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与认知和行为偏差摘要:行为金融学是有别于传统金融学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并通过研究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心理及其偏差,来分析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认知过程和行为偏差。
文章介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心理及其行为偏差,揭示了人们在金融投资过程中的认知行为偏差。
行为金融学是研究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认知、感情、心理等行为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证券产品的价格和证券市场非有效性影响的学科,它是将经济学、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融会起来的边缘学科,研究的核心是被传统金融理论忽略的投资者行为的决策黑箱。
行为金融理论对于原有理性框架中的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市场行为,充分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所谓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者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
在证券投资市场中,个体投资者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的理性人,其决策行为不仅制约于外部环境,更会受到子什么固有的各种行为偏差的影响,这些行为偏差存在于投资者决策的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中。
一. 过度自信与过度交易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的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度自信”。
大多数投资者投身股市前都知道股市上只有少数人能赚钱,但都认为自己能力比别人强,属于少数能赚钱的人,不具备专业知识也敢买股票,连公司是做什么都不知道就敢买该公司的股票;过滤各种信息时,往往会过分依赖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忽略一些重要信息,注重那些能够增强他们自信心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伤害他们自信心的信息。
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有“过度自信"的心理倾向,同时又希望尽快获得超额投资回报,故频繁地买入与卖出。
2000年,中国沪、深两市的年平均换手率是台湾市场的两倍,是东京市场的8倍,是美国纽约市场的6倍。
据中国证监会统计,2005年,沪市年A股换手率为289%,深市达350%,其交易频度居全球证券市场之首。
这种过度交易现象也反映出投资者存在“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
而据美国证券业协会2000年度对美国投资者调查的统计结果,2000年全美有60%的投资者全年交易次数低于6次。
这些反映出我国投资者短线投机倾向比较浓厚,投资者交易次数频繁,长期投资理念尚未形成。
二. 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股市中存在对信息的“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
股票的价格是基于市场对其未来的预期所形成的。
市场对股价的预测是基于与该股有关的信息和对这些信息的处理。
如果市场高估了公司最近公布的信息,就产生过高的预期,股票的价格就会超过无偏评估所产生的与信息相符的理性期望值,对于好消息,股价会高于理性期望值,这种对消息的反应称为“过度反应”。
当一个公司在出现了一连串的好消息之后,由于经验法则的作用人们会误认为还会继续有好消息出现,股价则反映了未来更好的业绩,被高估了,结果产生了过度反应,由于股票出现一连串利好后一般会出现利空,这时人们会对以往的过高的期望进行修正,股价会出现反转,回归到理性期望值。
在分析市场和个股时经常会出现这些偏差,如在上证指数2100点时,人们预测指数将会上升到2500点,2800点;当上证指数跌至1300点时,又预测指数要掉到1000点,甚至800点。
2001年上半年,关于股市泡沫的讨论,关于国有股减持,揭露公司财务造假,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等利空不断传出,但人们经历了二年大牛市对此反应不足,造成全国股民大套牢。
三. 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令其产生更大的情绪影响。
他们发现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由于损失厌恶,当人们账面盈利时,害怕已有利润失去,容易卖掉股票,不愿承担风险,表现为风险厌恶,结果导致获利减少。
当账面亏损时,人们害怕本金损失,倾向于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愿意冒继续下跌的更大风险,表现为风险偏好,导致亏损扩大。
同时长时间持有赔钱的股票降低了资金使用率,失去了再次或多次获利的机会。
要避免这种行为偏差,投资者有必要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
但最重要的是正确地研判大势和个股,在行情发动初期,特别是在牛市时,要尽量持股,特别是持有主流板块的龙头品种;在行情的末期,出现转势时,特别是在熊市时,要尽量早地卖掉股票,不要因为有点亏损就不愿意卖,而造成更大的亏损。
对个股而言,要综合考虑其基本面和涨幅情况,如某股票有实质性利好并涨幅不大时,可继续持股;当某个股票有实质性利空,基本面转坏时应尽早出手。
我国股票市场以散户居多,投资者群体心态很难正常,牛市时的成交量平均高出熊市时的数倍以上。
牛市时散户的平均获利率远低于市场的表现,说明散户过早地卖出了获利股票;熊市时散户的平均亏损率与市场的表现不相上下,说明散户持有成本高于市价的股票不愿卖。
四. 后悔厌恶假设有一个人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并为此而自责不已,这种认为没有做出正确决定的情绪就是后悔。
后悔比受到损失更加痛苦,让人觉得要为损失承担责任。
后悔厌恶是指当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
为了避免后悔,人们常常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
比如像损失厌恶一样过早卖出盈利的股票,长时间持有赔钱的股票。
因为盈利时,面对确定的收益和不确定的未来走势,为避免股价下跌而带来的后悔,倾向于获利了结;出现亏损时,面对确定的损失和不确定的未来走势,为避免立即兑现亏损带来的后悔,倾向于风险寻求而继续持有股票。
这种投资决策是不理性的。
为了避免后悔,还会趋向于等待一定的信息到来后,才做出决策,即便是这些信息对决策来讲并不重要,没有也能做出决策,就是因为太害怕失误。
虽然证券市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完全准确地预测市场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能过度自信轻易决策,但也不能害怕风险,而对有把握的事情不去及时决断以至耽误时机,错过获利机会。
特别是对待新生事物,在大家都感到陌生而回避时,要努力去研究它,做到先知先觉,发现它的赢利机会。
当人们犯错之后,由于后悔会采取行动以挽回损失,但往往受后悔情绪的支配,不认真地分析,会冒更大的风险。
在市场和个股启动后,投资者后悔没提前介入,知错就改,及时跟进还来得及。
当人们为了避免后悔,会想办法不去面对或避开后悔状态的出现,这样投资者就会避免去看与手持股票有关的不好消息,而喜欢去看与手持股票有关的正面消息,造成投资者不能对该股的可能的变化做及时的反应。
五. 心理账户心理帐户是指人们根据资金的来源、资金的形式和资金的用途等不同对资金进行归类的现象。
也就是等价的资金在面对不同的投资和消费项目时,在心理上不同的财务处理,这种做法显然是违背了使自己财富效用最大化的原则。
例如对待自己的本金和对待获利资金的投资慎重程度不同;对获利的股票和亏损的股票,处理的方式也不同,采取不同的风险偏好。
对好股票总认为好,对差股票总认为差,不理会两种股票会相互转换,而失去在差股票上盈利的机会,却在好股票上亏损。
将分红和送股的股票区别对待;将是否进行再融资作为买卖的依据,尽管很多公司再融资是圈钱行为,但有些公司的再融资会给业绩带来大幅提高。
六. 证实偏差人们从外部信息中有时会得到启示,形成一个信念较强的假设,然后去搜寻支持该假设的信息,而忽略掉不支持该假设的信息。
这种证实而不证伪的倾向称为“证实偏差”。
这种不是客观地分析所有的信息,对否定假设的新信息不予重视,这些信息往往是能够推翻假设,使假设不成立。
要避免这种偏差,就要多听一听别人的看法,找出否定假设的依据,综合比较看假设成立的可能性有多大。
因此,保持一种中性的客观的和开放的心态尤其显得重要。
投资者往往从股价和公司公告中产生一个感觉,就会根据感觉去寻找更多的支持该感觉成立的信息,试图证实而不是证伪该感觉,对于不支持该感觉的信息,投资者会不重视,也可能由于知识的局限,根本找不到否定该感觉的信息,这就可能出现偏差。
七. 羊群行为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已知信息的行为,也称为从众心理或羊群效应。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处于模糊不定的状态时,由于个人的情报缺乏可信度,外部的信息往往会对判断产生较大的影响,人们往往放弃自己私人的信息,接受外部信息进行判断,进入“羊群”,以致产生“羊群效应”。
由于外部信息可能比私人信息更有价值,接受外部信息并不完全是非理性的行为,接受外部信息并不完全是非理性的行为。
如果你有能力通过对外部信息的判断,推断出外部信息是更准确的信息,你就可以通过羊群效应为自己的决策最优化。
但是,外部信息可能不包含有价值的情报,也可能是虚假的信息,如果接受了无价值的甚至虚假的外部信息,进入羊群,不但不能使你的决策得到优化,反而会使你处于不利的境地,甚至会给你带来损失。
由于羊群效应属于投资者群体的一致行动,往往导致过度反应,同样也给聪明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
在股市投资时,及时发现和跟踪热门股往往能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回报。
因为市场永远是对的,市场均价反映了一切信息,而这也许正是你不知或不完全了解的,因此,及时根据新信息作出正确行动才能跑赢大市。
市场的羊群行为往往会造成热门股的过度反应,既要利用过度反应来获得更大利润,也要防止过热可能带来的危害,过热时坚定卖出,并且坚决不买股票。
八. 噪音交易人们在风险决策中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并非是完全理性的,投资者有时不是根据基本因素进行买卖,而是根据基本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称为噪音) 进行买卖,这种行为称为噪音交易。
例如,2000年,我国加入WTO,大家普遍认为会对我国汽车行业造成巨大冲击,没考虑到我国对汽车等幼稚行业按国际惯例实行了保护,在5 年内外资只能与中国企业合资生产汽车,关税和配额也是逐年减少,以及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汽车业反而会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由于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容易陷入心理误区,造成投资行为的偏差,纠正投资者行为偏差最优先的方法是运用心理调整的方法,如锻炼法、抑制法、自我诊断法来克服心理上的问题;同时,人的认知偏差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是可以得到有效纠正的,个人投资者作为弱小的群体,在资金、细腻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惟有更加注重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分析思辨能力方能有效抵御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1. 楚鹰. 证券投资—理论、策略与技巧.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2. 楚鹰. 行为金融与市场反应.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 (11)3. 孙安中. 行为金融学与证券市场. 股市动态分析4.王翼宁.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研究——基于心理学、计量检验和博弈分析的证据[D].南京.东南大学.20035.姜亚.国外行为金融理论评述[J].财经界.2007,56.向锐.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7.何问陶,王金全.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及述评[J].南方金融.2002,1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