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渗透率有压力差时岩石允许液体及气体通过的性质称为岩石的渗透性,渗透率是岩石渗透性的数量表示。
它表征了油气通过地层岩石流向井底的能力,单位是平方米(或平方微米)。
(2)绝对渗透率绝对或物理渗透率是指当只有任何一相(气体或单一液体)在岩石孔隙中流动而与岩石没有物理化学作用时所求得的渗透率。
通常则以气体渗透率为代表,又简称渗透率.(3)相(有效)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多相流体共存和流动于地层中时,其中某一相流体在岩石中的通过能力的大小,就称为该相流体的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
某一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是指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4)地层压力及原始地层压力油、气层本身及其中的油、气、水都承受一定的压力,称为地层压力。
地层压力可分三种:原始地层压力,目前地层压力和油、气层静压力。
油田未投入开发之前,整个油层处于均衡受压状态,没有流动发生。
在油田开发初期,第一口或第一批油井完井,放喷之后,关井测压。
此时所测得的压力就是原始地层压力。
(5)地层压力系数地层的压力系数等于从地面算起,地层深度每增加10米时压力的增量。
(6)低压异常及高压异常一般来说,油层埋藏愈深压力越大,大多数油藏的压力系数在0.7-1.2之间,小于0.7者为低压异常,大于1.2者为高压异常。
(7)油井酸化处理酸化的目的是使酸液大体沿油井径向渗入地层,从而在酸液的作用下扩大孔隙空间,溶解空间内的颗粒堵塞物,消除井筒附近使地层渗透率降低的不良影响,达到增产效果。
(8)压裂酸化在足以压开地层形成裂缝或张开地层原有裂缝的压力下对地层挤酸的酸处理工艺称为压裂酸化。
压裂酸化主要用于堵塞范围较深或者低渗透区的油气井。
(9)压裂所谓压裂就是利用水力作用,使油层形成裂缝的一种方法,又称油层水力压裂。
油层压裂工艺过程是用压裂车,把高压大排量具有一定粘度的液体挤入油层,当把油层压出许多裂缝后,加入支撑剂(如石英砂等)充填进裂缝,提高油层的渗透能力,以增加注水量(注水井)或产油量(油井)。
常用的压裂液有水基压裂液、油基压裂液、乳状压裂液、泡沫压裂液及酸基压裂液5种基本类型。
(10)高能气体压裂用固体火箭推进剂或液体的火药,在井下油层部位引火爆燃(而不是爆炸),产生大量的高压高温气体,在几个毫秒到几十毫秒之内将油层压开多条辐射状,长达2~5m的裂缝,爆燃冲击波消失后裂缝并不能完全闭合,从而解除油层部分堵塞,提高井底附近地层渗透能力,这种工艺技术就是高能气体压裂。
高能气体压裂具有许多优点,主要的有以下几点,不用大型压裂设备;不用大量的压裂液;不用注入支撑剂;施工作业方便快速;对地层伤害小甚至无伤害;成本费用低等。
(11)油田开发油田开发是指在认识和掌握油田地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在油藏上合理的分布油井和投产顺序,以及通过调整采油井的工作制度和其它技术措施,把地下石油资源采到地面的全过程。
(12)油田开发程序油田开发程序是指油田从详探到全面投入开发的工作顺序。
1.在见油的构造带上布置探井,迅速控制含油面积。
2.在已控制含油面积内,打资料井,了解油层的特征。
3.分区分层试油,求得油层产能参数。
4.开辟生产试验区,进一步掌握油层特性及其变化规律。
5.根据岩心、测井和试油、试采等各项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作出油层分层对比图、构造图和断层分布图,确定油藏类型。
6.油田开发设计。
7.根据最可靠、最稳定的油层钻一套基础井网。
钻完后不投产,根据井的全部资料,对全部油层的油砂体进行对比研究,然后修改和调整原方案。
8.在生产井和注水井投产后,收集实际的产量和压力资料进行研究,修改原来的设计指标,定出具体的各开发时期的配产、配注方案。
由于每个油田的情况不同,开发程序不完全相同。
(13)油藏驱动类型油藏驱动类型是指油层开采时驱油主要动力。
驱油的动力不同,驱动方式也就不同。
油藏的驱动方式可以分为四类:水压驱动、气压驱动、溶解气驱动和重力驱动。
实际上,油藏的开采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驱动能量,也就是同时存在着几种驱动方式。
(14)可采储量可采储量是指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从油气藏中能采出的那一部分油气量。
可采储量随着油气价格上涨及应用先进开采工艺技术而增加。
(15)采油速度油田(油藏)年采出量与其地质储量的比例,以百分比表示,称做采油速度。
(16)采油强度采油强度是单位油层厚度的日采油量,就是每米油层每日采出多少吨油。
(17)采油指数油井日产油量除以井底压力差,所得的商叫采油指数。
采油指数等于单位生产压差的油井日产油量,它是表示油井产能大小的重要参数。
(18)采收率可采储量占地质储量的百分率,称做采收率。
(19)采油树采油树是自喷井的井口装置。
它主要用于悬挂下入井中的油管柱,密封油套管的环形空间,控制和调节油井生产,保证作业,施工,录取油、套压资料,测试及清蜡等日常生产管理。
(20)递减率、自然递减率和综合递减率油、气田开发一定时间后,产量将按照一定的规律递减,递减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产量递减的百分数。
自然递减率是指不包括各种增产措施增加的产量之后,下阶段采油量与上阶段采油量之比。
综合递减率是指包括各种增产措施增加的产量在内的递减率。
(21)油田日产水平油田实际日产量的平均值称为日产水平。
由于油井间隔一定时间需要在短期内检修或进行增产措施的施工等,每日不是所有的油井都在采油,所以日产水平要低于日产能力。
(22)油井测气测气是油井管理中极重要的工作之一,只有掌握了准确的气量和气油比,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油井地下变化情况,掌握油田、油井的注采等关系,更好地管好油井。
目前现场上常用的测气分放空测气和密闭测气两大类。
测气方法常用的有三种:(1)垫圈流量计放空测气法(压差计测气);(2)差动流量计(浮子式压差计)密闭测压法;(3)波纹管自动测气法。
(23)分层配产分层配产就是根据油田开发要求,在井内下封隔器把油层分成几个开采层段。
对各个不同层段下配产器,装不同直径的井下油嘴,控制不同的生产压差,以求得不同的产量。
(24)机械采油当油层的能量不足以维护自喷时,则必须人为地从地面补充能量,才能把原油举升出井口。
如果补充能量的方式是用机械能量把油采出地面,就称为机械采油。
目前,国内外机械采油装置主要分有杆泵和无杆泵两大类。
有杆泵��地面动力设备带动抽油机,并通过抽油杆带动深井泵。
无杆泵��不借助抽油杆来传递动力的抽油设备。
目前无杆泵的种类很多,如水力活塞泵、电动潜油离心泵、射流泵、振动泵、螺杆泵等。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还是游梁式抽油机�深井泵装置。
因为此装置结构理、经久耐用、管理方便、适用范围广。
(25)泵效抽油机井的实际产液量与泵的理论排量的比值叫做泵效。
其计算公式为: η=Q液 / Q理×100% 式中η��深井泵效;Q液��油井实际产量(吨/日);Q理��泵的理论排量(吨/日) ,泵效的高低反映了泵性能的好坏及抽油参数的选择是否合适。
影响泵效的因素有三个方面:(1)地质因素:包括油井出砂、气体过多、油井结蜡、原油粘度高、油层中含腐蚀性的水、硫化氢气体腐蚀泵的部件等;(2)设备因素:泵的制造质量,安装质量,衬套与活塞间隙配合选择不当,或凡尔球与凡尔座不严等都会使泵效降低。
(3)工作方式的影响:泵的工作参数选择不当也会降低泵效。
如参数过大,理论排量远远大于油层供液能力,造成供不应求,泵效自然很低。
冲次过快会造成油来不及进入泵工作筒,而使泵效降低。
泵挂过深,使冲程损失过大,也会降低泵效。
(26)提高抽油泵泵效方法(1)提高注水效果,保持地层能量,稳定地层压力,提高供液能力。
(2)合理选择深井泵,提高泵的质量(检修),保证泵的配合间隙及凡尔不漏。
(3)合理选择抽油井工作参数。
(4)减少冲程损失。
(5)防止砂、蜡、水及腐蚀介质对泵的侵害。
2、反水锥技术反水锥技术就是通过注人天然气(大多用甲烷),以减少生产期间三相系统中水的有效渗透率。
游离气的存在也降低了残余油饱和度,而且还可以当做湿润性转换的介质,从而提高采收率。
反水锥技术已在萨菲尔德油田重油油藏的多口井采用,在南杰尼尔上曼维尔(Mannville) J油藏和萨菲尔德油田的其它曼维尔油藏进行了20多次现场试验。
试验的注气量为2-8HCPV,采出的含气油的粘度约为100cP。
有几项试验是在水平井上应用这项技术,据报道大部分现场试验是成功的。
这项技术已成功地用于普洛沃斯特(Provost) (13150 API)底水油藏。
从某种程度上说,反水锥技术与传统的COZ蒸汽吞吐是一样的,有些情况下COz蒸汽吞吐与反水锥技术对于控制底水区水侵人有相同的效果。
3、水井注水开发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在生产中,单位的考核指标是注水量的完成。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难题。
地质人员需要做的是,把层间的矛盾大小先做出来,看看注水井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如通过测试资料,吸水剖面资料,可以动态跟踪渗透率变化情况。
如果层间渗透率变化太大,该井一定存在水串现象,渗透率低的层便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
通过测试资料,分析各个层启动压力,闭合压力,然后计算各个小层的吸水能力,是否需要水嘴调配,不要动不动就是调剖、堵水、酸化,那些成本是很高的。
所以,以注水能力为主,开展伤害和污染分析,再决定注水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当然,对一些低渗透层的改造是必不可少的。
据我所知,各个油田每年的无效施工就是个天量的数据,如何提高开发技术的成功率,是依赖于地质人员准确提供地层动态变化参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