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葭苍苍白露为霜赏析【篇一:《蒹葭》赏析】《蒹葭》赏析全诗在意象的选择及意境的营造上,朦胧与清美是突出的两大特点。
纵观全诗,共有三个主要意象:“蒹葭”、“白露”与“水”。
蒹葭,即芦苇,其水生的生物特性与随风飘荡的柔美形态,给人以纤长、柔韧的印象;白露,即秋天清晨凝结着的露珠,也是秋天的节气名之一;同水一样,给人以水特有的清澈、柔润之感。
这三个意象,配上秋天清晨,一幅朦胧而清美的秋日图画便呼之欲出了。
读者仿佛能看见:在清晨蒙蒙的天空下,一丛丛芦苇随风飘荡,周围环绕着一望无际的溪水,溪水清澈见底,伴着一滴滴露水从芦苇尖上落下,溪中也漾起了一圈圈波纹。
通过巧妙的意境营造,诗人也为全诗主体展开与主题表达奠定了基础。
在结构上,全诗最突出的无疑是其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同一章诗,经字词稍微修改重复三次,大意相同,却使得诗人的情感层层递进,意境也逐步深化。
与此同时,“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三个重复却不完全相同的短句,分别对应清晨、太阳初升与太阳完全升起,也昭示了三章之间蕴含的时间推移。
读者在通读全诗时,看着诗人一次又一次的想方设法追求那“伊人”,却又始终不得之中,诗人对“伊人”的层层递进的执着,与“伊人”的层层叠加的缥缈也就一目了然了。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诗中富有韵律美的语言也是全诗的一大特色。
比如“蒹葭苍苍”、“蒹葭采采”、“蒹葭采采”这三句短句中,通过对“苍苍”、“萋萋”与“采采”三个叠词的反复运用,不仅使得全诗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层层递进,同时也使朗诵者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叠词特有的节奏感与韵律美,“余音袅袅,三日不绝”。
与此同时,诗中也运用了“兴”与“比”的手法,即每章诗均以蒹葭起笔,同时以“蒹葭”、“白露”与“水”等意象比喻“伊人”,在与叠词的共同作用下,诗人的情感主旨也得到了充分表达。
总而言之,以意象及意境、结构与语言三大特色的共同作用下,全诗巧妙而成功地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秋日朦胧、清美的山水画,诗人对那“伊人”的似得而不得的探求,也就跃然纸间了。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蒹葭》会成为《诗经》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了。
【篇二:蒹葭诗句赏析】篇一:《蒹葭》诗词赏析(全面)2.《蒹葭》1.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追求。
]2.追求爱情,他有怎样的精神?[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3.他追求到了吗,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主人公反复去寻求心爱之人,可“伊人”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恍惚迷离,咫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即。
所以主人公的心情是惆怅、失落的。
]4.这首诗是如何起兴的或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展现一幅萧瑟冷清的秋景,渲染了凄清落寞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感情。
]5.诗中哪些句子表明诗人的意中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宛在水中央(坻、沚),极强的渲染可望而不可即的现实,有很强的表达效果。
]6、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
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
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7、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注意景与情的结合。
全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注意起兴)]8.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
钱钟书在《管锥篇》中引用陈启源“夫说之必求之,然为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的观点,解说了《蒹葭》的这一艺术情境。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9.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 10.诗中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含蓄美1、文字简约:没有直接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只写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但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虽未刻画双方形象,但主人公的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饶梁:只写追求之难,伊人“宛在”,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朦胧美: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
距离产生美感。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
本诗到底是写爱情,还是写理想、写隐士,还存在争议意境美: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难解难分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相互映衬。
4、“伊人”高洁而有魅力的气质被蒹葭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11.比较《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1、内容上:《关雎》重于叙事,从诗中可以看到小伙子从爱上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三章反复咏叹,突出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句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情感韵味更浓郁。
2、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的“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12.诗歌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意中人的思慕/思念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
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几句一直以来为世人传诵,从文学的角度和哲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2.“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都是描写道路的状况的,诗人为何要极力渲染这一点呢?【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写出凄清悲凉的环境,勾勒出男子在河畔遥望的背景。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渲染一种迷离虚幻的优美意境。
描写朦胧之感。
从侧面表明诗人对伊人的执著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现实2.诗人极力渲染道路的状况,目的是以道路的艰难曲折遥远,从侧面来衬托青年男子对他思念的姑娘的执著追求,突出男子痛苦而无奈的爱情。
】2.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综观全诗,它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不仅使诗歌内容层递,逐步展示主人公急切寻找意中人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篇二:蒹葭赏析诗经—《蒹葭》赏析【原文】蒹葭苍苍⑴,白露为霜⑵。
所谓伊人⑶,在水一方⑷。
溯洄从之⑸,道阻且长⑹;溯游从之⑺,宛在水中央⑻。
蒹葭凄凄⑼,白露未晞⑽。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⑾。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⒀。
蒹葭采采⒁,白露未已⒂。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⒃。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⒄;溯游从之,宛在水中⒅。
【说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它原称为《诗》或《诗三百首》,到了西汉初期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称为《诗经》。
《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为“大雅”、“小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在《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属于民歌。
这些作品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们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方面衡量,都是极有价值的,是《诗经》的精华所在,“大雅”和“颂”里面的诗则基本上是贵族阶级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都是祀神祭祖的宗教诗,有着浑厚的承天受命的宗法意识和宗教色彩。
其特点可用宋人郑樵的话来概括就是“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诗经》的表现手法运用了“赋”、“比”、“兴”三种。
所谓“赋”就是铺陈途述的意思,是一种直接叙事物而不假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用彼一事物来比喻此一事物,以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突出,使读者获得更深刻的印象;所谓“兴”,就是起兴的意思,诗人借助别的事物作个开头,以引起下面的所咏之词。
总之,《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光辉起点,对后代诗歌的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
一些伟大的诗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都从中吸取了养分,受到启发,他们忧国忧民,批判黑暗的现实的诗篇,在精神实质上,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注释】⑵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霜花。
白露成霜当在深秋的早晨。
⑶所谓:所说,这里指心里所想,伊人:那人。
指所爱,所想念的人。
⑷在水一方:在河的那一边。
一方、一边、一旁。
⑹阻:险阻,指道路崎岖难走。
⑺溯游:顺流而下。
“游”同“流”指直流的水道。
⑻宛:宛然,仿佛。
中央:中间。
⑼凄凄:同“萋萋”,与“苍苍”同义。
⒁采采:茂盛而色彩鲜明的样子。
⒂未已,未止,指白露未干。
“霜”、“晞”、“已”三个字表示时间的变化,大约是从清晨到午前的光景。
⒄右:向右转弯,指道路迂回弯曲。
⒅沚:水中的沙滩。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