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是生态旅游

什么是生态旅游

什么是生态旅游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生态旅游”不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保护性的旅游。

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

生态旅游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准确点说就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还会使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它强调以一颗平常心尊崇自然的异质性,把自然作为有个性的独立生命来看待。

参加生态旅游的人们在欣赏自然美色的同时,要注意不以个人一己意志强加于自然和其他生命,如见到野兽不要去打扰,更不可去捕捉,学会静观默察、敬天惜物,认真听取周围的天籁之声,并通过摄影、写生、观鸟、自然探究等活动,充分感悟和审美自然。

到底什么是生态旅游一般说来,自然旅游和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上的旅游可以被视为生态旅游。

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定义很严谨,不过有点高深莫测。

我们来用具体例子说明什么是生态旅游。

一是观鸟。

旅游者手拿望远镜,早出晚归,仅凭鸟的鸣叫或飞行的姿势,就能准确鉴定出鸟的种类。

二是乘船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里寻觅鲸鱼。

一道喷水柱,或鲸鱼庞大的躯体下跌时溅起冲天的水花,令人心旷神怡。

三是背起行囊,乘一叶扁舟深入神秘的亚马逊腹地:藤蔓低垂,猿猱长啼,食人鱼在水中唼喋作响。

四是自愿参加一些研究项目的野外工作,用支付的食宿费来支持研究的进行。

这些有利于自然保护,以及使游客从中接受到环境教育的旅游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之所以在当今世界上风靡一时,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是由于在理论上它比传统的大众旅游有不少优越之处,如在适当利用的同时保护资源;为自然保护提供资金,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赚取外汇;提高地方和民间对自然保护的重视等等。

不过要开展生态旅游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它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

首先,保留着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通常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

生态旅游不仅需要的时间长、费用高,有时连基本的生活条件也难以保障。

第二,游客对生态旅游的期望经常无法实现。

比如说,你花钱去陕西长青保护区看熊猫,若是能在野外痛快地看上一通熊猫,你才会觉得钱没白花。

而实际上在野外能看到熊猫的机会非常低。

我在野外研究了几年的熊猫,也只看到过一次,而且是屁股一闪而过。

一般的游客要想在几天的时间里就看到熊猫,无疑是不现实的。

第三,生态旅游的客源比较少。

生态旅游要求游客具备比较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对大自然有浓厚兴趣。

那些满足于走马观花、游山玩水,照张相转身就走的游客,对生态旅游是不感兴趣的。

第四,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规模有限。

生态旅游的游客分两种:一种是“吃苦”型,多是年轻学生,几个人背上帐篷、揣上几包方便面就敢进山,风餐露宿,栉风沐雨,条件虽苦,乐在其中。

不幸的是,这些人往往精神可嘉,却囊中羞涩,拿不出几个钱来。

另一种是“享受”型,主要是来自西方国家的富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和年老的人。

他们有钱也舍得花钱,但他们的要求也不含糊:住宾馆,有餐厅,有车船飞机。

因此能够接待他们的景点是不多的。

所以,尽管有人把生态旅游夸得天花乱坠,事实上,连生态旅游的鼓吹者也不得不承认,基本上是雷声大雨点小。

既然生态旅游要求这么苛刻,政府又怎么能大张旗鼓地推广呢?这其中的奥妙是,旅游行业和政府把自然旅游(即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旅游)与生态旅游等同了起来。

这样一来,生态旅游的范围可就没边了。

哪种旅游能脱离自然环境?认真起来,连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态旅游与普通旅游没有什么区别。

这样,国家和地方政府才能把旅游列入经济发展计划,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目标;才能在缺乏全局的自然保护规划和不征求当地社区意见的前提下,上演全民发展生态旅游的“节目”。

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生态旅游的招牌下,将无序旅游的破坏,肆无忌惮地扩展到自然保护区的每一个角落。

我曾经去过云南西双版纳,看到我们国家惟一的热带雨林被索道、空中走廊、人造景点、旅馆、道路践踏得千疮百孔,惨不忍睹!生态旅游并不是一剂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天南海北不加区别地滥用一通。

一个地区能否开展生态旅游以及如何确定其合适的规模,取决于当地的面积、人口和生态系统的敏感度。

生态旅游成功的关键,在于旅游开始前的细致规划和不同利益集团的综合协调管理,可以说完全是一个管理问题。

客观地讲,我国目前基本不具备广泛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

因为现在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很低,生态旅游客源匮乏;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尤其是软件设施不完备,缺乏对国外生态游客的吸引力。

最令人担忧的是,旅游的管理跟不上去,多头插手,急功好利,经常是开发一片,破坏一片。

要提高我国旅游行业的水平,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工作。

指望挂上一块生态旅游的牌子便万事大吉的想法,不过是自欺欺人。

从根本上讲,所有关于旅游的争论都可以归结到规模上。

各种旅游形式之间主要是“程度”上的差异。

游客数量少,对生态和当地社区带来的影响就少。

这种旅游强度是可持续的,亦可称之为生态旅游。

如果像今年五一期间许多景区游客爆满那样,生态旅游事实上早已名存实亡,其造成生态环境的退化甚至破坏是显而易见的了。

我国人口众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要求日益增加。

这种正当的需求要积极满足,必要时可以丢卒保车,牺牲一批景点。

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生态旅游的定义,严格控制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

在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时要无比慎重,应尽量保持原始的环境,尽可能地不进行开发建设,可以考虑提高门票价格来控制游客数量而不减少经济收入。

喀斯特地形的由来19世纪之前,人们对像桂林这样的奇特地形,还没有统一的科学称谓。

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治,发现位于南斯拉夫和意大利交界处的狄纳尔里克山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上,发育着奇形怪状的地形。

在这片绵亘几百公里的石灰岩高原上,到处是陷阱、石沟、石茅、竖井、落水洞、干谷、岩溶平原和奇异的山峰;山中地下还隐藏着巨大而奇特的洞穴;洞穴内的石钟乳、石笋和石柱,千姿百态,冰莹玉洁,璀璨夺目。

有的石钟乳,只要手指弹击,还会发出丁咚的琴声。

千姿百态的洞穴,有的像大厅,有的似布袋,有的如阶梯,有的似管道,相互交错,迂回曲折长达几十公里。

洞穴内的地下河,有时急流奔泻,有时泉水淙淙。

司威治仔细考察研究了这些地上地下奇景后,觉得无法将它归入已知的地貌类型,便用高原的名字,把这种地形称为“喀斯特地形”。

消息传到世界各地,各国科学家纷纷仿效,一致将发育在可溶性岩石地区的这种奇特地形,称为喀斯特地形。

喀斯特一词在我国延用了很长时间。

后来人们觉得喀斯特一词有点怪异,无法反映这种地形的成因。

1966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全国喀斯特学术会议上,科学家建议将喀斯特改为“岩溶”。

意指这种地形是因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长期溶蚀和侵蚀后形成的。

从此,我国的教科书和学术刊物上,喀斯特被岩溶所取代。

岩溶一词虽被广泛运用,但有些学者为了和国际上统一起来,近年来又不断使用喀斯特一词,致使岩溶和喀斯特在我国成为并用的同义词。

神农架景区气候环境神农架的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基带,以立体型气候显著为主要特点,随海拔增高,依次迭现暖温带、中温带、寒潮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境内极端低温-21℃,极端高温38.5℃。

九月底到次年四月为冰霜期。

神农架属秦巴山脉褶皱带,为燕山运动所形成,保存着完好的上前寒武纪地质结构,其山脉由秦巴山脉东端崛起,自西南向东北延伸。

境内最高海拔3105.4米,最低海拔398米,平均海拔1700米,有3000米以上的山峰6座。

地貌具有山川支错,脊岭连绵等特征,素有“华中屋脊”之称。

寒冷、潮湿、天气多变,是神农架气候的主要特征。

神农架的夏天早晚比较凉快,中午较为炎热,到神农架来旅游要多带衣服,以免着凉。

附加知识:1.因山区气候变化无常,气温较平原地区低,注意多带衣服,各景区均有出售一次性雨衣,旅途中可不用带雨具。

2.进入神农架,路途较远,能带点抗疲劳、晕车的药最好。

3.无论是随团还是独自出行,都要办好人身和财产保险。

4.进入神农架景区,请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及前景分析;现状:资源丰富,全面升温人们一般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到深山老林、草原、湖泊、溶洞、农家、自然保护区等未污染的生态环境中去旅游,以放飞心情、休闲度假。

而在专家学者看来,生态旅游还应当包括体验历史传统与地方文化,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生态旅游资源除了生态环境、生态景观、生态文化外,还包括生态科技、生态产业、生态管理、生态服务、生态教育等。

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主体当推森林旅游。

到2004年底,我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2194个,其中国家级226个,已建立不同类型的森林公园1771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765处,年吸引游客达1亿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达到70多亿元。

另外,我国现有的4200多个国有林场和15万个集体林场中,拥有森林风景资源且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就有3000多处。

目前,我国绿色消费潮流正在形成,生态旅游正在兴起,逐渐成为休闲产业的主旋律。

问题:认识不清,污染环境南京图库师范大学旅游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黄震芳概括了我国生态旅游目前存在八大问题,首要的就是认识不清,概念泛化,导致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专家们普遍认为,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有些地方大打生态旅游的招牌、旗号,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

有的炒作生态的概念,只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有的甚至明为生态旅游,实则破坏资源,污染环境。

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导致保护对象的破坏,11%呈现旅游资源退化,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

盲目发展生态旅游,规划不当、思路失误,会导致严重后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