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专业课答题必须注意的问题

考研专业课答题必须注意的问题

有的人只知道在答卷时应当多答一些,对于是否有具体的好处并无概念。

答题技巧的重要性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首先,对于文科的题目来讲,多数题目是没有完全标准的答案的,即使是国家统考的题目,标准答案也可能只是一家之言。

我们可能有这样的体会,看政治历年的考题答案时,有的地方根本就想不通为何还要答一些看上去毫无关系的理论(这一点在政治材料题中非常明显,因为对相同的材料而言,不同人的解读可能迥异,而难有绝对正确与错误之分)。

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本来就没关系。

作为一个完全被动的答题者,你怎么知道出题人是怎么想的呢?因此,你的作法只能是:尽量多写。

否则,如果你看政治题的标准答案,把它抄上去一会就写完了,只有很少的字数。

因此,3个小时的考试时间不仅是给你用来思考的(哪有时间让你思考的明明白白?),还是让你多写以获得尽可能多的得分机会的。

其次,要想到你的卷子是由判卷老师而不是毫无感情一视同仁不知疲倦的机器来批的,你的答法是否合他的要求,能否能够给他以足够的给你分的理由,是否能让他注意到你所有写在答题纸上的部分,以免白答了而作无用工,这是极其重要的。

研究生考试答题技巧之一
A、注意答题的完整性
如果你知道,你就一定要让判卷的老师知道你知道。

很多考我所在专业的人,从专业课的答卷情况来看,50分和70分的人在知识的掌握上基本没有质的差别,但是何以在分数上有巨大的差别呢(仅仅就这么一科)?问题在于,答题时你不是让判卷老师知道你懂,而是要让判卷老师有充足的理由给你分数,也就是该答的一定要答全!这就像法官断案一样,法官的个人好恶是一回事,而能否有足够的证据才是判决的关键。

很多人答题时不知道答哪些可以算够,问题是,在没看到标准答案的情况下谁都不知道。

有一点可以作为大致的参考,就是:假设你以一个非专业人士的眼光来看你自己的回答(一开始这么做不容易,但习惯了就好了),如果能够有一个较完整的印象和较清晰的条理,那么基本上就够了。

举个例子,在解答某些名词或简答时,可以借用小时候作作文常用的一个框框: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都要有。

当然,对于不同科目的问题可能并不一定都有时间人物什么的,但是文科题目多有背景等因素,最好能答全。

例如,我考试那年的国际金融题目中有一个名词解释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在书中该名词实际是指欧洲货币联盟的一个具体条约。

可能有的人主要答了该条约的内容,我在答卷时则从该条约的背景、内容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答了200-300字。

可以说,一个非经济学专业的人看了我的答案就能对该条约有了基本的印象。

仅就这一道题而言,我不能保证比仅答了条约内容的人得分多,但是至少可以保证两点:1、批卷老师会认为我对这个知识点掌握的较好;如果我答对了3.5分的知识点,批卷子的老师可能会决定给我4分。

2、标准答案中可能给出的得分点我尽量都有所涉及。

有的人认为自己答的没问题,但看到成绩时却不敢相信,认为自己不可能这么低。

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忽略了答题的完整性:答出的部分可能只达到要求的一半,相关的部分没有涉及。

不是不会,而是没答。

我身边这样的例子很多,这种非实力因素导致的失败令人叹息,但你不能苛求出题的人答案给的怪,毕竟所有考生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

其实想想看,当你自信的时候别人不同样自信么?分数真的这么容易拿么?
心中要牢记这一点,你不知道哪些是标准答案上要求你答的,只能通过“广种”来提高命中率。

要有这个信念:时间不停,答题不止。

当然,多答也要有个前提,就是心中没把握的地方千万不可乱写。

尽管答多没有任何坏处,但是答错却没有任何好处。

B、形式主义的妙处
条理性也是常常被人忽略的。

其实,判卷子的老师一天要批许多卷子,不大可能每一张都看个仔细,但这并不代表他玩忽职守。

很可能你答了他没看见,或者你本来没答他误以为
你答了而给你分。

如果你知识点掌握的很好,一定要条清缕析的表现出来,分出一、二、三、四点来。

老师看到了你的数字序号,自然就会每一个点都认真的看一下,不会忽略任何一个。

而如果你写到一起,则很容易被忽略。

如果你知识点掌握不牢,则更要这样做。

首先,是给老师一个有条理的印象;其次可能有这样的情况:某道题有4个得分点,你绞尽脑汁也只记得3个,而你答了4条,其中一条与别的意思一样,但表达语言不同。

这时,老师可能误以为你答全了。

因此也要记住,答不出来的点千万不要空着。

有人说这是投机取巧,其实考试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考量你所掌握的知识,更是一种头脑的博弈,技巧很重要。

切记:如果你的答案在内容上不能够有条理,就一定要让它显得有条理!
C、工工整整
要让老师看着舒服。

在你的得分点处于2.5分左右时,工整与否可能决定了老师给你2分或3分。

怎样利用专业参考书
考研专业课备考的第一步就是找专业参考书目。

但是,有了参考书之后,是不是将其背得滚瓜烂熟就能取得好成绩呢?
正确的做法是:要以参考书为圆心、为依托,自己在复习中去加深和拓展。

“参考书一定要用好!”而所谓的“用好”,并不是仅仅把专业书多看几遍,把基本概念、理论多背几遍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怎么阅读专业书绝对是有讲究的,一定要吃透书本。

在专业课的备考过程中,每一本要求看的专业书最好做成笔记。

把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尤其是把重点的知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列成条目。

这样,不仅回头再复习时节省时间,而且记忆的时候自己也不会感到吃力。

学习和复习的效率就有了保障。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总结和记忆的循环过程中,自己的知识会在不自觉中得到很好的贯通,“尤其是在章节之间,贯通更为重要,我在考完试之后觉得自己最大的失误就是在章和章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上,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

另一方面,院系在招生简章中给出的专业参考书往往是最基础的东西,这些书涵盖的专业知识大都是泛泛的,有些内容只是蜻蜓点水似的涉及到,却并不深入。

所以,参考书只能作为考研专业课复习的线索。

“参考书仅仅是构建了专业知识的骨架,但具体的内容和细节,还有待自己去补充。

”从专业课书中找到了一切可以切入的细节和知识点,并不断加以扩展,去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的专业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

很多研究生都指出,一定不要抱侥幸的心理去猜度老师出题的重点,虽然命题肯定有重点方向,但是在某些看上去阐述的文字并不多的地方,也有可能出题,所以,在备考专业课时还是要做全面认真的复习。

我当时在爱考报了个专业课辅导班,因为那的专业课辅导老师的安排是这样的,就是你报考什么学院,什么专业,就会g给你安排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在读的研究生助教来辅导(导师是不可能出来上课的,所以信息量最大的就是导师的研究生了,优势自然不必说)
考研冲剌的三个重要问题
有道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最后两个月的时间里,怎样安排冲剌的节奏、如何选择冲剌内容、如何正确评价最终复习的效果、如何对待各种无法证实的内部消息等等,都是广大考研同学在冲剌阶段普遍关心的问题。

现就这些问题谈谈我个人的观点,希望对考研同学有所助益。

关于冲剌节奏的合理安排。

考研冲剌复习的最大特点是时间短、节奏快。

除去考前休整、
新年元旦、以及某些不可预计的事情的干扰,每门考试科目可供分配的冲剌复习时间平均只有10天左右,广大考研同学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许多考研者不注重复习节奏的合理安排,导致前松后紧,考前心理压力增大,以至于在考研中不能发挥出正常水平,非常可惜。

合理安排冲剌复习的关键在于制定一个可行的50天冲剌计划。

计划的要点应该包括:
(1)冲剌目标的细化。

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哪些重要问题,辨析题答题方法的总结,与专业课有关的近年的热点问题的归纳等,切忌大而空的复习计划。

(2)冲剌时间段的大致分配。

可先作7个星期的复习计划,每周主攻一个或几个详细的冲剌目标;在每个计划星期内,一般只安排5天的详细计划,预留两天机动时间以应付意外事情;切忌计划时间缺乏弹性。

(3)冲剌强度的安排。

一般而言,制定一个“前紧后松”的计划有利于营造一个较好的冲剌复习氛围,有利于从容地巩固冲剌复习内容,尤其是新增加的冲剌复习内容,从而有利于冲剌复习的整体效果。

相反,很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被动局面。

关于冲剌内容的选择,考研冲剌复习是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决不是全面复习的简单浓缩。

他们之间的差别主要有两个方面:
a.冲剌阶段侧重于复习考试可能性较大的内容,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全面复习的内容则包括《考试大纲》所要求的所有内容,强调全面复习,重点把握。

b.冲剌复习注重知识的横向比较和纵向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而全面复习则要求按大纲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复习,注重对知识的准确认知和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