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星合同法讲座-52007-04-17 19:48可撤销的合同下面请同志们看54条。
54条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这是把《民法通则》的规定搬过来。
第一种情况与《民法通则》的规定完全一致,改变的是第二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民法通则》上说显失公平的合同可以撤销,现在作了重大的修正,在"显失公平"前加了"订立合同时"。
问题是如果合同订立的时候是公平的,在合同生效后由于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使一方当事人遭受重大的损害,造成双方当事人显失公平,这种情况按照原来条文的设计,应该适用情事变更。
原来的草案上规定,合同成立以后,因与双方当事人无关的原因,发生了社会环境的异常变动,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的当事人一方遭受重大的损害,这个时候双方当事人就应该重新协商,如果达不成协议,受损害的一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来解除合同、变更合同,这叫情事变更原则。
情事变更原则就是借助法院来变更合同的内容或者解除合同,以此来平衡由于社会的异常变动所引起的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失衡,实质上就是由双方当事人来分担由于异常损害所造成的风险。
今年4月份台湾通过了民法债编的修正案,这个修正案就明文规定了情事变更原则。
我们的这个情事变更原则到大会通过之前被删掉了。
为什么会被删掉呢?这个原则在大会审议的时候成为一个大家攻击的焦点,几乎是一致地反对这个原则。
怎么样解释这个现象?按照我的理解,这是因为我们的人民法院从建国以来,它的威信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低下,人民代表不信任人民法院,当他们理解了情事变更原则是一个授权条款以后,他们就马上感到不放心。
他们说现在没有这个授权还出了那么多不公正的裁决,关系案、人情案、地方保护主义,现在如果再给它一个授权,加上情事变更原则与正常商业风险的界限也不是那么好划清楚的,这样一来怎么得了?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之下大会上绝大多数的代表都反对这个制度,后来不得以,删掉了情事变更原则。
删掉了这个制度以后就出现了这个问题,合同订立时显失公平的可以适用54条,那合同成立以后因情事变更造成的显失公平怎么办?在这里我给同志们建议,可以采取两个办法来解决它。
一个,我们把情事变更当作一个理论上的规则来适用,用来补充法律漏洞。
同志们记得在1992年的时候,最高法院有一批复,是关于重庆市和湖北省之间的一个购销煤气表的合同。
最高法院在批复当中说,合同订立以后,因与双方当事人无关的原因发生了情事变更,什么情事变更呢?生产煤气表的原材料,铝锭原来是每吨4400元,后来国家一下上调到16000元。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按原来的合同履行,对供方显失公平,因此就确认解除这个合同,免除供方的责任。
这是用判例的形式确立了情事变更原则。
以后法院如果受理了同样的案件也可以考虑采取同样的方式解决。
第二个方案可以根据第一章第6条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来解决。
就是说合同成立以后,因与双方当事人无关的原因发生了巨大的变动,造成了一方当事人遭受巨大的损害,这种情况下,你这个原告或者被告还坚持要按照原来的合同履行,这样的行为违背诚实信用原则。
因为前面诚实信用原则不是讲不能靠损害他人来谋取自己的利益吗?因此我们可以直接适用第一章第6条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变更合同内容或者解除合同。
54条第2款的规定已经在前面讲到了。
刚才休息的时候有的同志提出,第一个问题说有关法人法定代表人的越权行为中的权限范围是不是就是指经营范围。
这里的一个要点是法定代表人的行为就是法人的行为,因此法定代表人没有个人的权限范围,他的权限范围就是企业法人的经营范围,法人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的范围就是法定代表人的权限范围。
如果不是企业法人,比如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不叫经营范围,叫目的范围。
经营范围、目的范围都是在章程上规定的,在执照上确定的。
第二个问题,有的同志在他的释义当中说这里的"负责人"是对应于条文中说的"其他组织",如果是法人就是法定代表人,如果是其他组织就是其他组织的负责人。
这样解释也有一个问题,其他不是法人的组织,它的负责人不叫法定代表人,就不适用代表制度。
举例来说,一个合伙组织,当然有一个负责人,他当然不叫法定代表人,他是以代理人的身份,他的理论根据在合伙合同里。
合伙合同法的基本原理是合伙人相互之间互为代理人;如果合伙组织选举了一个负责人,这个负责人在理论上叫作合伙组织的事务执行人,他就被视为这个合伙的代理人,各个合伙人都授予他代理权。
因此,以合伙组织为例,它的负责人在理论上是代理人,他超越了权限,应该适用49条的表见代理制度。
所以即使把负责人解释为其他组织的负责人,也和代表行为不一样,它不叫代表行为。
但是,话又说回来,无论是适用法定代表人的越权行为还是适用表见代理,在结果上是一样的。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原来的标题在立法方案和第一个草案上叫合同的消灭。
我们现在的三个合同法和《民法通则》习惯于用终止这个概念来表示合同的消灭,因此后来改为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这一个改动将在后面造成一些麻烦,我在后面将讲到。
现在同志们看91条。
91条规定了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原因,列举了7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
合同既然已经履行了,当然权利义务终止,至于怎么样履行要适用第四章关于合同履行的规则,这里就不讲了。
第二个原因是合同解除,合同的解除非常重要,在本章的93条、94条以及后面的条文有详细的规定,我们在后面讲。
第三个原因,债务相互抵销,就是用相互抵销的方法消灭债权债务。
它的基本规则规定在第99条。
同志们翻到第99条。
99条规定"当事人互负到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抵销",按照这个规定,抵销不仅是消灭债权债务的方法,也是当事人任何一方都有的权利,在理论上把它叫作抵销权。
"但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合同性质不得抵销的除外",这里说了什么样的债权债务不允许抵销。
作为解释,我要告诉同志们的第一种是侵权行为产生的债务和合同产生的债务不得抵销。
侵权行为产生的债务是为了弥补人身财产损害的,在有人身伤害的时候,是用作医药费、住院费、治疗费、丧葬费之用的,你一下给他抵销了,叫他怎么办?因此从性质上说,侵权产生的债务和合同产生的债务不能抵销。
另外一种就是工资,工资债务可不可以抵销?在原来的草案上规定了雇佣合同一章,在这一章上说,工资债务要抵销,每个月不得超过三分之一。
为什么要设这个限制呢?就是要保护劳动者和他一家人的生活需要。
现在虽然雇佣合同这章删掉了,但是工资的抵销也一定有限制。
还有关于劳务债务的抵销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我在这里作简单的介绍,我不敢说除了我的这个讲解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内容。
4种情况,在这4种情况下债务人没有办法履行债务,就应该把标的物交到提存部门,这样就消灭了自己的债务。
其结果就等于是提存部门替债权人接受了标的物,提存部门就相当于债权人的代理人,这个代理是法律强制性的规定,不是债权人的委托。
接受了标的物以后,提存部门又等于是作为债权人的保管人来保管标的物,于是在提存部门和债权人之间产生了一个保管合同,这个保管合同当然也是法律强制性的规定,不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产生的。
既然是这样一个保管的关系,我们就看到103条规定,"标的物提存后,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债权人承担",同志们注意民法上一提到风险这两个字,它是指与当事人没有关系的原因造成的毁损、灭失,像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意外的事件造成的。
如果毁损、灭失是提存部门保管不善造成的,提存部门当然要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和提存部门没有关系,这样的毁损、灭失就叫风险,在法律上叫风险负担。
风险负担是合同法上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买卖合同一章有详细的规定。
提存以后风险负担采用的规则是一个传统的规则叫作所有权人承担风险。
债务人把标的物交到了提存部门,提存部门等于是代理债权人接受了标的物,标的物的所有权已经转归了债权人,债权人作为所有权人应该承担风险。
同时103条又规定了"提存期间,标的物的孳息归债权人所有",如果标的物是金钱,它在提存期间的利息也应该归债权人所有。
债权人作为所有权人既享受利息也承担风险。
同志们看104条,104条规定:"债权人可以随时领取提存物,但债权人对债务人负有到期债务的,在债权人未履行债务或者提供担保之前,提存部门根据债务人的要求应当拒绝其领取提存物"。
举例来说,一个购销合同,供方交货的时候找不到需方,就是属于101条所说的债权人下落不明,因此供方就把标的物提存,消灭自己的债务。
需方还没有支付价款,供方就告诉提存部门,需方来提货的时候应该让它付款。
在这种情况下需方去领取标的物的时候,提存部门就要叫它拿钱,你不交价款,我就不给你这个标的物。
这就是104条的规定。
现在看101条的第二款,第二款说:"标的物不适于提存或者提存费用过高的,债务人依法可以拍卖或者变卖标的物,提存所得的价款。
"什么标的物不适于提存呢?例如这个债务是交付100辆载重卡车,100辆卡车都开到提存部门去,它摆在什么地方呢?这样就可能认为不适于提存。
假设是100头牛、100只羊呢?把这100头牛、100只羊都赶到提存部门去,提存部门把它们圈养到什么地方呢?就是提存部门旁边正好有一块空地可以圈养,那这100头牛、100只羊要多少人来打草、来饲养呢?这就叫提存费用过高。
这种情况下你就把它拍卖、变卖,提存其价款。
这是关于提存的规定。
免除现在我们再看91条规定的消灭债权、债务的第5种原因,叫作债权人免除债务。
债权人告诉债务人,你欠的这笔钱我不要了,这就叫免除债务。
对于债务人来说叫作免除债务,对于债权人来说叫作放弃到期债权。
一个人当然可以放弃自己的债权,但是法律不允许任何人用免除债务人债务的办法来损害其他人了利益,这在第四章有特殊的规定。
混同下面同志们看第6个原因,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这规定在第106条。
106条说:"债权和债务同归于一人的,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但涉及第三人利益的除外。
"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在理论上叫作混同。
需要注意的是混同这个概念在民法上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我们这里讲的是债权人的身份和债务人的身份发生混同。
什么时候发生混同呢?通常甲乙两个企业互负债权债务,某天两个企业一合并,成了一个法人,这种情况就发生混同,债权债务就要消灭。
但是有一个例外,涉及第三人利益的除外。
什么情况下叫作涉及第三人利益的呢?举个例子,甲乙两个企业,甲对乙有50万债权,要按照混同的一般规则,甲乙两个企业一合并,这50万债务就消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