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文化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é国üùtùü历Tè与现状一、中国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孝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
“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卜辞。
它是一个会意字。
其上部是一个省略了笔画的“老”字,下部为“子”字,像是子承老人之手,扶侍老人行走之貌。
《说文解字》对其的注解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因此,“孝”字字形,就形象地表示,上辈的父母,应该抚养下辈的子女,下辈的子女,则要孝敬上辈的父母。
也就是为父者要慈,为子要孝。
即父慈子孝之意。
中国晚清曾国藩曾说过:“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
”可见,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孝道伦理,从周公至孔孟,再至其后两千多年之中,无数文人、圣贤都对孝有过诸多阐释。
《尔雅·释训》中讲孝即:“善事父母”。
《尚书·尧典》:“克谐以孝”。
《诗经》中讲“孝文不匮,永锡尔类”;《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渭能养;《论语·里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大学》,“孝者,所以事君也”。
《孟子、万章》;“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孝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在中国孝文化的形成发展之中,孔子对孝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经常和弟子论孝,视孝高于一切,家庭的孝悌成了每个人必备的最基本德行。
在《论语》中就多次提及,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
孔子的这种把父母之意愿、奉养视为高于一切,然后将家庭之孝推及至社会,从而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理想社会的思想,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国孝文化所视为的最高品质和精神。
《论语·里仁》中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为政》中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就是父母老了自然就带来生活的不便和疾病,即使要外出也不要长时间在外面,心中要时时记挂父母在家中的生活,应该常回家看看。
《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把孝悌影响国君后,国君对国民就象家庭的孝子一样,那么国家就会和睦富强。
《论语·为政》中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强调对父母的生前恭敬奉养,死后按照礼节来埋葬和祭祀。
另外《论语·为政》中还讲到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在对于听从父母的话就是孝的问题上,在《孝经》谏争章第二十,曾子问,“敢问,子从父之命,可谓孝乎”子曰:“参,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不要盲目听从、不要愚孝,把对父母精神上、思想上的孝高于食粮的奉养。
以上都是孔子的超时空孝道教化精神。
孔子之后,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并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
"还进一步强调"事亲,事之本也",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
孔孟对孝的论述,已经涉及到后世孝道的方方面面,从而确立了传统孝道的基本面貌。
汉代是中国帝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定型的时期,也是孝道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它把孝作为自己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
随着儒家思想体系独尊地位的确立,孝道对于维护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等级秩序的价值更加凸显,"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理论化、系统化。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国"的王朝,并实施了一些举措,提倡和推行孝道。
例如,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都表明了对朝廷的政治追求。
除此以外,西汉也把《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还创立了"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行孝道与求爵取禄联系起来,成为孝道社会化过程中最强劲的动力。
此后中国历史虽经历朝历代,"举孝廉"作为察举的主要内容之一,一致为后世所承袭沿用。
直至清代,"孝廉方正"仍是进宫入仕的重要途径。
其间孝道向领域的全面渗透,凭借法律力量推行孝道,进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控制,这也是"以孝治天下"的重要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宋元明清期间,孝道也一度的走向极端化、愚昧化。
这也是近代人们对孝道存有偏颇疑虑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元明清时期,程朱成为社会正统思想。
理学家认为孝道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伦理属性,儿子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不可违抗的。
与此同时孝道的专一性、绝对性、约束性进一步增强,对父母无条件顺从成为孝道的基本要求。
“父母有不慈儿子不可不孝”成为世人的普遍信念。
孝道进一步沦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在实践上走向极端愚昧化。
族权的膨胀和愚孝的泛滥,就是孝道畸形的具体表现,如"族必有祠"、"家法伺候"等等。
后来的"割股疗亲"就是愚孝发展到极致的产物,这时孝道被异化到面目全非的地步。
进入近代社会,尤其到了晚清,随着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的渐渐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一大批文化先驱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人性的角度来揭露封建孝文化的专制性、绝对性,并且使孝文化融入时代的内涵。
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严厉批判的传统孝文化开始洗去尘封多年的封建专制性,转而向新型孝文化发展。
从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孝文化在促进国家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孝敬父母,尊君爱国的动人事迹,在今天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传颂不休,成为培育中华传统美德的典范。
《伦理学大辞典》(朱贻庭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对“孝”的解释是:中国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规范之一,有三层含义。
一是必须孝敬自己的祖先,按时恭敬地祭祀祖先,继承祖先的事业,按照祖先的规定办事;二是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恭谨地侍奉父母;三是立身行道,效忠君主,立业扬名,以显父母。
这一解释是对古代孝道的概括,而在现代生活中,孝道的表现形式可能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比如,祭祀祖先没那么勤勉庄重了,服从父母没那么绝对了,光宗耀祖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了。
二、当代中国孝文化的基本理念孝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后,当代的中国对“孝顺”的认识又是如何呢在一篇题为《中国孝文化的现代理念——孝顺观、代际和谐及奉养方式》(作者:刘凤仪)中有这样一个调查,认为中国目前对“孝”的认识理念,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四种:1、“奉养说”。
调查中大多数人认为,是否赡养和侍奉父母,是区分孝与不孝的标准,能使父母生活好,身体好,就算尽到了孝心。
也有的认为,老人不缺钱,只有侍奉好就可以了。
2、“顺从说”。
老年人认为,“孝”就是对老人尊敬,老人说什么、要什么、干什么,顺从就行了。
“孝顺”,即孝既是顺,顺就是孝。
也有的人认为,父母是家庭的权威,说了算的人,服从父母是子女孝顺的表现。
3、“哄逗说”。
一些中年人说,老年人就是“老小孩”,就得像哄逗孩子一样,把老人哄好了,相安无事,家庭也就祥和了。
4、“真爱说”。
一些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认为“孝”就是爱,对父母的理解和真爱,是在情感上与父母的高度融洽,很富于浪漫色彩。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由于城市老年人多数有养老金待遇,生活上不成问题,渴望精神上的慰藉,所以,人们对“孝”的认识,也有些变化,淡化了经济方面的要求,而在感情上的意义得到了强化。
但是,乡村有所不同,仍然要靠子女劳动奉养老人。
通过调查,作者认为“孝”应该是以感情为基础的,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并把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统一起来,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和应尽的社会义务。
“孝”的概念应该是全面的、完整的。
规范子女在家族中,对待父母的行为道德,单一用“孝顺”或者“奉养”等作为区别孝与不孝的标准,是不对的。
这种道德规范,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改变人们的敬老、养老的观念和方式,使孝文化的发展,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体而言,中国当代孝的基本理念与意识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孝文化越来越关注人的平等。
现代社会中,由于教育已趋向大众化,新技术与新信息的更新步伐日益加快,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模式的巨大改变,无不影响着现代家庭的结构。
中国目前的家庭结构中,子代接受高等教育而父代由于受到时代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仅具有传统知识技能的情况十分普遍。
知识上的优势使子代在家庭中的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同时,自五四以来西学所倡导的民主、平等等思想,也普遍融入中国人的思想理念之中。
人们普遍认同人与人生而平等的思想,从而影响着人们对孝的理解与认识。
特别是中国进入80年代后,中国社会更加倡导和谐的亲子关系,注重父代与子代的独立人格,强调基于血缘关系的自然过程不应成为价值附属。
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也是中国面对诸多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而进行反思的时代,对中国传统意义中的“孝”即“父权”的观念,无疑是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时代。
也正是基于此,中国社会对代际关系的重构,赋予了其平等、独立的现实意义。
2、孝行为期待的改变。
中国当代社会中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的逐步瓦解,使得孝的传统行为方式也发生改变。
过去中国社会经济以农业化为主,集体劳作集体生计决定了中国家庭模式常常为“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大家庭”模式。
家有家规、族有族祠,父父子子的孝行关系慎密而不容侵犯。
而当代中国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商业化的社会经济逐步占据重要地位,农业生产的大机器推广、人民生活城镇化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大家庭式和宗族式的生活模式。
尤其在农村,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年轻人不得不外出打工,以换取更多的生活资源。
过去的“父母在不远行”的孝行模式受到巨大挑战。
同时,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又造成家庭中祖孙辈留守家庭居多,即年轻人的留守父母(祖辈)需要在家中照看留守儿童(孙辈)。
这些现状都促成了目前中国国民需要重新规划孝行为及运行模式。
其次,在中国城镇,随着近年来养老保险体制的不断完善,城市居民的养老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很多老人退休之后有固定的退休金,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
过去的“养儿防老”是为了“老有所养”,而现代社会老人的经济状况得到相应保障,过去的“老有所养”已不仅仅是老人对后辈孝行为的期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渐成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