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校园文化
---xxx小学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师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一、我们的解读是:
1.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
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
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
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
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
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
校
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
文化体系。
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
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
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
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关系。
3.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
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
整的文化形象。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
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
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二、怎样建设学校的精神文化呢?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
的最高层次。
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
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
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
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
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
在校风体现
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
好的校风具
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
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
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
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
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
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
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
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
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
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
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
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
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
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
总之,没有良
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
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
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
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
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
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
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
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
效应。
三、我校如何打造特色文化的?
以学校文化的呈现形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
化两部分。
显性文化包括了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校园场地布置、校
园活动仪式等,显性文化的布置安排进一步促进隐性文化的形成。
校园建筑具有德育价值,学生在不会"说话"的校园建筑里学习、活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道德教育,提升素养。
我校以“书香校园”为特色,营造浓厚书香氛围,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阅读与书写习惯,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的文化墙、楼道内的悬挂文化、教室
内的张贴文化、各班的书法展区、走廊里的读书长廊、各班室内的
图书角等,无不浸润着书香,传达着以书为友的文化内涵。
而阅读
课的开展、“课前三分钟阅读”的设置,亲子阅读、师生共读等多
种形式读书活动的开展,读书活动成果展等,使全校阅读参与率达
到100%,极大地彰显了书香校园的特色。
(1)、加强“书香校园”环境建设,突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校园内、教学楼内设有有关读书的悬挂标语,在校园内张贴有关
读书的名言警句等。
(2)、班级要加强“书画班级”环境建设,要有图书角等符合
班级的特点,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布置一些读书的名言,也可是
自创的格言,营造教室的书香氛围,给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阅读
环境。
(3)建设班级图书角。
各班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相互配合,协作
要建设好自己的图书角,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图书资源,并建立健全
相关阅读制度。
(4)建设各楼层的“读书长廊”。
让学生每个课间、课余时间
都可以随时随地阅读。
(5)保证阅读、书法练习时间。
图书馆每周开放。
固定读书时间,一般为:晨读,双休日大阅读,提倡并鼓励学生每天在家自觉
读书不少于半小时。
每天中午固定专项书法练习时间。
(6)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写字活动。
A、每两周写一篇读书心得。
B、每学期进行一次读书手抄报比赛。
C、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朗诵、讲故事比赛。
D、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参加读书征文大赛。
E、每一学期开展一次师生书法大赛。
F、学校广播站开辟一个“书香校园”栏目,每天宣读一些短小的名家名篇及学生的读书心得,介绍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书的熏陶。
G、开展写读书笔记、做好书推荐、亲子阅读、师生共读等形式的阅读活动,并进行成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