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PPT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PPT


强化对地方的统治
4、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5、焚烧诗书,制定秦律
加强思想统治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 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 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 认为应统统毁灭。”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 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 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 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 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 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1)世卿世禄——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2)封邑制——俸禄制 (3)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中央集权制
3.军事:
(1)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
(2)变法动力:富国强兵
4.文化:
(1)私学兴盛,百家争鸣
(2)变法的思想武器:法家
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的改革: “相地而衰征” ——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2)鲁国的改革: 公元前594年“初税亩”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四、变法的特点
从推行的措施和结果中你能总结出变法的哪些特点?
(1)核心内容:“农战”和“法治” (2)变法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 习俗等方面; (3)改革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建立县 制 (4)历时最长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5)对旧贵族打击力度最大: (6)影响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6、易习俗
4、商鞅变法的措施“奖励军功”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是(

①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的
②达到“富国强兵”的目
③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④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5、《史记· 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 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B、准许工地自由买卖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二)强兵之举—以功强国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提高军队战斗力 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 功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3、建立严密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指本人没有 实施犯罪行为,但因与犯罪者有某种关系而受牵连 而入罪,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 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 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 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 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 一种“连坐”。
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
知识结构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 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新兴的地主 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 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
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奖励耕织
图三 商鞅铜方升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 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 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诸子百家中哪一派别的思想。 ⑵从材料二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中你能吸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 题是什么? ⑶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试述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
司马迁认为商鞅被车裂的原因总结的准确吗,为 什么?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与反扑 (2)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
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其过程必然充满了斗争!
商鞅被押赴刑场
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改革者的命运如 何,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惨死, 只是说明改革过程中充满残酷的斗争。商鞅虽
富国、强兵、社会习俗
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
成功,奠定西方民主 政治的基础和传统
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成功,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使中国走上封建专制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 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观察下列三幅图:
梭伦
商鞅
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 原,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 时期推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 全不同的基础。 试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梭伦改革 背景 核心 内容 性质 结果
政治上、经济上的矛盾 扩大工商业奴隶主 和平民政治权利
商鞅变法
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
商鞅立木建信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王安石《商鞅》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2、投奔秦国,主持变法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一、变法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得优 势,以巩固统治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2、商鞅变法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是( A、废井田、开阡陌 C、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D、建立县制 )
3、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A、废除井田制,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实行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二、变法措施:
(一)富国之举——以农富国
1、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提高生产积极性, 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增强国家实力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稳定财政收入 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经济实力
3、统一度量衡
便利各地经济的 交流和发展
“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
1、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最主要目的是(
2.战国时期:
(1)魏国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平籴法”、 《法经》 (2)楚国吴起变法:收爵禄、迁贵族、裁冗官、禁私门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先天不利:偏居关中,落后中原 2.先前基础:穆公称霸;献公改革 3.有利条件:国君权力集中;法家学说传播;尚武风尚 4.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活跃 5.现实刺激: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3、军事: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 基础
势如破竹,统一六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 迫 (3)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4)商鞅变法的严峻的刑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 的秦朝也有消极的影响。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的历史机遇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农具、牛耕、兴修水利 (2)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3)商业日趋活跃: (4)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 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力量崛起。
2.政治:要求建立和强化地主阶级的统治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 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秦国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君权较集中,秦孝公大 力支持(政治保障) (3)法家思想在秦国的传播,商鞅与旧贵族的论战,为 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 (4)改革措施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实际,改革手腕强硬。 (5)商鞅的个人才能
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 响比较大?
答案提示: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著 名的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 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 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 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在楚国的 变法影响也较大。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 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
第2课
“为秦开帝业” ——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三晋攻夺我河西地,诸侯 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 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 之分土。 ——《史记· 秦本记》
秦孝公下令求贤
商鞅入秦
秦孝公、商鞅交谈图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拓展延伸:
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比较 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 )
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
B、都废除了奴隶制度确立了封建制度
C、都壮大了本国进行争霸战争的实力
D、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
春秋时期改革和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春秋时期改革和战国时期变法(
①变法内容所侧重的领域不同

②春秋时期改革主要是维护旧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变 法主要是冲击旧秩序
A、 ①正确②不正确 C、 ①② 均正确 B、①不正确②正确 D、 ①②均不正确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变法影响
重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