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构建

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构建

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构建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含义: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区域的特点:①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区域的划分:①单一指标:热量带、干湿区指标: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气候区。

②自然要素:中国三大自然区。

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方言区。

二、区域类型的划分类型:均质区功能区概念: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特点:有相对清晰的边界,由中心及辐射范围组成,边界相对模糊举例:地形区、气候区、植被区;农业区、方言区城市经济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港口腹地等三、区域的空间尺度: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区域的特点就越宏观;区域的空间尺度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具体,越详细。

四、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以及地形的影响。

2、区域差异的比较有哪些方面?一般包括: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人类活动(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生产活动方式、劳动力状况、人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等。

3、日本和英国区域差异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自然环境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农业生产的比较、工业发展的比较)。

4、日本工业为什么具有“临海型”的特点?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工业原料需从国外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大多依赖国际市场。

因此,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这里港湾众多,海运便利,既便于进口原料,又有利于出口工业产品,形成明显的“临海型”布局格局。

5、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地形、气候的地区差异) 二、三大自然区的差异【自然环境:位置/面积/地形/气候/水文特征/土壤/植被/主导因素】东部季风区——(东部临海/ 45%/平原、丘陵,水成地貌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自北向南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气温随纬度变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高原、盆地风成地貌,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自西向东:荒漠—荒漠草原—草原/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青藏高寒区——(西南青藏高原/25%/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原始土壤/山麓到山顶:森林—草原—荒漠/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人文->农业/不利条件】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人多地少,环境问题->东部季风区】畜牧业、绿洲农业/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西北】畜牧业、河谷农业/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青藏】补充: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自然原因: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

东部季风区-<400mm年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青藏高寒区【分界线】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1月0℃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南方与北方、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水田与旱地、水稻种植区与小麦种植区)【地形/气候/河流/ 耕地类型/农作物/水果/民居/古代交通/方言/矿产/工业】北方——【平原、高原/ 温带季风/ 结冰/ 旱地/ 小麦、甜菜、大豆、棉花、杂粮/苹果、梨/ 平顶/ 马车/ 较少/ 煤、石油天然气/ 重工业为主】南方——【丘陵、山地/ 热带、亚热带季风/ 不结冰/水田/ 水稻、甘蔗、油菜、茶叶、蚕丝/柑橘荔枝/ 斜顶船/繁杂/ 磷、有色金属/轻工业为主】三、中国三大经济地带中国三大经济地带中国三大经济地带中国三大经济地带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补充补充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中部崛起”的范围:中部经济地带所包含的省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东部地带】省区->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共12个地理区位->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特征->①能源、矿产缺乏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新兴产业基地【中部地带】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共9个/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品粮、农林产品基地【西部地带】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共10个/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基地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主要特点/面临的问题/人地关系】初期阶段区域内城镇往往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产业中心向外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形成城市群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等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转型阶段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的状态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矛盾加剧/再生阶段区域经济逐渐复苏走向协调二、美国东北部传统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衰落的原因与解决的措施(对比德国鲁尔区,中国东北老美国东北部传统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衰落的原因与解决的措施工业基地)1、区位优势①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苏必利尔湖附近优质的铁矿③水路交通便利④水源充足⑤市场广阔⑥科技力量雄厚⑦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⑧乳畜业产品产地,副食品供应方便1、衰落原因①工业结构单一②世界性钢铁过剩,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开发⑤新科技和高新产业的冲击⑥资源枯竭、地价上涨2、整治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和交通布局③环境整治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地理环境决定论—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类中心论—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类中心论—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后工业文明)—人地伙伴论(20 世纪60 年代)—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二、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对其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二、可持续发展内涵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三、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1 公平性原则:代际公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后代子孙共享资源和环境。

代内公平: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是平等的,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2 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3 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如解决全球变暖、臭氧洞问题、酸雨蔓延问题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4、阶段性原则发展中国家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黄静的协调发展是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清洁生产:四、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一种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的生产方法和措施,实行清洁生产的主要目的是在生产全过程中控制污染。

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清洁的原料和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五、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1)手段:环境无害化技术。

(2)核心:提高生态效益。

(3)方式:环境友好方式。

(4)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5)原则: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6)特点:①资源得以再生②综合效益突出③实现良性循环(7)意义:推进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8)实践:①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发展清洁生产。

②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推行生态农业。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二、发展战略1、人口战略存在问题:人口数量多,人口素质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资源战略存在问题: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短缺资源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依靠科技挖掘潜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3、环境战略存在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战略: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4、稳定战略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区域资源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黄土高原为例思路:跳出黄土高原,整理水土流失的问题,比如:东北黑土流失、江南丘陵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的范围是什么?1、黄土高原的范围是什么?一般泛指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