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有机溶剂中毒课件-职业病课件
有机溶剂中毒课件-职业病课件
↓
1960年代末日本颁布《有机溶剂中毒预防规划》;1973年10月,亦 将卤代烃类中毒治理列入工作议题——提示发达国家已开始进入 全 面治理有机溶剂危害的时代。
6
(四) 我国有机溶剂危害研究概况
19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苯中毒研究治理及有机溶剂卫生标准研制;国民经 济发展较较慢,危害尚不突出。 ↓ ↓ 1980年代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有机 溶剂职业危害终于爆发;最初主要是苯 性急性再障,病例数及死亡数均不断增 加,主要见于工业发展较快地区(如 广 东、浙江、上海、北京等),颇似 日本 50年代情况。 ↓ ↓
13
5.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麻醉 局部黏膜刺激
吸入高浓度正己烷,可数分钟内 出现头痛、头晕、胸闷、四肢乏力、 恶心,甚至意识障碍;常伴有眼及 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如球结膜 充血、咽部粘膜充血;严重者可发 生化学性肺炎和肺水肿。
经口中毒者,有恶心、呕吐等 胃肠道刺激症状,重者可累及中 枢 神经系统,出现意识障碍及中 枢性 呼吸抑制。
5
(三) 有机溶剂职业危害回顾
1930年代末进入“石油化工时代”,有机合成飞速发展 ↓
1950年代,战后经济快速重建,有机溶剂 大量使用,中毒、死亡不断发生(如日本50 年代7人死于苯性再障,大批苯中毒病人;
60年代末,卤代烃类、正己烷又成为另一 重大职业卫生问题:西欧194人氯代烃中毒
性肝病,日本93名正己烷性周围神经病)
、 脾、睾丸等。
11
主要在肝细胞微粒体经细胞色素 P450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代谢;
主要代谢产物为: 2-己醇(2-hexanol) 2,5-己二酮(2,5-hexanedione)
正己烷体内半衰期较短,在吸 收后数小时即以原形及其代谢 产物从肺和肾脏排出,人肺可 排出正己烷50%-60%;
尿中代谢产物2-己醇和2,5-己二酮,与工作场所空气中正 己烷浓度密切相关(r =0.6851 和 0.6725),可用作良好的 接触指标。
有机溶剂中毒
Organic solvent poisoning
1
一. 概 述
(一) 有机溶剂(organic solvent)的定义
●可溶解不溶于水的某些有机物质(如油脂、蜡、树脂、 橡胶、染料等)的液体;
(二) 特点
●本身也是有机化合物,分子量多不大,常温下呈液态; ●发生溶解过程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均无改变; ●具有较大的挥发性,不少化合物还易燃、易爆; ●用途广泛。
4
△有机溶剂的种类已发展至约30000种; △最常用的约为500种; △常温常压下呈液态的有机化合物,90%以上可
用作有机溶剂(芳烃、脂烃、脂环烃、卤代 烃、醇类、醚类、酯类、酮类、乙晴、二甲 基甲酰胺、吡啶、二硫化碳等);
约有60%以上的急慢性 中毒系由有机溶剂所引 起,其在职 有机溶剂的用途
●燃料(石油产品);
●油漆和印刷油墨 的原料和稀释剂( 芳烃、脂烃、卤代 烃);
3
●医药和化工生产原料 或添加剂、清洁去污 剂(卤代烃);
●有机化工生产过程的 反应介质;
●萃取剂、内燃机燃料防冻剂、粘接剂、润滑剂 等。
—— 现代工业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故 也称为“工业溶剂(industrial solvent)” 。
1990年代以来,以广东地区为主,沿海地区其它有机溶剂的危害问题日见 突出,并扩大至氯代烃、正己烷等物质,颇似日本和西欧60年代情况。
7
我国在80年代末形成研究和治理有机溶剂危害新热点,主要关注 危 害性较大的有机溶剂损伤作用的机制探索和临床诊治。
最初多集中于苯中毒性急性骨髓功能障碍、 慢性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等早期诊断及有 效治疗。
体格检查: ➢ 四肢远端痛触觉减退或消失,
呈手套、袜套样对称分布; ➢ 振动觉、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 肌力下降,可有垂腕、垂足,
正 己烷。 ●用作溶剂配制粘胶,以粘合鞋革、箱包及其他制品。
10
3.代谢特点
●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 ●吸入正己烷17600 mg/m3,10min可引起急性中毒; ●长期吸入106-8800 mg/m3正己烷可引起慢性中毒; ●成人经口致死量约为50 g; ● 正己烷主要分布在脂肪含量较高的器官,如脑、肾、肝
属低毒类,但因其具有高挥发性、高脂溶性和蓄积作用,应视为高 危毒物。
9
2.接触机会
正己烷工业用途广泛—— ●合成橡胶和化学试剂原料; ●用于植物油提取等; ●去污性强,故替代氟里昂类清洗剂,广泛用于电子、
彩色印刷、制鞋及制箱、塑料橡胶产品制造等行业; ● 在石油馏分、炼气、天然气分离时也可有机会接触
14
(2) 慢性中毒 主要表现:运动障碍为主的混合型周围神经病,可伴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多于接触数月后发病(常为1个月 至9个月);脱离接触3-6个月, 病情仍可进展。
初期为四肢远端麻胀、刺痛感; 继有运动障碍,四肢明显乏力, 不能持物及进行精细操作,上楼 梯、下蹲及步行尤显困难,进行 性加重。
15
而后则逐渐扩展至其他有机溶剂,发现 了 亚急性二氯乙烷中毒可致急性脑病的临 床新 特点,深入研究了三氯乙烯严重过敏 性皮肤 损伤机制及治疗原则。
为职业病领域增添了宝贵资料!
8
二. 各 论
(一)正己烷中毒
1. 理化性质
正己烷是己烷(Hexane)五种 同分异构体之一,其分子式为: CH3(CH2)4CH3,分子量86.17,毒 性居同分异构体之首;相对密度 0.66(20℃/4℃), 蒸汽密度2.97, 沸点68.74℃;常态下为液体,具 汽油异味;不溶于水,溶于乙醚、丙酮、乙醇和氯仿;可燃,具爆 炸 性。
12
4. 毒性机制 接触高浓度正己烷,可致急性中毒,麻醉作用导致中枢神
经系统抑制;长期过量接触可引起周围神经病,病理检查可 见轴索肿胀、变性、萎缩及脱髓鞘改变。其发病机制尚未完 全阐明,多认为与其代谢产物2,5-己二酮有关。
现已发现2,5-己二酮能在神经微 丝蛋白分子间形成蛋白交联,引起 轴索内神经微丝聚积,引起局部肿 胀,导致髓鞘断裂、轴索萎缩;2,5己二酮还有可能影响轴索能量生成, 干扰正常的轴浆转运导致局部神经 丝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