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卫星标记

微卫星标记

鳗及其近交后代微卫星分子标记研究RAPD指纹方面的初步研究,但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进行分析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而微卫星分子标记方法在动植物育种上己经作为一种育种辅助标记广泛应用。

2遗传标记的发展及应用遗传标记(GelleticMarkers)是指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同该性状共同分离可以明确反映遗传多态性的生物特征,是基因型特殊的可识别的表现形式,它是生物分类学、育种学、遗传学和物种起源与进化等研究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

广义的遗传标记是指可遗传的并可检测的DNA序列或蛋白质,狭义的遗传标记概念只是指DNA分子标记(Parke:。

tal.,1998)。

理想的遗传标记一般必须达到以下几个要求: (1)具有高度的多态性;(2)共显性遗传,即利用分子标记可鉴别二倍体中杂合和纯合基因型;(3)能明确辨别等位基因;(4)遍布整个基因组;(5)除特殊位点的标记外,要求分子标记的位点均匀分布于整个基因组;(6)选择中性,即无基因多效性;(7)检测片段简单、快速,实验程序易自动化;(8)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尽量低廉;(9)在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重复性好,便于数据交换。

但是,目前发现的任何一种分子标记均不能满足以上所有要求(贾继增,1996;邱芳等,1998;赵淑清等,2000)。

遗传标记已作为一种辅助育种标记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及其它领域。

从不同层次水平上看,它可分为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分子标记四种2.1形态学标记形态学标记(MO甲hologicalmarkers)是指那些从表型上看显示遗传多态性的特征,即生物特征,如鱼的体高、体长、体色等。

由于形态学标记易观察、识别,因此它一直是选种、育种的重要标记,也是孟德尔遗传学创立的重要基础。

由自发突变或物理化学诱变均可获得具有特定优良性状的形态特征,通过人工选育工作使那些优良胜状稳定遗传下来,从而达到选育的目的和效果,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科研工作者就开始采用形态学方法对鱼类种质资源鉴定进行研究,李思发等(1990) 对长江、珠江、黑龙江鳞、墉、草鱼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但是形态学标记易受环境因素、自身发育、基因显隐性、形态学标记数量少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采用形态学标记进行研究所需要时间长,并且所得到的数据和结论不是非常准确可靠。

因此,目前育种工作者通常采用其它的分子标记与形态学标记一起进行研究工作。

2.2细胞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的研究目前通常是对细胞染色体组,染色体结构与组成,染色体数目等方面的研究。

细胞遗传学家发现染色体的变异会造成表型的变异,因而染色体第一章文献综述1引言鲍(场,咖thalmichthx:molitr动属鲤形目,鲤科,鳝亚科,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广泛分布于黑龙江、长江和珠江流域,它具有食物链短、易饲养、成本低和能调节水质等优点,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对象。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缺乏科学的保种,制种,造成鲍生长缓慢,抗病力差及其它优良性状严重退化。

因此,获得抗病力强、生长快等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鲍新品系在养殖过程中成了首要任务。

但是由于维性成熟时间长,一般需要3~4年,采用常规选育方法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选育目的。

雌核发育技术能快速建立纯系,要构建一个纯系只需要连续3~4代的单性发育世代就可以了。

因此采用人工雌核发育技术选育优良品种不但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自1987年就开始了对鲍的人工雌核发育研究,以长江鳃为原始选育材料,迄今为止,已经连续诱导出了三代雌核发育维(潘光碧,1988;潘光碧等,2004)。

并在对人工雌核发育鲍与养殖鳞的形态学进行比较研究中发现,雌核发育鳞的生长性能优于普通维:在相同生长条件下,雌核发育鳝比标准鳃体重大10.6%~31.9%,平均大巧.6%;雌核组比普通鲍组体长增长快3.7%~25.3%,体重增长快6.7%~90.1%。

罗相忠等(2003)以雌核发育鳝各系与普通维进行生长对比实验,表明雌核发育鲍比普通鲍生长快,而且体型也比普通鲍肥厚。

这些研究结果证明:雌核发育鲍的生长性能优于普通鳗,这给选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潜力,同时也给选种育种工作者带来了希望。

人工雌核发育是采用人工操作方法促使失活的精子进入卵内与卵子结合,精子不参与遗传,只起诱导作用,卵子完全在雌核控制下发育成子代,子代的遗传物质全部来自母本,因此雌核发育产生的后代全部为雌性,只具有母本的性状。

但是由于人工操作,自然因素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人工雌核发育产生的后代出现少量雄性个体。

邹桂伟等(2004)用RAPD方法对人工雌核发育鳞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雌核发育鳝后代含有少数与父本相同的特异性带,而母本没有。

张海发等(1995)对异精激发彭泽螂雌核发育产生的子一代及双亲进行RAPD分析,发现异育彭泽螂子一代中含有少数与父本相同而与母本相异的特异条带。

尖鳍鲤、须螂激发产生的异育彭泽螂后代与彭泽螂母本相似率分别为94.96%、94.70%;与尖鳍鲤、须螂父本相似率分别为23.46%、21.05%。

结果表明,从基因水平检验,彭泽螂已不再是完全的母性遗传,异育彭泽螂基因组DNA中可能带有部分异源父本基因组DNA。

对雌核发育维的研究,从遗传学角度来看,有助于了解雌核发育机理,了解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情况。

目前对雌核发育鱼类的研究比较多,有形态学、同工酶、蛋白质、华中农业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变异情况可以做为一种分子标记,可确定与性状相连锁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和位置。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对染色体核型分析,由于不同物种在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存在差异,从而造成细胞学标记具有丰富的多态性。

近年来,由于染色体显带技术与分子杂交技术的发展,使染色体变异分析发生了很大的突破,对生物体进行核型分析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由于细胞学标记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进化比较保守,因此细胞学标记广泛应用与生物起源和进化、系统分类、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研究。

但是由于它进化保守,变异缓慢,造成细胞学标记数目有限,因此找出多的细胞学标记需要大量的材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培育材料,而且对一个物种单纯采用细胞学标记研究得出遗传多样性数据不是很准确。

Dai等(1989)对对虾染色体组型分析发现,对虾染色体大多是中部、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少数是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2.3生化标记生化标记(Biochemicalmarkers)指采用电泳技术对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酶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由于不同种、属具有不同的基因型,从而在蛋白质水平反映生物的多样性。

它主要是指同工酶标记,同工酶是指具有同一功能但具有不同分子形式的一类酶,具有组织、发育及物种的特异性。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电荷性质及分子量的差异,利用蛋白质电泳和专门的染色反应显示出同工酶的不同形式,由于同工酶是基因的产物,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基因在不断发生突变,从而造成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和结构的改变,进而在电泳中出现相对迁移率不同的条带,形成各种不同的酶谱,从而鉴别出不同的基因型(胡能书等,1985)。

由于其能稳定遗传、杂合体共显性、等位基因及基因频率可以直接计算、易于操作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物种遗传多样性,遗传图谱构建,亲缘关系鉴定,基因定位,种质鉴定等领域研究。

李思发等(1990)对长江四大家鱼原种的10种同工酶的电泳分析表明,青鱼、草鱼、鳞、缩的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条带清析稳定,重复性稳定,可以采用这几种同工酶谱作为四大家鱼种质鉴定标准。

众ut等(1999)用四种酶(葡萄糖磷酸变位酶、异柠檬酸脱氢酶、苹果酸磷酸酶和葡萄糖异构酶)来检测22个欧洲鳌龙虾不同种群的遗传变异,结果发现,这些群体之间变异程度较大。

邹桂伟等(1997)对大口站和贴鱼4种组织酷酶(EST)和苹果酸脱氢酶(MDH)比较研究发现其均能特异性表达且存在物种特异性,有些特异性条带可以作为区分这两个品系的同工酶标记。

但是由于同工酶标记只能检测到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对不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无法检测,可利用的标记数目较少,同时实验结果受个体发育的影响,因此其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周裕华人工雌核发育鲍及其近交后代微卫星分子标记研究2.4分子标记分子标记技术是继形态学标记、细胞遗传学标记、生化标记后的一种新型标记技术,实现了从表型选择到基因型选择的飞跃。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DNA重组技术的日趋完善,特别是PCR扩增技术和新的电泳技术的产生,使各种分子标记应运而生如:RApD、RFLP、SSR、AfLp等,由于分子标记具有:直接以DNA的形式出现;不受环境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多态性丰富;表现为中性标记;有许多分子标记为共显性;有些分子标记所需样品量少能够用来分析微量DNA和古化石等优点,因而广泛应用在生物起源进化、亲缘关系、基因图谱构建等各个领域研究。

2.4.1RFLP20世纪80年代,遗传学家Boestein发现了第一个DNA分子水平上的遗传标记,即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dctionrra脚entlengthpolymo印hism,RFLP),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不同个体基因组DNA后,产生不同长度的片段,再与同位素或非同位素标记的探针杂交,从而显示与探针含同源顺序的酶切片段在长度上的差异。

由于所检测的DNA序列中的碱基发生替换、重排、缺失、插入等,导致限制性酶切位点的改变,产生限制性片段的差异性,其为限制性片段多态性的原因。

RFLP标记呈孟德尔遗传、不受环境因素影响、是一种共显性标记、重复性好等这些优点使RF廿标记广泛应用于生物体间的遗传变异度分析、亲缘关系、遗传图谱构建,物种起源与进化分析。

在鱼类种质的研究中,目前多是进行mtDNA酶切,检测其多态性。

Knox等(1991)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养殖与野生的大西洋蛙群体的mtDNA酶切分析,从来区分这两个种群。

单淇等(2006)采用RFLP分子标记对采自江西瑞昌、湖南长沙的天然缩鱼群体以及天津宁河的人工繁殖缩鱼群体进行研究发现,缩鱼瑞昌群体和长沙群体可能是两个隔离的独立群体,亲缘关系比较远。

但其多态性与选用的内切酶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操作复杂,所需成本较高;另外,进行mtDNA的RF廿分析,由于mtDNA呈母性遗传方式,检测不到父本的遗传信息,因此,其应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

2.4.2RAPD随机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andomlyAmplifiedpolymo印hieDNA)即RApD。

RApD技术由Winiams和Welsh首先提出,是利用一个随机序列的寡核普酸作引物,通常为10个核昔酸,以生物的基因组DNA作模板进行PCR扩增反应,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染色来检测DNA变异,由于基因中碱基片段发生丢失,突变等因素造成扩增序列在长度大小方面发生改变,从而造成扩增产物的多态性华中农业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变异情况可以做为一种分子标记,可确定与性状相连锁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和位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