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关键之年。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区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年度计划任务,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紧扣产业增长极、宜居新空间、生态后花园“三大”发展定位和做好对标找差、产业强区、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民生改善“六篇文章”的新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开展对标找差“三争”主题活动,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综合改革稳步推进,老百姓获得感不断增强,年度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强富美高”新六合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2018年列入区人代会主要目标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指标共26个,全年完成指标24个,未达进度指标2项,整体实现度达92.3%,其中:约束性指标全部达进度;预期性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受工业产值下滑、服务业支撑不足等影响,低于目标增幅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受限上商贸单位退出、效益下滑等影响,低于目标增幅2个百分点。

主要目标完成情况详见下表:全区2018年综合指标预计完成情况表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单位年度计划全年预计完成情况实绩增幅(%)进度(%)预期性指标1 地区生产总值% 8 475.3 7 87.5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8 37.2 18.1 109.4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0 205 14.5 104.14 其中:工业投资% 10 38 10.5 101.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 228 8 806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元47 47 2.4 1007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12000 13432 15.5 111.98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万美元1500 2150 17.4 143.39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10 21 21010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5 1.5 100 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百分点提高2个百分点提高2个百分点100 12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经济增速38158 9.3 101.2 1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城镇居民增幅24674 9.4 101.114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19800 26000 131.315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1.9 达标约束性指标16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1.5 1.5 10017 煤炭消费总量万吨达标13 10018 万元GDP用水下降% 5 5 10019 万元GDP二氧化碳下降% 4 4 10020 主要污染物排放- 达标达标达标21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天气比例- 达标80.5 达标22 PM2.5浓度下降- 达标5左右达标23 降尘量下降- 达标达标达标24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00 100 25 列入省、市考断面水质-达省定标准达标达标26 全区域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 达标达标二、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列入2018年全区重点项目计划92个,总投资792亿元,计划投资236.4亿元。

预计全年可实施项目85个,实施率92.4%,完成当年计划投资90%。

其中产业类项目实施47个,实施率94%,完成当年计划投资90.1%。

三、主要工作成效列入2018年区人代会计划的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城市发展、城乡统筹、改革开放、生态环境、民生需求七个方面重点工作,主要成效如下:1、科创水平不断提高。

认真贯彻市委1号文件,实施创新驱动“121”战略,出台《关于聚焦创新名城建设促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方案》及14个配套细则。

全面推进创新名城建设,高标准建设六合高新区,制定《高新区产业发展及布局规划》,六合科创园建设有序推进,六合科创中心建成使用。

全区新增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1家;围绕节能环保、智能制造、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共建南京合工智能环保研究院、南京融众环境工程研究院等5家新型研发机构,其中合工智能环保研究院、南大博域环保技术研究院通过市级备案;累计引进或孵化科技型企业17家,新建校企联盟5个,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4项,促成科研成果转化20项,达成技术合同登记额3.5亿元。

“创业南京”英才计划稳步推进,入选国家“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人、省“双创计划”2人、省科技企业家5人,增选省“333人才工程”2人;入选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市博士后创新基地3家、市“345”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团队1个;新增高技能人才数600人、留学回国人员48人;完成1万平方米、102套人才安居房建设。

创新主体不断涌现,独角兽、瞪羚企业加快培育,全区共有瞪羚企业2家,培育瞪羚企业2家;深入实施“政产学研金”全方位合作模式,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达110家、覆盖率达87.5%;发明专利申请491件、PCT专利申请4件、发明专利授权67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91件,增长34.1%;净增高新技术企业数28家,完成高新技术企业产业产值10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2.5%。

2、产业转型步伐加快。

深入实施“大企业”战略和“产业链”战略,聚焦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主导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8亿元,同比增长11.5%;丰树物流、利德东方橡塑等15个项目竣工投产,全区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57亿元,同比增长6%;工业投资38亿元,同比增长10.5%,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65%。

现代服务业不断做大做强,欢乐港商业综合体建成并营业;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创建已通过省审核,正式报国家复核认定;雄州街道滁河湾创慧小镇正积极申报第三批市级特色小镇;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16.2亿元,增长9%,占GDP比重达45.5%。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组织境内外主题招商推介活动30多场次;签约引进兰精新型绿色纤维、弘信半导体产业园等项目111个。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投入200万元打造农业电商创业服务中心;孵化本地大小农产品企业35家;服务农业经营主体100余家;新增电商主体52家;农业电商销售收入达12.5亿元。

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制定出台《六合区全域旅游规划》,全区接待游客量达10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3.5亿元,增长16%。

大力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平山旅游度假民宿项目建成并营业;“云厨1站”被选为全国“双新双创”博览会考察点;全区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85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22家;新增登记家庭农场52家、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新增高标准农田2.5万亩、设施农业5000亩、设施渔业3000亩。

强化农业品牌建设,打造省、市名牌农产品16个,“三品”认证产品总数228个;地产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8.5%以上;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前20名)。

3、民生需求持续改善。

年度25类84项富民增收工作和9大类85项民生实事扎实推进。

提前完成省定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项指标。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58元,同比增长9.3%,高于同期经济增速2.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0.5个百分点。

就业创业稳步推进,新增城镇就业26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03人,大学生就业6300人,培育自主创业者1203人,创业带动就业4183人,完成各类就业创业培训32420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1.9%。

提速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保障性住房35.7万平方米、竣工40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32户;机场安置房七里片区一期B地块、机场安置房蒋湾片区二期等项目竣工。

加快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街镇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个;新增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护理中心3个,新增3A及以上居家养老中心12个;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38.1张。

全力做好救助保障,将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860元/月;发放医疗救助14.23万人次、1415.4万元;临时救助3289人次、674.7万元。

加强社区阵地建设,完成2个街镇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3个街道5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提档升级。

加强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蒋湾小学、石林幼儿园等5所学校建成投用;创建省优质幼儿园5所、市“园林式校园”5所;区卫生信息平台通过国家四级甲等验收;龙袍等3家卫生中心中医馆建成投用。

“12345”政务服务热线群众诉求5.2万件次,综合满意率95.4%,绩效考核排名位列全市第一。

4、城乡统筹全面推进。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点线面结合、特色化建设,制定《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涉及农业农村的政策性文件;建成美丽乡村示范片区130平方公里,新增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宜居村35个,打造程桥肖营、马鞍东头和龙袍长江社区3个精品片区,程桥街道水韵原乡市级田园综合体建设有序推进。

推动农路提档升级,改造县路30公里、农路115公里、危桥8座,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达到100%。

完成金牛湖街道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竹镇镇竹墩路道路改造提升、竹镇镇民俗文化广场改造等3个重点新市镇项目,竹镇镇和金磁社区分别被评为省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示范村。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成村居土地确权综合档案规范化建档2780卷,农户“一户一档”建档120669卷,率先在全省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和档案进馆工作。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明确“强村重在产业物业、富民重在就业创业”,全区累计脱贫转化低收入农户8114户、16632人,帮扶村58个;151 个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全面建成,在全市综合考评中位列首位;实施1875个“三个靶向”项目,20个省级村级能力提升项目、12个市级党建扶贫项目、2个欠发达片区工程项目,落实补助资金4712.5万元,补贴急重病灾低收入农户823人、247万元;建成金牛湖、马鞍2个街道3.5万平方米标房。

全面推进与陕西山阳县、青海湟源县东西部扶贫对口协作,争取省市支援山阳县帮扶资金3400万元、湟源县800万元,重点支持山阳县15个、湟源县4个扶贫项目;在上级统筹基础上,我区又向两县提供各类扶持资金1400万元;六合区帮扶建设湟源县健康扶贫一卡通信息化建设项目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前列。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全年接待游客突破44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达15.5亿元。

扎实推进农民就业创业,新增创业农民270户,村居农民创业服务站组建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

5、城市功能稳步提升。

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完善规划编制体系,编制完成《六合区发展规划大纲》,出具47个村(社区)的村庄规划编制要点,完成马鞍街道汪云村等22个美丽乡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全区街镇控制性详细规划面积覆盖率达88%;完成《六合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及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在全市15个高新园中率先通过市政府正式批准;全面完成六合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各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