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之理解词句内涵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之理解词句内涵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之理解词句内涵散文阅读之理解词句内涵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一般地说,高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含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散文阅读中要重点把握以下三类词语:(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这些桥冯文超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

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

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

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

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

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

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

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

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

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

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

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

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

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

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

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

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

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

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

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

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

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

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

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

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 2020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之理解词句内涵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

人们对桥是感恩的!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摘自 2016 年 10 月 17 日 《人民日报》)1.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 ZXXK]答案 ①交通之桥,沟通不同地域。

②和谐之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

③心灵之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备选试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 .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浓艳的色彩,铁路桥的特点是质朴和雄健。

[来源:学科网 ZXXK]C .文章第五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体现了藏羚羊旺盛的生命力。

[来源:学科网]D .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答案 A解析 A 项“总领全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错。

(2)文章第五段画线的一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用诗意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自然与桥优美的画面。

②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③从侧面表现了桥隧工人保护环境的意识。

[来源:学科网]1.基本要求(1)以该词语的本义为基础,推及其在文中的含义。

(2)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3)以文解文。

一个词语有了临时含义,作者都要在其前或其后进行比较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来揭示其内涵,以便使读者弄明白它的意思。

词语含义必须用其前后的阐释文字来理解、说明。

2.基本方法(1)审视词语特点:一看其自身特点,看其词性,看其内部结构针对短语而言),看其表达特点(有无使用修辞等);二看其外部语境,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其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2)扣住语境理解其义。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理解其在文中的语境义,就是该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临时义。

它有两类:一类是词语因运用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或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而产生的新义。

如果有比喻义,就要搞清比喻的对象,寻找其本体;如果有象征义,就要寻找其象征对象;如果有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如果有双关义,“ ”] “ ” 另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如前面《这些桥》中的“桥”的含义,就要跨越远距离(指隔了几段文字)甚至在全文中准确找到其含义所对应的文字。

(3)把握理解思路——由实到虚。

从读“实”出发,探究“实”象背后的虚指意义。

像前面的“桥”的含义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理解的。

二、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标题,即文章的题目,是文章中最特殊、最重要的词语。

古人云: 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意思是说文章的标题如同人的额头、眼睛那么显著、重要。

正因如此,标题自然成为现代文阅读命题最热门的文章部位之一,对标题含义和作用的理解题屡屡出现在高考试卷及大市模拟卷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千灯照我回家车前子那天,我到千灯镇[注,站在镇口桥头,忽然有惊奇!江南小镇我见得多了,想不到还会有惊奇。

千灯镇的气息,不一样。

打个比方吧,江南小镇如果说它是戏剧演员,那么大多是花旦。

气息古穆一点的也无非为青衣;而千灯,却宛如老生——还是麒派老生,咬字有力,喷口苍劲: 湛湛青天不可欺……”我顿时觉得千灯壮美。

有英雄气,这是 我的第一印象,尽管此刻天空是灰白的,要在我头顶酝酿一场初夏之雨。

我让同行的人先走,我于桥头看了一会儿水,只见河面开阔,河水很湍急的样子,对岸的粉墙投影水中,河水带着它们融动、漾动,漾动、融动,又带着它们向前,似乎是连成一大片一大片的耀眼白帆。

我好久没见到白帆了。

我的视线随即升起,越过黛瓦,不妨说成甲板吧。

就见到那座塔——后来我知道它叫秦峰塔,是千灯的“镇标 。

但秦 峰塔在我看来,更像一根桅杆,日月星辰,若在左右。

于是千灯有动感,光影化风,白帆变烛火。

时间的长廊中逶迤 摇红。

这时,已经由不得我认为不认为千灯壮美了,它一扫我一路上的胸中闷气,这几天欲雨不雨,空气仿佛阁楼窄小,燕子把它深紫色的蘸水钢笔戳在了尘封的墨水瓶里。

记忆倒能脱颖而出……如梦似幻地我看到两只燕子从对岸人家的窗口飞出,我也好久没见到燕子了。

说起来我与千灯的缘分不浅,而那天,却是我第一次来千灯。

千灯是我的祖籍。

看着朋友们在前面长廊里等我,我就下了桥。

长廊里的风刚烈,毕竟夏天了,刚烈之中也就婀娜。

这和千灯差不多。

我在前面说过,千灯是壮美的,壮美者,刚烈也。

千灯也是婀娜的。

在千灯的小巷里走走,这种感觉会越来越生动。

千灯的丰富性在这里,刚烈如顾炎武与气节是千灯结出的果;婀娜如顾坚和昆曲是千灯开出的花,千灯这一棵大 树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因为根深叶茂,自然花红果大。

花婀娜,果刚烈,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们一班人马在小巷里走走,我忽然又惊奇了。

现在的江南小镇作为旅游景点风花雪月是风花雪月,但它的缺点也已逐步暴露,过度的旅游开发抹煞了镇上人的日常生活。

一个古镇,如果仅仅只给旅游者提供旅游景点,而不能让旅游者触摸到镇上人的呼吸、行为、梦想……最后旅游者终究会发现原来是在一个大布景前面玩啊,会厌倦的。

但为 什么这样的一些古镇还有如此多的游客呢?原因多方面,一言以蔽之,可这都是眼前利益啊!我想江南古镇是有未来 感的,不能在当代这样急功近利!如果把江南古镇的人文环境破坏掉了,就再也不能可持续发展了。

我惊奇的正是我 在千灯看到了千灯人的日常生活。

这让我感动。

[来源:]一个老人从井里打上来一桶水,轻轻倒进盆里,给玩泥巴的小孩——是他的孙子吧。

他一边给他孙子洗手洗脸,一边笑着骂着,然后把那一盆脏水端到离水井远远的下水道旁,慢慢地灌了下去。

这就是镇上人的修养,他们决不会大大咧咧把脏水倒在井边,更不会稀里哗啦地随便朝路上一泼。

也就在那个井边,另一个镇上人淘米,安静得像只停“ ” 一个阿婆在自己门里剥蚕豆,看见我们走过,望我们一眼,随即又沉浸在她的家务事里了。

我的感动也在此吧。

我们在镇上旅游,镇上人在做自己的家务,这真是行云在天,流水在地;这真是白帆在粉墙上,斗笠和长凳在屋檐下。

我们走过南大街,昆曲创始者之一顾坚的纪念馆就在这里,前几年我撰写电视艺术片《水天堂》的时候,专写了一集《昆曲:如梦月色背影》,现在我抄出一段,作为我对顾坚的敬意:……背影尽管渐行渐远,但并没有消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