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要从教学细节处入手
在一定程度上,课程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共同组成的。
教学细节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它可能是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还可能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行为组合,也可能是在特定情境中学生对教学的一种行为反应。
所以,关注教学的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而新的课程改革最终也要在课堂教学的细节上进行实践和体现。
一、在“尴尬”处进行反思
如:在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时,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新课导入:
1.有6个桃子,分给唐僧和孙悟空两个人,有几种分法?
师:哪种方法比较公平?
生1:分成3和3的那种方法,每人得到的同样多,比较公平。
生2:分成3和3的那种方法也不一定公平。
因为,孙悟空干的活多,唐僧基本上不干活。
2.这时,八戒也来了。
要把6个桃子分给3个人,每个可以得到几个桃子?
想一想,他们对哪种分法最满意?为什么?
生1:第一种。
因为分得同样多,比较公平。
生2:第二种。
分给师傅1个、分给猪八戒2个、分给孙悟空3个最合适。
因为师傅不干活,孙悟空贡献最大。
生3:这样分,猪八戒肯定不乐意,因为他饭量最大而且嘴又馋。
此时,教师已无法控制局面。
这个情境的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从“任意分”过渡到“特殊分”,理解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但是,教师的用语是“公平”一词。
我们理解的“公平”,可能也是教师想要的“公平”,就是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
然而,在三维目标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说得条条是道,显然符合社会上的公平和效益原则。
由于数学是一门科学,很多时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是不能用非理性来评价的。
为此,教师课堂上的驾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可见,教师在设计这个环节时,根本没有考虑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教师的提问指向不明。
对于学生可能对哪种分法最满意,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来考虑的,而不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考虑的。
二、在“问题”处进行反思
如:在学习“基数和序数”时,教师在最后练习时提出一个问题:“谁是我的好朋友,请站起来。
”教师说完后,学生无动于衷,没有一个站起来的。
为什么学生无动于衷,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也许学生没有听清楚教师的问题,二是也许学生还不了解基数和序数的概念。
回忆一下教师的设计是这样的:
1.拿出5根小棒。
(每根代表一个小动物)
2.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动物?(5只)
3.圈出5只小动物。
(学生动手圈)
4.你圈了几只?(我圈了5只)
5.圈出第5只小动物。
(学生动手圈)
6.你圈了几只?(我圈了1只)
到这里,教师就进行了下一个环节。
问题就出在这里,虽然教师设计了区别基数和序数的练习,但是缺乏比较和提升,致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
因此,教师在关键处要进行点拨和指导,该出口时就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