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变法浪潮席卷各国。
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吴起、李悝变法相比,其突出的特点在于A.以法家思想为变法的指导思想B.全面彻底地扫荡了旧制度并确立了新的封建制C.通过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势力D.适合时代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方面的创新2.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爵位授予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这一内容A.完全剥夺了贵族特权B.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3.近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芈月对秦军大声疾呼:“你们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
其主要原因是()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C.国家按照军功大小封爵赐田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4.《淮南子·要略》记载:“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这表明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的最终目的是A.保护秦国不受侵犯B.成为霸主以号令诸侯C.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D.打击秦国的贵族制度5.商鞅变法规定:“使民非农即战”“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
”这些规定A.进一步打击了领主贵族势力B.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C.为秦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D.以法律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6.农战理论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商鞅强调“利出一空(孔)”,即让人们只能从一条途径上满足自己的名利欲望,他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必须控制全部的“利”源,“开公利而塞私门”。
商鞅“利出一空”的主张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C.不利于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D.强调官府需垄断工商业的经济利益7.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完成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下列内容不属于商鞅变法的是A.重农抑商B.奖励军功C.统一度量衡D.独尊儒术8.中国先秦历史上的许多改革都因触犯旧势力利益而“人死政废”,但商鞅变法却没有因“人死”而“政废”。
其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A.得到了秦国人民支持B.措施具体有效C.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D.得到国君支持9.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一项是A.奖励耕战B.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C.建立县制D.限制工商业活动10.“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这使秦国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C.促进了地主经济的发展D.发展了商品经济11.据统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前后经历了109年,秦除了同若干残存的小诸侯国和西戎、巴蜀少数民族作战以外,同其余“六雄”共作战65次,获全胜的达58次。
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秦国实行A.重农抑商政策B.奖励军功C.“废井田,开阡陌”D.什伍连坐12.下列符合商鞅变法思想的是A.知者不变法者而治B.汤(商汤)武(周武王)不循古而王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13.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是:A.管仲改革B.李悝变法C.商鞅变法D.吴起变法14.战国时期的秦国实现社会转型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周世宗改革C.庆历新政D.王安石变法15.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
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
这一规定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B.抑制了土地兼并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二、填空题16.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________年。
17.商鞅变法改革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A.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这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B.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C.内容全面,措施得当D.改革家的胆略和远见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的决心E.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18.有利条件(1)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旧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民风质朴,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充斥。
19.战国时期(1)背景: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政治上,_____________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2)统治者支持: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
(3)表现①魏国李悝变法,主要内容包括: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_____________________”,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制定《法经》,加强法制,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
②楚国吴起变法,主要内容包括: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变相没收________________的土地;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削减官吏俸禄,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③齐国、赵国和韩国也陆续进行了变法。
(4)作用:各国变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各国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
20.春秋时期(1)齐国________________改革: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策。
(2)鲁国的改革:鲁国实行“__________________”“履亩而税”。
三、简答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及都邑官府,其百姓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梏,古之吏也。
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
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1) 结合材料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商鞅为实现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所采取的措施。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影响。
22.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完成富国强兵统一六国的目标。
请写出富国、强兵、集权这三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每个方面两点即可)四、材料分析题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周时期秦国的祖先非子活跃在汧水、渭水之间,西有戎狄侵扰,东有列强虎视眈眈,秦人和西戎时战时和,久而久之,二者关系也日趋密切。
地处边陲,俗近西戎,使秦国与中原诸侯国产生了地理和文化上的隔阂,因而备受鄙视。
秦孝公继位后,对此深感耻辱,发出了“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感叹,发出求贤令,任用商鞅变法。
商鞅坚信“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事异则备变”,上台后用“徙木立信”取得秦国民众广泛支持。
他通过“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復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来发展生产;对全民的编制有明确的规定,把他们编为“三军”;用“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革新秦人家庭制度。
战国晚期,秦国实力不断壮大,取代周室、吞灭群雄的战略意图越来越明显。
——摘编自《史记》(1)根据材料,分析秦国商鞅变法的背景。
(2)依据材料概括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
24.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时期,封建的君臣关系趋向瓦解,封建等级制日益败坏……礼崩乐坏,下克上,公室衰而私门强大,一些国家的卿大夫逐渐取得了国君的地位……中国的学术思想空前活跃,思想文化异彩纷呈,群星璀璨,人才济济。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秦孝公三年,商鞅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显然,这里是通过加倍征收赋税来强制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孝公十二年再次颁布《分户令》,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即兄与弟在同一房屋内居住均属违法行为。
通过《分户令》,商鞅把大家庭析分到最小限度。
通过析分民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
——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材料三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韩非子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政治、文化领域的新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推行《分户令》的意义。
除《分户令》外,商鞅变法在经济领域还有哪些措施?(3)指出材料三中二者评价商鞅变法的角度,并简析他们如此评价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B2.B3.C4.C5.C6.B7.D8.C9.C10.C11.B12.B13.C14.A15.D16.35617.A C D18.尚武19.新兴地主平籴法贵族20.管仲相地而衰征初税亩21.(1)措施: 重农抑商,鼓励耕战;奖励军功,严禁私斗。
(2) 影响: 简朴无华的民风;恭俭敬业的官员;无私的士大夫;社会和谐安定,国家强大。
22.略23.(1)背景:各民族交流、融合加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秦国相对落后促使秦孝公决心变法;法家思想的影响;(2)内容: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加强民众控制;强制推行一家一户家庭管理制度。
24.(1)新变化: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地主阶级逐渐掌握政权。
文化上百家争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意义:推动了小农户数量的增加: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生活的文明进步。
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
(3)角度:韩非子从积极作用或成果的角度评价,主要原因是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以商鞅变法的实效证明法治对富国强兵的重要性:王安石评价角度是变法的经验,主要原因在于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注重从历史中寻找变法的经验和推进新法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