地遵守各项安全生产法令和规章制度。
每道工序开工前,参加施工的所有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并做好记录。
通过深化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
6.3劳务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牢记“安全第一”的宗旨,安全员坚持持证上岗。
抓好现场管理,搞好文明施工。
抓好现场管理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工程材料的合理堆放。
施工现场布置安全标语,安全警告标示牌和指示牌,并悬挂施工铭牌。
6.4定期、不定期经常性安全生产检查。
项目部安检工程师、专职安全员负责施工现场日常巡回检查;管理人员在检查施工生产的同时检查安全生产。
6.5严格按照公安、消防部门的要求设置防火设施。
施工现场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定期对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器材进行检查,保证消防设施的使用性能。
消除一切可能造成火灾、爆炸事故的根源,严格控制火源、易燃物和助燃物的贮放。
6.6施工现场设置调度人员值班。
发现隐患,发生事故迅速报告项目部领导,以便及时采取措施组织救援。
确保人身安全。
7、环境保护管理制度7.1根据本梁场建立专职的环保组织机构,做好施工期间的文物、环境保护工作。
成立以梁场场长为组长的文物、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安质部为日常的管理机构。
7.2本梁场环保员,负责施工过程中的环保工作,人员经过培训,坚持“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原则,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结合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实施性的环境保护措施,从思想、宣传、组织、制度、措施、经济等方面入手,形成严密的控制格局,确实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使施工现场环境与生态保护工作满足国家和各级环保部门的标准。
7.3坚持环境保护工作“三同时”的原则,与设计、施工统筹规划、同步运作。
严格按照施工技术细则、设计文件等组织施工,并与设计单位一起优化施工方案。
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施工顺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环保与施工同步,恢复措施紧跟。
7.4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经生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不外流的地表水体,不得在营地附近形成新的积水洼地,严禁生活污水排入河流和渠道,施工废水按有关要求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不污染周围水环境。
7.5在运输易飞扬的散料时,装料适中并用蓬布覆盖。
储料场松散易飞扬的材料用彩条布覆盖。
避免运输、装卸过程中和刮风时扬尘。
7.6对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安装消声器并加强维修保养。
降低噪音,钢筋加工、混凝土拌和、构件预制等场地选择尽量远离居住区。
7.7在比较固定的机械设备附近,减少噪音传播,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降低夜间车辆出入频率,夜间施工尽量不安排噪音很大的机械施工。
8、卫生管理制度8.1管理措施a.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熟悉职业病防治、安全生产法规,并对员工进行培训,以提高全员职业健康保护意识。
b.应当为有害环境作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以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并依照国家规定提供安全可靠的个人防护用品(防尘防毒口罩、耳塞、眼镜、服装、鞋帽、手套等)。
c.不得安排未成年人和孕期、哺乳期女工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