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绪论 (2)第一章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 (2)第二章随文注释的训诂材料 (4)第三章训诂专书 (5)第四章注释原理 (5)第五章训诂考证的工作与材料 (8)第六章训诂考证的方法 (8)第七章训诂学的应用 (10)绪论第一章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今文经的学问叫今文经学。
《史记》三家注★《史记》三家注(名词解释)《史记》注本的合称,刘宋时代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为《史记三家注》。
两汉时期的训诂历史地位★训诂学史上,两汉时期的训诂历史地位如何?(论述题)汉以前,《诗》、《书》之类著作还可看懂,所以不需多加训诂。
到了汉代,距离《诗》、《书》等成书的时代远了,社会上要求有训诂的知识。
除了随文释义的注解书之外,《尔雅》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成为训释词义专书之祖。
方言的复杂促使方言学的兴起,《方言》成书,成为比较方言学的先驱。
文字符号的变化促进字书的出现,逐渐形成文字学基本理论,并由《说文解字》的问世而达到高峰。
“声训”的具体提出使人们考虑到语音和语义的关系问题,开了语源学的先河。
总之,汉代训诂的成就,给后世语言文字的分析研究做出了范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后世语言学所借鉴。
《尔雅》★《尔雅》(名词解释)《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即已经开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相增益,汉初才完备。
第二节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魏晋隋唐)裴松之《三国志注》的内容★分析裴松之《三国志注》的内容,说明其特点。
(论述题)裴松之的注以考核史实为主,对史实多有补充和辨正。
注中列举魏晋人的著作达200余种,所截取的史料比较完整,注文条目也相当多,文字总数远远超出正文。
内容主要着重以下四点:一,应载而未载的史事,加以增补;二、同是一事,说法歧异,则采录异闻;三、对错误的记载予以纠正;四、对史事和陈寿的不正确看法进行评论。
比如对《武帝纪》的注,补缺方面,裴松之补充了曹操的姓名情况及得姓的由来;备异方面,补充了《世语》不同的记载;纠谬方面,指出记载失实之处;评论方面,对部分史实进行评述。
裴松之注《三国志》,常从不同方面引证勘核,使历史的真实情况轮廓清晰,独树一帜。
第三节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宋元明)朱熹★★朱熹(名词解释)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值得称道的经学训诂大家,其传世著作中以《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影响最大。
他用儒学统一佛、道,通过注释经书阐发理学,继承了传统训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又融合了时代精神,形成了独具时代风格的训诂学,同时,也存在一定局限,如强经就我,空衍义理的毛病,甚至也有缺乏证据的轻率怀疑和随意篡改经文的行为。
四书集注★★★四书集注(名词解释)四书集注是宋代朱熹为儒家四部经典所作的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宋代理学家注释古书的可取之处★宋代理学家注释古书,有哪些“可取之处”?(简答题)(1)善于阐明义理;(2)敢于创发新义;(3)对音义关系有一定认识;(4)对语法现象有进一步了解;(5)能利用金石学的成就为训诂别开生面。
类书★类书(名词解释)从古书中摘录成语典故、诗赋文章甚至整部著作,按类分列于若干标题之下,便于寻检、引用的一种工具书。
第四节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清代)段玉裁★段玉裁(名词解释)段玉裁是戴震的弟子,皖派重要学者,他推广了戴震的研究方法,开辟了文献词义研究的新领域,将乾嘉学术推向了顶峰,段玉裁一生著述宏富,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汲古阁说文订》《古文尚书撰异》《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等三十余种。
其中《说文解字注》是他的代表作。
该书取材广博,考证翔实,成为训诂、文字两学兼重的巨著。
“乾嘉学派”训诂工作中的长处★清代“乾嘉学派”训诂工作中有很多长处,请简要说明。
(简答题)(1)比较充分地占有资料;(2)比较注意古今差别;(3)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和语言内部的系统性;(4)重视有声语言与概念的直接关系。
第五节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近现代)章太炎★章太炎(名词解释)章太炎是第一个将传统小学引入近代科学体系的学者,他主张让小学真正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从而开创了一门独立的语言文字学。
他对语言文字学的各种理论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探讨,代表作有《国故论衡》《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
训诂学今后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任务★简述训诂学今后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简答题)训诂学的今后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实现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二是指导训诂工作,提高训诂工作水平。
第二章随文注释的训诂材料貌★貌(名词解释)训话学术语之一,表明被解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它的基本格式为“某,某貌”,有时也用“……之貌”。
词义的理性引申★什么是“词义的理性引申”?包括哪些类型?(简答题)它是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生联系,从而产生了引申义。
类型如下:(1)因果引申;(2)时空引申;(3)反正引申;(4)虚实引申。
第三节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解读训条★训条(名词解释)一个被注释项及其相应的注释项合称为一个训条或一条注释。
一段注文可以包含若干个训条,训条中的被注释项(注释对象)有时可以承接原文而在注文中不明确出现。
第三章训诂专书第四章注释原理第一节字与词的关系举例说明字与词的对应关系★举例说明字与词的对应关系。
(论述题)“字”与“词”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①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
字与词是相互关联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词是语义的运用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在使用过程中,字词关系的对应表现得比较复杂。
②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
从一个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可以有种种现象。
a.一个字记录一个单音词;b.一个字记录多音词中的一个语素;c.一个字记录多音语素中的一个音节;d.一个字记录两个单音词的组合。
③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可能变化的。
语言文字的错综变化可能影响相对稳定的形音义关系。
a.因词义引申渐远,分化为新词而文字未变,形成一字记录两词的现象;b.因文字假借而记录了不同的词,形成一字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现象;c.因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产生大量异体字,形成多字记录一词的现象;d.因词义引申或意义使用的范围不同产生文字孳乳现象,形成以不同的汉字记录音义相通的同源词的现象,这些汉字的形体或相关,或不相关。
方俗词义为何难以解释?★★方俗词义为何难以解释?(论述题)方俗词义的训释往往困难,原因:(1)可以作为引证的材料很缺乏,几乎没有合适的字书、词典可查。
如:古书“踏逐”难以理解,查《武林旧事》知指“推荐”、“介绍”。
(2)记录当口语的文字往往有很多写法,错别字不少,涉及方音时,韵书难以依据,如“们”写作“懑”、“门”、“每”,“这”写作“者、遮”,一字有多个写法。
除了误写,还有有意别写的。
如“巨毒”本应为“巨阙”(良剑名),由于押韵而改写等。
(3)中古、近古双音结构的语言单位占多数,但是又没有固定下来,某一语言单位是词还是词组,有时会使人不定;有时合成词的两个词素的词序不固定,出现不规则的缩语,使人难以定词确义。
如“张主”即“主张”、“做脚”是“做手脚”的缩语等。
(4)有些少数民族的借词,还没有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需要从少数民族语的古代文献中去找对音的词,如:“牙不”写作“哑步”,蒙古语指走,“雅鲁“契丹语指“拜贺行礼”等。
如何进行“析词审义”?如何进行“析词审义”?(简答题)析词审义要做到“三分清”:分清词与词组;分清单纯音与合成词;分清合成词的含义与偏义;分清词组的结构方式。
第二节直训与义界的关系直训★直训(名词解释)直训就是单字相训,用一个词解释另一个词。
义界★★★义界(名词解释)义界是用下定义的形式,以一个短语或句子解释一个词。
义界的公式表示为:义界=义值差+主训词。
第四节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声训★声训(名词解释)声训就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用音同音近而意义相通的词来解释词的得名根据或词义内涵。
转语声训★转语声训(名词解释)转语声训是解释同一个词的方俗或古今语转。
义训包含的情况★从训释词与被训释词的关系看,义训包含哪几种情况?试举例论述说明。
(论述题)就词语关系而言,义训主要有以下内容:1.以今语释古语。
如:《周礼·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
郑玄注:事酒,酌有事者之酒,其酒则今日之醳酒也。
2.以通语释方言。
如:《方言》卷一:嫁、逝、徂、适、往也……逝,秦晋语也。
徂,齐语也。
适,宋鲁语也。
往,凡语也。
3.以共名释专名,以专名释共名。
专名所指事物有特别的属性,如果要阐释这种特别属性,需要较详细的义界,而且有时需要进行辨析。
用共名释专名,以上位概念释下位概念,现在看起来表面上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但对于生疏的词,它起码给出一定的范围,避免与其他类概念混淆。
专名是不等于共名的,以专名释共名必须根据具体的语意。
4.以基本词语释专门词语。
语言中常用的、词汇底层是基本词语,也就是一般词语,专门、专科的词语属专门词语。
形训、声训、义训三种训诂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论述形训、声训、义训三种训诂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论述题)(1)区别:形训、声训和义训是从注释所根据的不同材料线索,以及注释的不同目的旨趣来分别的。
形训根据词所寄寓的字形结构,通过解释字义来解释词义,依据的是汉字形义统一的原则;声训根据词的语音线索来解释词义,根据的是音义相关的原则;义训是直接考察、阐释词义内涵和外延,其目的在于揭示和巩固词里的客观内容。
(2)联系:它们彼此分别,又相互联系。
形训和声训是根据字词的外部形式。
字形结构所表示象征的词义。
与语音线索所表示、联系的词义,是不同性质的意义。
但它们都属于词的意义内涵的重要部分,它们与同义训方式解释的义互为表里。
(3)原则上一个词同时可以进行形训、声训和义训,把三者得到的意义综合互观,既分别又整体把握,才有可能接近词义的真实和全部。
从训释词与被训释词的关系看,义训包含哪几种情况?★从训释词与被训释词的关系看,义训包含哪几种情况?试举例论述说明。
(论述题)就词语关系而言,义训主要有以下内容:1.以今语释古语。
如:《周礼·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
郑玄注:事酒,酌有事者之酒,其酒则今日之醳酒也。
2.以通语释方言。
如:《方言》卷一:嫁、逝、徂、适、往也……逝,秦晋语也。
徂,齐语也。
适,宋鲁语也。
往,凡语也。
3.以共名释专名,以专名释共名。
专名所指事物有特别的属性,如果要阐释这种特别属性,需要较详细的义界,而且有时需要进行辨析。
用共名释专名,以上位概念释下位概念,现在看起来表面上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但对于生疏的词,它起码给出一定的范围,避免与其他类概念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