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七章:互变异构与双重反应性
第七章:互变异构与双重反应性
+ HB + C C O -
B + C=C OH
H C
C O
B
C=C OH
这一历程表示,失去质子和得到质子是分步进行的。一般酸性较强的 物质或在极性强的溶剂中,有利于这一历程进行。
在酸催化下,则是借助“O”的质子化来催化进行的
H C C O +H
+
H C C OH
+
C C OH + H
+
2、双分子质子移变历程
历程:
R CH CH CH R' + SOCl2 OH R CH CH CH R' O O S Cl RCH CH CH R' + SO 2 Cl
对于环状化合物来说,用SOCl2处理,除发生分子内移变外,顺反异构仍然保持:
OH Cl CH3 H CH3 H H
OH Cl H CH3 H H CH3
历程:
CH2=CHCH2COO
-
CH3CH=CHCOO
-
第二节 互变异构转变历程和类型
正离子移变 :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以正离子形式发生转移,这种过程 称正离子移变。 负离子移变: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以负离子形式发生转移,这种过 程称负离子移变。 一、质子移变历程 1、单分子质子移变历程
B+ H C C O _ + HB + C C O
(主要,稳定)
OH
-
(次要,不稳定)
O CH CH C CH CH2CH3 O
CHO +
O
CH3 C CH=CH CH3
OH
-
CH CH CH CH C CH3
(主要)
第四节 与酮-烯醇互变异构相关的互变异构
1、三碳系:
C C C H C C H C
(双键位移)
2、硝基-酸式硝基系
O N O C H O N OH C
化合物
CH3COCH(CH3)COOEt CH3COCH(Et)COOEt C CH3COCH(C6H5)COOEt C6H5COCH2COOEt C6H5COCH(Et)COOEt HCOCH(COOEt)2 D CH3COCH(COOEt)2 C2H5COCH(COOEt)2
烯醇的含量,%
4 3 30 21 4 94 69 44
一、三碳系(双键位移)
H C C C H C
-
C
C
CH3 CH CH COOH
OH CH2 CH CH COOH 0 100C
(98%,共轭)
(2%)
CH3
CH2 CH2 CH CH C N
EtO
-
CH3
CH2 CH CH CH2 C N
(86%,共轭)
(14%)
二、亚硝基-异亚硝基(肟)互变异构
CH C CH R' [B] O
-
当有过量酮存在下,则是平衡控制产物
动力学控制易生成取代较少的烯醇,而平衡控制则有利于生成取代 基较多的产物;前者因为空间位阻小,后者由于生成的烯醇更稳定 :
表: 烯醇式混合物的组分
混合物
O CH3 CH3
产物1
O
-
产物2
O CH3
-
动力学 热力学
O
28 94
O
-
72 6
R CH N C R' R' R'' EtO
-
R CH N R' CH
R' R''
当化合物酸性很弱时,物质不能象上述的历程那样出现负离子,而是 质子由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是协同进行的。
EtO
-
DOEt
EtOH R
EtO
-
R H R'' C N C R' R'''
R'' C N CD R'''
R'
O O COOEt O COCH3 CHO O
0.02 7.4 29 48
从上表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平衡状态下,丙酮以及其它简单酮几乎全部以酮式存在,如丙 酮、 环戊、环己酮等。
2、在表A部分中,当丙酮中H被羧乙酯(-COOEt)取代时,含 量增加;若被乙酰基取代,增加的幅度更大(表B部分)。 a、羧乙酯基或乙酰基的吸电子效应,使α -碳上氢酸性增强,有 利于烯醇式平衡产物的生成, b、β 二酮及β -二酯类的烯醇式烯醇是由于形成分子内氢键及 碳碳双键与碳基共轭而稳定。
第七章
互变异构与双重反应性
第一节 概 述
一、互变异构
又称平衡异构现象,即在室温下,不同官能团异构体处于动态平衡, 能很快的相互转变,是一种特殊的官能团异构。1885年,有化学家拉尔 (Laar)第一个提出这个术语。
二、互变异构和同分异构间的界限
CH3 CH2CH2Br 250C
0
CH3CHCH3 Br
次要
OH PhCH C CHCH3
次要
主要
2、烯醇式混合物组分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控制 动力学控制:产物的组成受到氢的相对活泼性控制。
O RCH2 Ka OH RCH2 C CHR' [A] [A] = [B] Ka Kb C CH2R' Kb OH RCH C CH2R' [B]
若在〔A〕和〔B〕之间可以建立平衡,即〔A〕、〔B〕可以相互 转化,则建立了平衡控制,即热力学控制 :
C C C X Y
-
C C C X
-
(X=Y or X=Y )
Y
三、分子内历程
R' CH CH CH R O OH O C + C O H R' CH CH CH R HO C O O C O
用取代丙烯醇和亚硫酰氯反应,也可以发生分子内负离子移变:
R CH CH CH R' + SOCl2 OH RCH CH CH R' Cl
C6 H4 C
邻苯二甲酸单酯在酸催化下的互变异构就是分子内的负离子移变。
第三节、酮-烯醇式互变异构
采用库尔特-迈依尔(Kart-Meyer)法可以测定酮化物中烯醇式 含量,常温下,下列酮烯醇式含量如下表: 丙酮 2.5×10-4% 环戊酮 48×10-4% 环己酮 2.5×10-2%
库尔特-迈依尔测定法简介:
OH N C C O H N C OH N H N O C C C C H N C O NH
HO C N C
N H
亚胺醇式
酰胺式
这类一个变化可以用来很好的解释一些反应的产物,如:
CH3 OCH CH 3 Cl + Cl NHNH C R Cl O CH3 OCH CH 3 Cl N Cl O C O N C R
O C Cl
历程:
CH3 OCH CH 3 Cl O NHNH C Cl R Cl CH3 OCH CH 3 Cl NHN C OH R Cl O C Cl
CH3 OCH CH 3 Cl NN C Cl O Cl C OH R
CH3 OCH CH 3 Cl N Cl O C O + HCl N C R
O RCH2 Ka OH RCH2 C CHR' [A] K [A] = K [B] C CH2R' Kb OH RCH C CH2R' [B]
质子催化下的〔A〕、〔B〕之间的相互转化:
R R R R R R R R
C C CH2 R' [A] O
-
+
CH C CH2 R' O
CH C CH2 R' + O
H
O CH3 C CH2
O C CH3
CH3
O C CH
O C
CH 3
3、在C、D、E、F的数据表明,在体系中,烷基的存在,降低烯醇式 的含量。因为R的+I效应。
C CH C O R O or R C CH2 C O O
4、在C和F数据表明,苯基存在有利于烯醇式的生成:由于烯醇和苯环 产生了大共轭体系的原故 5、较大环烯醇含量较高,原因不明。
二、负离子移变过程(转移基团为负离子)
1、单分子历程:
C C C X + C C C X C C C X
特点:形成碳正离子中间体
2、双分子历程
C X C C X
-
C X
-
C
C X
特点:协同历程
3、分子内历程
R CH CH=CH O C C6H4C O R' OH
+
-
R
O
CH
C O
CH
O
CH R' O
第五节
一、单分子历程:
R CH CH CH2 X
负离子移变
R CH CH CH2 X
历程:
R CH CH CH2 X R [CH CH CH2 ] X
+
R CH CH CH2 X
例如
OH CH2 200C OH
0
CH2
例如:
O CH2 OCCH3
0
O OCCH3 25C CH2
例如:
C6H5 CH CH CH2 OCOCH3 C6H5 CH CH CH2OCOCH3
CH N O C N OH
在脂肪族亚硝基混合物中几乎全部是肟式结构,也就是说,脂肪醛和 酮肟,不会转化为亚硝基混合物,但在芳香族混合物中,则是一个平衡体 系:
NO N OH
OH
O
光谱实验证明:固态时为醌式结构,而溶液时为两种异构体的平衡产物, 但在这种互变异构体中,与烯醇式不同的是,平衡总是偏向于肟这一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