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加快推进重庆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是适应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是加快教育自身改革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迫切要求,特别是对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大作用。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按照教育部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用信息化推进教育改革、用信息化提升教育质量、用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改善信息化硬件设施,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狠抓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信息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总结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快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过去几年重庆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近年来,通过“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区县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重庆市教育网络体系。
各区县已建设教育城域网络,同时以卫星接收和互联网宽带互为补充实现了农村边远学校和教学点网络接入。
目前,全市50%普通中小学、90%中职学校、所有高校建设了“校园网”。
全市建成多媒体教室6.5万间,计算机网络教室8千余间。
高校计算机生机比达到6:1、中职学校达到8:1、中小学达到13:1。
特别是2009年以来,投入5亿多元,为全市中小学教师配备了14.6万台笔记本电脑,配备率达76%。
(二)教学数字资源开发和应用不断加强建立了重庆市基础教育资源库、“重庆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重庆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
在渝高校建设了近2万节网络课程、300余门国家及市级数字精品课程,数字文献资源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
坚持以需求和运用为导向,不断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对质量提升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卓有成效近年来,我们始终把信息技术作为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不断改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条件,加强优质教育数字资源开发供给,推动偏远薄弱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有效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从2014年起,我们又将信息化建设纳入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工程。
同时,各地积极组织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观摩课、优质课,开展网络备课、网络教研,着力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重庆按照A级数据中心标准,启动了市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完成了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教师数据采集、学生资助、学校资产和校舍管理等系统部署,具备了网上转学、招生、办证等业务管理功能。
在全国率先全面实现了中高考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网上评卷和网上录取。
建成了重庆教育门户网站、OA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与区县、高校、委直属单位实现了互联互通。
各区县和学校积极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结合实际建设应用管理系统,促进管理水平提高。
(五)师生信息技术素养逐步提高通过“国培”“市培”等师资培训项目,强化信息技术培训,先后培训中小学教师45万人次。
把信息技术素养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纳入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并在职称评聘、赛课等方面强化导向。
同时,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组织开展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中小学生电脑制作等竞赛活动,不少学校还积极探索网上布置作业、在线互动答疑,鼓励学生使用网络自主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六)信息化建设应用机制不断创新近年来,一些区县和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务实进取,开拓创新,探索出一批切实可行的经验和模式。
在管理体制方面,重庆医科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学校,成立了信息处或信息管理中心,负责统筹学校信息化建设。
在建设模式方面,忠县采用融资租赁模式,一次性完成所有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采取以自身为主,以企业赞助、资源互换为辅的融资模式,解决信息化建设中资金不足问题。
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建设了重庆大学城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就业信息等共享。
同时,各区县、学校以学会、协会、联盟等为平台,积极加强资源共建共享。
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方面,沙坪坝区利用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推进区域基础教育资源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重庆大学利用开源网络教学服务平台,与慕课平台相结合,开展网络授课、在线答疑、师生互动等,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万州区开展“教育云课堂”的数字化教学试点,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大足、璧山等开创了“城乡联体课堂”教学模式,将主课堂教师上课的音频、视频传输到联网学校,实现了城乡学校同步上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方面,重庆邮电大学综合利用手机报、APP手机软件、微信机器人等新媒体手段,深度贴近师生,提供便捷资讯、新生服务、阳光招生。
二、明确任务,抓住重点,加快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日前,经市政府同意,市教委等九部门联合制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意见》,明确了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我们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四个着眼于、四个坚持”。
“四个着眼于”,就是着眼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眼于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的科学发展,着眼于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四个坚持”就是坚持面向未来,努力为每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坚持应用导向,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和质量提升;坚持统筹规划,做好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分类、分步、分层推进实施;坚持开放共享,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教育信息化合作推进新机制,推动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
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与重庆教育现代化、长江上游科教中心和西部人才高地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为重庆教育的改革发展和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为此,要抓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
(一)加快“三通工程”建设“三通两平台”是“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
“三通”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一是加快“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
此项工作的难点是偏远农村中小学。
近期,重庆市“宽带中国”行动明确提出了“实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行政村互联网覆盖达到100%”的目标。
我们要抓好这个机遇,依托“宽带中国”行动,尽快解决偏远农村学校网络“最后1公里”的问题。
到2015年,全市所有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要按照要求接入宽带网络,40%以上的高校校园网要建成IPV6网络平台。
二是加快“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
要将“班班通”与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地区学校多媒体教室终端建设,配备基本设施设备,到2015年,60%以上的中小学和中职学校要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
同时,要配齐相应的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确保尽快使用、发挥效益。
三是稳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我们要积极研究如何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要鼓励教师先开通网络空间,搭建在线学习、教研互动平台,引导学生、家长参与进来,逐步扩大使用率和覆盖面。
“三通”工程是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当前我们正大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也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来创新“三通工程”建设机制。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2014年3月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构建“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构建“基础性资源靠政策、个性化资源靠市场”和“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机制,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加快构建“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的机制,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这为我们勾画了“三通工程”的路径图,提供了操作指南,我们要按此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三通工程”。
(二)加快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必要的硬件设施建设。
按照“一级应用、二级建设、三级互通”思路,重点建市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一方面,一些区县和学校已经建设的资源服务平台,要继续建好用好。
另一方面,我们不要求每个区县都建立自己的平台,但要与市级平台对接来利用市级平台承载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
二是资源的建设。
平台搭建好了,解决了路和车的问题,如何备足货,保证有丰富的资源共享使用,这不仅是平台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决定平台建设水平高低的关键。
我们近期将制定市级教育资源建设规划,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基本思路,统筹建设全市数字教育资源。
主要是抓好两个板块的资源建设,一是基础性教育资源,二是特色、个性化优质教育资源。
基础性教育资源建设,要充分利用企业,特别是主流的教材出版企业,按照符合新课标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系统开发配套的教育资源。
同时,积极拓展资源来源渠道,不断丰富教育资源,逐步建成全市“数字教育资源超市”。
在建设基础性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要加强个性化、特色、优质资源建设。
教育部今年启动了“一师一优课”活动,我们要抓好落实,并以此为契机,创造一批、汇聚一批个性化的优质资源。
市教委将启动建设市级统筹的高校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平台。
各高校要把本校优质资源都拿到这个平台上来,实现校际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要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跨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三)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这是“两平台”中的另一平台。
一方面,要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以“两级建设、五级应用”架构,加快完善基础教育学籍管理系统和中职教育学籍管理等系统的建设,做到与学生一生一号、学校一校一码。
另一方面,还要对系统数据进行整理、加工,二次开发、深度应用,推进教育改革。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还要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利用管理系统的数据资源,实现相关数据资源的整合与集成,为教育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
(四)建设全市统一的教育宽带网教育信息化必须有高速互连的网络基础作支撑。
各区县、学校要继续完善现有的城域网、校园网,并推动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有机衔接,提高无线网络覆盖面。
市教委将以市政府正在推进的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为契机,在现有高校骨干网和区县教育城域网的基础上,建设全市统一的教育宽带网,各区县的教育城域网、教育数据资源中心、高校校园网,都要接入统一的宽带网,形成覆盖我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城域网,实现全市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网络互联互通,免费、高速、安全访问。
计划2015年完成教育宽带网主干节点高速互联,2016年所有区县教育城域网均要实现高速互联。
希望各区县、学校在规划建设本地、本校的教育网络时,要依据全市的总体规划,在平台、技术、标准等方面统一,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五)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取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