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是社会科学的基础
你科举成功了,进了大学。大学也有写作课呀,比如自然科学论文写作、经济学论文写作,等等。毫无疑问它对你有帮助,其特点是:对你的帮助是直接的,也是有限的。而我现在要给你指一下方向,我对你的帮助是间接的,但可能是无限的。你们居然没有嘲笑我:您口气太大了。专业写作课帮助你伺候某种八股,帮助你符合规格。而我希望你对文字有追求,希望你热爱美文,你只有热爱美文,对文字有了真正的自己的追求,你才能不在意分数,在意写作能力的不断长进。我们每个学科当然有每个学科的写作规范,但是我们要提升文字的基础能力,毫无疑问地要从文学中吸收营养。我讲的文学是广义的文学,包括但不限于狭义的文学。文学这个字眼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是不大出现的。这个字眼我没有仔细考证过,我估计有可能是近代从日本文化反哺过来的。
提高文字功力的方法,有三条。第一,你要对好的文字有兴趣,此至关重要。第二,要阅读,要吸取。第一条和第二条,有机关联。中学时候没少阅读,为什么没有提升文字水平呢?你不是因为热爱而阅读的。费年轻的时候不是因为父命师训才认真阅读《史记》,因为热爱,因热爱而阅读就能够吸收和提升。如果不是因为热爱,是为了提高分数,为了达标,达标后就完事了呗。
费孝通先生在晚年回忆,他读中学时,就已经在报刊上发表一些东西。老爹看见了,大不以为然,带他去见一个老先生,见面后要他鞠躬。好像他爸爸跟老先生早就商量好了,老先生上来就看着他爸爸说,要不这样,先去圈一遍史记吧。什么叫圈一遍,就是让你读没有标点的本子,你去标点。读完一遍,老先生问喜欢吗?费孝通回忆说,我不是因父命师训制约,这书一打开,太好看了。老先生说:既然喜欢,慢慢地再读吧。费孝通回忆说:我父亲叫我去找这个老先生,老先生叫我去读《史记》,不是叫我学史,是叫我学文。按中国古代文论,《史记》毫无疑问是最好的文字。
文史哲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论中国学者作品为何无趣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文史哲是学习社会科学的基础。讲这样一个题目,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入手。我是从这里来破题的:我想到一个顶级学者,甚至可以说是顶级中的顶级,王国维。此公1928年投湖自杀,离世八十八年了。他是我心目中近现代中国学者中的第一人,无出其右。这当然是我的主观判断,但是应该不大离谱。王国维刚刚去世的时候,有国内外学者评价他是第一人。遗憾的是过去88年了,在我看来仍然是第一位。不是指知识积累的多少,而是指对学术的贡献,仍然无出其右。他的著作我远远没有通读,我只读了一些,非常惊叹。我就在想一个问题,中西文化开始碰撞,我们接受西学没多少年就出现这么一个高峰,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王公何以成就如此高度?
辛亥革命后,清朝皇帝退位。1911年,他和罗振玉一起到了日本。受到日本和西方学者甲骨学、敦煌学领先中国的刺激,再加上罗振玉鼓动他:我们中国人研究自己历史大大落后于人家了,我这有材料,有甲骨,你干这个事吧。这样开始短短几年就获得了极高的成就。我觉得,他之所以有这样的高度,是因为金字塔的效益,底座太宽了。我找不到一个近现代的学者,在文史哲这三个方面这么宽阔,基础如此雄厚。他的文字非常好。你想,能写《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他的文字修养当然不用说了。他的文字除了文学意义上的美感,不滥情,条理清晰,措辞精致。
想来想去,我觉得王国维在文、史、哲这三个方面是全才,没有一个短板。金字塔成就了他的高度。底座太大了,底下三个最要紧的支点,伸展开去支撑起来,不得了。他14岁中秀才,能中秀才国学应该是不错的。以后又开始学习西学,英文日文。他最高成就是史学,但是说起来有意思,他最开始接触的西学是哲学,学习康德、叔本华、尼采。他应该是整个中国学术界最早接触、介绍西方哲学的人。大家应该能知道他文学上的一些成就,比如《人间词话》,还有大家不太知道的《宋元戏曲考》,更是开山之作。他这时候还没有专门做史学。
现在我们一说文学,大家马上想到的就是小说、戏剧,其实这些在古代是不被高看的。为什么叫小说不叫大说?在古代被高看的是诗,所谓诗言志,小说不登大雅之堂。诗词、文章、元代兴起的杂曲,以后明清的小说,它们共同汇成文学宝库。宝库里的东西,是今人提升自己文字水准必须吸收的营养。但我所要说的这个文学,其实不限于这个。我给大家讲两个小段子。我认为中国社会学界,两位先哲文字最好:潘光旦,费孝通。大家有兴趣可以读读《冯小青考?余论》。23岁本科生潘光旦的这篇论文震动了梁启超,梁启超说:吾弟文章,思维之清澈可以做科学家,感情之充沛可以做文学家。如果其思维之清澈没有高超品质的文字托举,不可能受到梁启超这样高的评价。他的文字太好了,堪称社会学界第一人。
王国维为。为什么要跟大家谈文学?因为有些感受。我教学这些年,带过不少硕士生博士生,也指导过本科生的论文。我所亲自指导过的学生中有多大的比例文字上还算过关?大概十分之一。作为中国顶级大学,这个比例是不是太低了。我修改他们的论文时,不说别的方面的欠缺,仅就文字也能改得满篇红。而且有时候第三稿还是让我不满意。可能你很受挫,我也很不解,文字怎么这么烂?虽然多数被我斧正文字的是研究生,但是我想直接原因还不是本科教育、中学教育。你们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人,连文字都没过关,这个教育问题就大了去了。为什么12年教育还搞成这个样子?就是12年教育当中,你眼睛看的是老师批卷的那支笔,从来不在意什么是真正的好文章。你可能把分数伺候到了,但是你不热爱写作,从来没有认真思考如何真正地把文章写好。
所以我讲文学不是讲今天狭义的文学,更不是什么图书馆分类里面的虚构类,我讲文学就是那些“精致的文字”。你们要热爱精致的文字,从精致的文字当中吸收营养,只有当你们热爱精致的文字时,你们才有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也能写出精致的文字。
为什么说写作课和中小学的教育对你们的帮助是有限的,就是它有一个上限。我得了100分,还要怎么着?我的文章写得符合规范了,这叫什么标准,太低下了吧。要能把自己的文章写得很好,就一定要热爱广义的文学,热爱精致的文字,自己下决心掌握这门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