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韦纳)归因论

(韦纳)归因论

归因论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1935一)张爱卿.动机论:迈向2l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9-237.韦纳是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他的动机归因论将海德等人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等人的成就动机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地对人类行为的动因作出了认知解释,超越了过去动机问题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本能论、驱力论等的局限性。

它是一种目前较为完善的认知动机理论,反映了当今动机问题研究的新成果,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应用价值。

1.韦纳简介韦纳曾任美国多种主要心理学刊物的顾问或编辑,如《认知发展》、《认知和情绪》、《教育心理学杂志》、《人格与社会心理杂志》等。

韦纳的著述甚丰,且影响巨大。

从60年代至今(1994年)已总计出版过13部论著,发表过130多篇重要学术论文。

其中主要的论著有:《归因、行为原因的知觉》(1972年)、《成就动机和归因理论》(1974年)、《人类动机的认知观》(1975年)、《人类动机》(1980年,译成德文和日文)、《动机和情绪和归因理论》(1986年,译成中文)、《人类动机:隐喻、理论和研究》(1992年)、《责任的推断;社会行为的理论基础)》(1985年)。

主要论文有:《与成就和非成就有关活动的抉择》(1965年)、《成就动机的归因分析》(1970年)、《归因理论、成就动机和教育过程》(1972年)、《成就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1985年)、《教育中动机研究的历史》(1990年)、《学生间相互作用的归因分析》(1993年)等。

2.韦纳的认知动机观动机的归因理论是动机理论的一种,它是由韦纳在剖析了传统的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它用归因这种认知过程来解释行为的动因,反映了动机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主要激发因素、人类动机的主要源泉。

”他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具有强烈的理解环境和自身的需要。

人们往往依据各种信息和线索对所发生的事情或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推断,力求找出其动因。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从探索人们如何理解环境人手,推论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以期为确定以后的行动方案服务。

韦纳在其《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中提出了动机理论建立应依赖的12个基本原则:(1)动机理论必须超越体内平衡概念。

(2)动机理论必须超越欢乐主义观点。

(3)动机理论必须包括所有的认知过程。

(4)动机理论必须涉及意识经验。

(5)动机理论必须包括自我。

(6)动机理论必须包括所有的情绪在内。

(7)动机理论必须既不过于宽泛又不太狭窄。

(8)动机理论必须建立在可靠的(可反复验证的)经验关系之上。

(9)动机理论必须建立在普遍的规律而不是个别差异之上。

(10)动机理论必须包括连续的(历史的)因果关系。

(11)动机理论必须应用相同的概念既解释合理的行为,又解释不合理的行为。

(12)动机理论必须能够说明成就追求和社会交往的目标。

从以上动机理论建立所依赖的12个原则中我们可以看出:韦纳要建立的动机理论是在综合前人有关动机问题研究的得失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种观点和传统的以及从动物研究中得出的本能冲动、驱力理论不同、它关心的是更高层次上的在认知或思维调节下为个体意识到的人类所特有的动机。

韦纳的动机理论从总体上来说属于认知动机理论,因为这种动机归因理论十分强调个体的认知活动(归因过程)对后继行为的影响,它强调觉察到的原因、期望、情感成为后继行为的中介。

如韦纳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认知动机模式(weiner,1972)。

韦纳认为在各种刺激,特别是与成就有关的任务产生的刺激和个体随后的行为之间,必须经过个体内部活动的中介。

刺激引起个体的认知或思维,通过认知产生情感、期望,它们一起引起行为。

韦纳在成就动机归因研究中使其以上认知动机模式进一步深化。

他指出,归因是成就结果和后继行为的中介认知过程。

在这个中介过程中,稳定性维度的归因影响到期望的改变,控制部位的归因影响情绪感。

这个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如图12.2所示(Weiner,1972)。

以上我们论述了韦纳动机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动机理论属于认知动机理论之列,他用归因来具体解释介于刺激和行为之间的中介认知过程。

为了揭示这种中介认知过程,韦纳展开了一系列的归因研究,可以说,韦纳的归因研究还是为他的认知动机理论服务的。

有关韦纳归因研究的具体成果及他所提出的比较完善的动机归因模式我们在后边的章节中再作详细论述。

3.动机归因理论的形成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把动机研究和归因研究两大重要的心理学领域有机地结合到一起,韦纳用归因理论的研究成果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动因,从而取得了动机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使认知动机理论不再停留于零散的、一般概念解释的层面,而是有了丰富的内涵。

从韦纳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历程来看,他早期(60年代)主要从事成就动机问题研究,70年代初尝试用归因来解释成就动机。

为了进一步地揭示人类复杂行为动因的需要,韦纳随后转而对归因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从而发展了先前的归因理论。

可喜的是韦纳在对归因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之后,他又将其所得的结论用于解释人类行为的动因,从而使动机问题的研究前进了一步。

韦纳对动机、归因问题的一系列研究引起当今心理学家们的普遍重视,韦纳的前期研究成果被视为有关研究的经典,并时常为当今的研究音们所引用。

在此,对韦纳动机归因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探讨意义深远。

(1)动机问题研究的传统通过对韦纳早期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发现,韦纳的心理学研究生涯始于对成就动机问题的探讨。

成就动机问题是韦纳60年代所关注的一个核心论题。

韦纳从阿特金森(Atkinson,J.w.)的成就动机理论所指出的一些变项开始研究,并逐步确立自己的认知动机理论观点来。

韦纳对成就动机的研究正处于动机心理学中认知观的建立时期。

在此之前,早期(30年代到50年代)的动机理论和学习理论一样,基本上是由刺激一反应的观点发展而来的。

在此期间,主要的动机概念是驱力(dlive),我们知道它是赫尔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驱力问题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的研究。

不同的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然而,驱力概念最大的缺陷在于它更适应于说明人低级的话动需要,像吃食、喝和痛的回避等,却难以解释人类复杂多样的社会活动。

成就动机问题的研究是人们对自身复杂社会活动进行解释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阿持金森等人所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反映了60年代后动机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韦纳对动机问题的研究是在阿持金森成就动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的。

他对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变量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如,韦纳还在1967年4《成就动机的实验研究》一文中,对成就动机研究的历史、概念的进展及成就动机对教育工作者的意义进行了探索。

此外,韦纳对成就动机的改变,成就动机的形成与发展,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问题等都进行过深入细致的实验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阿特金森等人有关成就动机问题的研究成果。

然而,在心理学中,韦纳对动机问题研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要数他用归因理论对动机问题所进行的解释,要数他所建立的动机归因理论。

(2)归因问题研究的传统归因理论是韦纳用以建立动机理论的工具,他不仅把前人有关归因问题的研究成果,用于对动机问题的认知解释,而且为了动机研究的需要,他还展开了一系列的归因研究,使归因理论更加完善。

韦纳70年代以后的大多数研究是在归因理论领域展开的。

归因最初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研究的焦点在于个体如何对该原因作解释,及这些解释的含义是什么。

归因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Hider,F.)首先提出,随后引起了一系列心理学研究。

在归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之中,琼斯(Jones,E.E.)和戴维斯(Davis,K E.)及凯利(Kelley,H H)等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①海德的人际知觉归囚理论在认知一致论里,我们论述了海德的认知动力观。

海德对心理学的另外一个重要贡献是其归因思想。

海德在其代表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还集中阐述了他多年来有关社会认知、归因研究的成果。

心理学中,一般以该书的出版为归因理论诞生的标志。

海德的归因研究注重归因过程的探索,他关心的是觉察到的人的行为的起因,而对真正的行为起因不感兴趣。

他接受勒温行为受环境和个人因素影响的观点,认为归因过程的重要部分是确定行为是由个人或外部环境原因引起的。

他认为,决定行为的个人原因主要包括人格、品质、动机、情绪、态度、心境、努力、能力等。

决定行为的环境原因主要是情境因素,像任务的难易程度,活动提供的奖赏或惩罚、运气等。

海德认为人们具有对行为进行个人归因的偏好。

在其他方面都一样的情况下,人们时常愿意对行为作个人的而不是环境的解释。

海德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解释,他指出,我们之所以倾向于作个人归因,是因为我们通常难以适当地在行为和它们的潜在起因二者之间作出区分,这种失败引导我们作个人归因,用海德的话说就是我们趋于“使行动与人相似”。

我们从行为的观察转移到推断个人的原因是容易的。

尽管我们可能理智地知道行为不总是源于个人的品质,像态度、愿望或意图等,但我们时常假定它如此。

海德对人们倾向于作个人归因还提供了另外——种解释,即人们感性地更加关注行为本身而不是周围的环境。

这就是说人们倾向于关注行为本身,从而忽视了环境因素,行为一般比情境更显著,更引人注目。

这样,由于人们的注意力通常集中于人,所以他们倾向于把人而不是把情境看作是行为的起因。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理理论琼斯和戴维斯于1965年发表了《从行动到素质》,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观点。

他们十分关注归因过程的研究,他们归因研究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能系统地解释知觉者如何根据具体的行动推断行动者意图的有关推理过程的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主张由行动推断行动者的意图、素质。

他们认为只要一个人作出某种行为的选择,就可以根据其选择推断出他的喜好、意图之所在。

琼斯和戴维斯首先规定了行为一致性的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假定行动者本人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后果,其行为是为一定的意图服务的,使认知者的一致性推理成为可能。

第二,认知者对行动者的能力、经验等是有能力了解的,否则就无法确定行为的真实意图了。

琼斯和戴维斯在其基本假定的基础下,识别出几种用于由行动推断行动者的意图和内在素质的一致性推理方法,这些方法关心的是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从行动中推论出与之相应的行动者的意图和内在素质。

a.合乎社会要求与否。

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人们试图由行为推断内在素质的时候,人们倾向于认为不合乎社会要求的行为比合乎社会要求的行为提供更多的信息。

例如,我们一般认为人们在葬礼上是哭泣的,在聚会上的哭泣比在葬礼上的哭泣给我们提供更多有关这个人内在素质的信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