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论香港政治体制——行政主导制” 演示文稿
“论香港政治体制——行政主导制” 演示文稿
香港实行行政主导体制的渊源
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的殖民统治时期,英国并未把本国的 议会内阁制迁移到香港,而是采取了以港督为核心的行政主 导制;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英国政府要在香港的政治体制中突出 行政主导呢? 首先,这与香港所处的地位有关:香港是一个 国际性大都市,是国际上信息、交通、商业、金融以及其他 行业的中心,政治、经济、文化错综复杂。因此,需要一个 决策及时,运作效率高、平稳、能起主导作用的行政体制。 此外, 英国政府为了有效地实现对香港的统治, 保证其政令畅 通无阻,使其统治权牢牢地控制在英皇的代言人港督手中, 巩固其绝对的统治地位,必须突出行政的主导作用。可见, 英国政府在对香港的统治中突出行政的主导作用并非偶然。
经历的变化
这种模式,维持了逾一个半世纪,本质上并没有什 么变化,但因国际环境和香港本土政治、经济、社 会和文化的变更,导致其外在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 化,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 一是高度集权和绝对垄断的行政主导阶段; 二是以行政吸纳政治为特征的绝对行政主导阶 段; 三是以行政和政治相分离为特征的“相对行政主导” 阶段。
《基本法》的体现 一、Fra bibliotek政制地位上,行政权处于优势:
《基本法》规定,行政长官既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又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首长,既代表特别行政区, 又领导特别行政区政府。这是国家对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基本定位,从总体上规定了行政长官在香港政 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二、在各项议题的设定上,行政优先于立法:
香港回归后的政治体制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为行政权与立法权相互 制衡又配合的行政主导体制; 这种行政主导体制仍然赋予特别行政区长官很大的 权力。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明确规定香港特 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特别 行政区权力 (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 法权和终审权 )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授予的; 基本法规定行政长官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也 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首长,在香港当地选举产生 并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对中央人民政府和特别行 政区负责。
在香港基本法第四章中, 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一地 方性政权组织形式的政治体制作了明确规定, 香港 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是以行政长官、政府、立法会 和终审法院为基本框架来构建的, 这是一个既具权 力制衡又有互相配合的运作机制, 是一种以行政为 主导的民主政治体制, 而非西方的“三权分立”;在 这种体制下, 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既互相制衡, 又互 相配合, 相辅相成。立法局、行政局以及布政司署 与香港三级架构届时即告结束, 英国枢密司法委员 会作为香港最高上诉机关的地位亦将宣告终结。
行政长官及其领导的政府向立法会提交法案,议案的范围不受限制并且优先列入议程,而立法会议员个 别或联名提出法律草案须不涉及公共开支或政治体制或政府运作,凡涉及政府政策者,在提出前还必须 得到行政长官的书面同意。在表决程序方面,政府提出的法案只需简单过半数即可通过,而立法会议员 个人提出的议案、法案和对政府法案的修正案须按分组计票办法进行;
论香港政治体制——行政主导制
——回归前后的变化及区别
什么是行政主导体制
“主导”——《高级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统领全局;推动全局发 展”; 政治权力方面,从“主”和“导”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这种权 力应该是一种主动性的权力,是权力行使的发起者,而不是对其 他权力的回应;二是公共决策的最终结果反映了这种权力所体现 的意志; 行政主导并非法律条文中的正式术语,而是政治、法律学者分析 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体系中的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主体各 自地位后做出的一个基本判断,因此,它是个学理概念; 行政主导是指行政权相对于其他两权特别是立法权而言占优势, 公共决策的最终结果主要取决于行政首长及其领导的政府; 主导与分权:主导不等于集权,也不等于没有分权。当代国家的 主导权力绝大多数是建立在分权的基础上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分 权也就无所谓主导,有分权才有谁占主导的问题。在现代民主社 会,几乎无一例外是主张分权的;《基本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 的政制安排上才作出了“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既相互配合又相互 制衡”的安排。
三、在行政与立法的相互控制(制衡)关系上,行政权 处于优势地位:
对立法会通过的法案,行政长官可以发回重议,发回的法案须以2/3多数通过,即使再次 通过,行政长官如果拒绝签署,在其一任任期内可以解散立法会一次。虽然政府要向立法 会负责,但这种负责只是报告工作,对事不对人,立法会无权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迫使行 政长官或政府高官辞职。行政长官涉嫌有严重违法或渎职行为,立法会通过对行政长官的 弹劾案,也还须报请中央人民政府决定。
以“港督”为核心的行政主导制 的基本架构
英国占领香港后,深入研究了中国的统治模式,看到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 会中,采取的是君主集权的统治方式 ,在“君为臣纲”的封建思想统治下, 形成了臣民绝对服从君主的集权思想。因此,英国在香港便采取了与别 的殖民统治不同的统治方式——行政主导制,集大权于港督一身,这样 更便于对香港的控制; 根据以英王名义颁布的《英皇制诰》和《皇室训令》这两个文件的规定, 建立了英国在香港的政制统治模式——将香港的统治权广泛地授予由英 王委任的总督,并在总督的领导下设立行政、立法两局,两局议员全为 委任;行政局是协助总督颁布政令,就各种重大决策向总督提供意见, 如果总督认为无需向行政局咨询,或遇有紧急情况,也可以免去咨询; 立法局的主要职能是向总督提供有关立法的参考意见,并通过总督的要 求制定法例,但它必须服从总督的意志,非经总督提议,立法局无权通 过法例或讨论任何动议;其实,行政和立法两局就是为总督服务的咨询 机构,并无实际的权力; 所以,香港的统治权是高度集中在总督手中,由此产生以总督为核心的 行政系统主导一切的统治模式,并由此而产生了行政权高于立法权的典 型的行政主导政制模式。
四、香港的行政主导还表现为,在涉及中央 管理的事务及中央与特区关系的事务上,中 央政府处于主导地位:
集中表现为除国防和外交由中央直接管理外,中央还要求行政长官代表 特别行政区对中央政府负责,中央政府对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具有实质 任命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具有解释权,对其他法律具有备案权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