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难点:文化的纵横对比及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教学准备】
自制PPT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课前首先给同学们介绍陕西的地域特色文化:陕西八大怪。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第二怪锅盔像锅盖;第三怪辣子是主菜;第四怪碗盆难分开;第五怪手帕头上戴;第六怪房子半边盖;第七怪姑娘不嫁外;第八怪唱戏吼起来。
其中姑娘不嫁外说明的是陕西当地婚俗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那么还有哪一些地域文化对人口产生影响呢?
[板书]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过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2,并完成学案导学的课前预习部分。
[板书]一、文化与地域文化:
[提问]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四幅图片,哪些属于文化现象?说说你的理由
[回答]甲、丙、丁属于文化,乙不属于文化,因为冰山是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不是人类创造的。
[总结]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源于自然与环境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文化。
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产技术等。
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而且变化节奏较快,具有发展速度快、变化频率高的特点,是精神文化的基础。
精神文化是指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观念等意识形态文化。
如语言、文学、艺术、宗教、法律、风俗、制度等,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且发展变化的节奏较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
学生举例说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老师可补充文化景观的有关知识)
[过渡]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往往对人们的生育、婚姻作出规定,影响人们的生育观,从而影响人口的发展。
[板书]二、外国文化与人口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探究外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在日本、德国以及一些工业大国,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崇少生或者晚育,甚至有人还不准备生育,导致其人口增长率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
”
材料二
2010年的统计结果显示,世界上离婚率最高的国家是美国。
社会学家们认为没有孩子是很多夫妻离婚的原因之一,至少有66%的离异家庭是没有孩子的。
材料三
约85%的菲律宾居民信仰天主教,他们视避孕为不道德的行为,反对节育和堕胎。
近年来菲律宾人口快速增长,自然增长率为2.36%,每年约有170万婴儿出生。
[回答]甲同学:材料一说明婚姻生育观影响人口增长,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呈现负增长。
乙同学:材料二说明婚姻关系稳定度影响人口出生率,发达国家婚姻关系不稳定的,导致人口出生率降低。
丙同学:材料三说明宗教对人口的影响。
菲律宾人们信奉天主教,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
[总结]婚俗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小结]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状况,对出生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了人口的增长。
[板书]三、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探究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孔雀东南飞》中的一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
材料二《孟子·离娄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注:“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
材料三
陕西乾隆《雒南县志》说的“婚姻必择同乡”,指的就是当地民间的婚姻关系——
“嫁娶不越境”。
[教师示范]材料一:十七为君妇,说明我国古代妇女初婚较低,从而导致人口的出生率提高。
放映的生育观是早婚早育,其原因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的增值。
现在的生育观是晚婚晚育,其原因是中国人口压力过大。
[同学甲]材料二:反映的是从“多育多子”的生育观。
原因是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发生水平低下,家庭增值财富主要依靠扩大人口规模,尤其是男性劳动力,所以形成了“
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传统思想。
现在的生育观是“只生一个”,其原因是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加上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导致我国人口色出生率大幅度下降。
[同学乙]材料三:反映的是“安土重迁”的思想,其原因是自给自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再加上“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孝道思想,决定了人们慎重对待搬迁。
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所以形成了“四海为家”的观念。
[同学丙]教材中还提到一种观念是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其原因是中国传统农工业社会,“仕”是统治阶级,“农、工、商”是被统治阶级,而现在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不断加快,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
[板书]
早婚早育→晚婚晚育
学而优则仕→全民经商
安土重迁→四海为家
[总结]
[讨论]
根据上面的学习,思考P24“活动”: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点拨]
优生原理:血缘关系越远,基因组成差异越大,互补作用越强,则后代的先天素质越好。
任何地域都会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而地域文化会给生活在这个地域的人们打上烙印,双亲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有利于孩子的后天教育。
[课堂小结]
本节学习了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既包括对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也包括对人口机械增长的影响,通过学习看到了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控制的成果,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宣传、践行国家的人口控制政策。
[课堂练习]
1.婚俗对人口的发展影响很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初婚年龄大,人口的出生率低
B.初婚年龄小,人口的出生率低
C.离婚率高,则人口的出生率低
D.婚姻关系不稳定,则人口的出生率低
2.以下关于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自然界的阳光、空气、山峰、河流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②山川林木一旦经过人类开发成为景观,就成了文化的一部分
③茹毛饮血的饮食本能也是文化
④人们将食物加工成适合人类需要的食品,这一现象及产生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构成了饮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世界上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主要原因是( )
A.养儿防老
B.扩大门派的势力
C.发展农业生产
D.促进工业生产和商业的发展
4、填表比较我国当前婚俗时尚和传统观念的差异。
答案: 1、A 2、D 3、B
4、
【板书设计】
一、文化与地域文化:
二、外国文化与人口:婚俗与宗教
三、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早婚早育→晚婚晚育
多育多子→只生一个
学而优则仕→全民经商
安土重迁→四海为家
【教学后记】
1、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真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习的兴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