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渊明研究:江东横山才是陶渊明的隐居地

陶渊明研究:江东横山才是陶渊明的隐居地

陶渊明研究:江东横山才是陶渊明的隐居地(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陶渊明研究:江东横山才是陶渊明的隐居地陶渊明研究:江东横山才是陶渊明的隐居地千古诗人陶渊明一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著名诗篇,也留下了出生、籍贯、居住地、隐居地等诸多谜团。

仅陶渊明的隐居地,目前已有安徽黄山潜口、浙江九峰山、江西庐山、浔阳柴桑等多个说法。

然而,据考证,江东姑孰横山才是陶渊明真正的隐居地。

江东姑孰横山地处今安徽马鞍山市与江苏南京市交界处,古称衡山、藩篱,也有吴山、隐居山之称。

《史记》、《左传》、《越绝书》中“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而至于衡山”等吴楚大战之“衡山”即此;据说这里还是泰伯、仲雍给太王采药开创古吴的隐居之地。

山麓丹阳古城,春秋以前就有,秦统一天下后在此设县,因这里有个盛长红杨柳的大湖泊——丹杨湖,县取名为丹杨(阳)。

一、陶渊明来姑孰横山隐居,古代就有此说早在陶渊明去世时,颜延之在《陶征士诔并序》中就说陶渊明是“南岳幽居者”而非江西庐山,只是把同名的江东“衡山”依旧称作南岳“衡山”罢了。

研究发现:湖南湘山改称“衡山”是隋朝之事,此前的“衡山”是汉朝被封为南岳的“潜霍之山”——天柱山,而汉代之前天柱山是副南岳,主南岳则是地处古吴越的江东“衡山”。

颜延之在这里只是沿袭了江东衡山的“南岳”旧称。

陶公死后一百年的南北朝时代,昭明太子萧统也曾以“悠忽比之白驹,寄遇谓之逆旅”(《陶渊明集序》)来描写陶渊明由江西到江东逆旅“寓居”的情况。

大唐盛世是研究晋史、编写《晋书》的重要时代,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是对陶渊明、谢眺等晋代诗人仰慕有加的著名山水诗人。

李白游遍名山大川,多次游居姑孰,最终定居当涂。

他在姑孰周边的诗文中多次以“陶渊明”相喻(如:《题东溪公幽居》中“宅近青山同谢眺,门垂碧柳似陶潜”,《山中与幽人对酌》中“我醉欲眠卿且去”,《江上答崔宣城》中“陶令忽相逢”等),大家多以为引典借喻,而不被重视;其实,李白在此多次有感而发,并非偶然。

李白的《九日登山》一诗,不仅对陶渊明隐居姑孰大地写的明确,还写出了陶渊明来此隐居的重要原因。

诗中写道:“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寓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筑土接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从诗的内容来看,土接响山、水连宛水具有宣州地域的显著特征,而菊花秋色和孟嘉落帽之情景,与李白《九日龙山饮》中“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情景相同,这首诗明显写于姑孰龙山。

诗的.开头直截了当地写出了陶渊明辞官,不与世俗同流,又因为酒的原因“归去来”而寓居到姑孰大地(唐代属宣州)的事实。

不仅如此,诗仙李白还认为,横山石门园田景致就是陶公《桃花源记》的模本。

李白在横山所作《下途归石门旧居》诗中写道:“隐居寺,隐居山,陶公炼液栖其间。

······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

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

因南北朝陶弘景曾在横山隐居,有学者以为李白笔下“陶公”系指陶弘景;可是,“陶公”就像关公、包公一样,往往是对陶渊明的特称;诗中的“遍桃花”、“鸡豕”、“繁桑麻”,尤其“秦人家”等,更是陶翁笔下“桃花源”之景象。

在李白看来,这里无疑是陶渊明笔下之桃花源。

再说宋代,嘉祐进士、润州知州杨杰在公元1100年左右所作《横望山》诗中写道:“陶家旧宅寄山坳,七百年来此结茆”。

一般以为“陶家旧宅”系指陶弘景住地,其实也应该是指陶渊明。

因为陶弘景生于456年死于536年,以杨杰所称“七百年来”当在700多年前的公元300——400年更为贴切,此时应该是陶渊明的生活年代。

二、陶渊明自己诗文中也有隐居横山的相关记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望)南山”是陶渊明著名诗篇《饮酒》当中的名句;而横山古称“藩篱”,因地处江东、在古丹阳湖的东岸又被唤作“东篱”。

尤其是在孙权筑姑孰城以后的魏晋时代,丹阳湖地区的政治中心由丹阳(秦县、汉郡,古称丹杨、曲阿),分治姑孰,在姑孰一带(桓温、桓玄、孟嘉、刘裕等活动中心龙山、九井、白纻、尼山等地)看丹阳横山,更是以“东篱”相称。

直至南宋,对横山仍有人沿袭“东篱”的称谓:南宋赵构由杭州乘船到姑孰龙山赏秋色遇雨,群臣扫兴,赵构命随行的秦(桧)门十客之一康与之作诗词助兴,康与之东望归途,随即作词《望江南·重九遇雨》:“重阳日,阴雨四效垂。

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挤。

直浸到东篱。

茱萸胖,菊蕊湿滋滋。

落帽孟嘉寻篛笠,休官陶令觅蓑衣。

都道不如归。

”因“孟嘉落帽”龙山之典故及“孟嘉”、“陶令”都曾在此生活,而有触景生情之借喻。

词中提到的“直浸到东篱”,则明显系指秋水茫茫,丹阳湖水浸漫横山的景象。

由于大家不知道“东篱”和“南山”(宣城一带的山峦)都是丹阳湖地区特定的地名,而把“东篱”理解成了“东边的篱笆墙”。

试想一下,以陶公的个性,受篱笆墙园囿下的“采菊”,何来见南山的“悠然”意境?而诗人在山清水秀的横山——“东篱”下采菊,放眼茫茫丹阳湖,遥望南山或隐或现,又是何等的悠然!《游斜川并序》是陶渊明隐居时的游记,也是陶渊明唯一一首写景的游记性诗文,诗序中提到的“斜川”、“长流”、“曾城”、“南阜”等地名,在丹阳湖周边都有对印,尤其是“长流”古村,至今仍在横山脚下的石臼湖边。

《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归隐时所写的著名诗篇,从“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其一)、“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往来;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其二)、“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其四)等诗文中不难看出,陶渊明的隐居地有族亲、祖坟,有园田、井灶、桑麻。

关于陶渊明的族亲和祖宅荒墟:横山脚下自古有众多陶氏“墟坟堆”之说。

当涂旧志也载:唐宣州刺史陶世长“叙述先茔,刻于陶大举德政碑阴云,自汉至唐凡三百七十七所皆大官勋爵,吁亦盛矣。

”查阅《太平府志》、《当涂县志》得知,横山脚下陶氏祖茔,有据说是陶渊明父亲的陶回墓和祖上陶谦(汉)、陶基(三国)、陶璜(晋)及陶侃祖上陶敦(汉)等名人墓地。

关于园田: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分别有“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等感慨,还有“绵绵归思纡”、“心念山泽居”、“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等思念情节,江西宜丰《秀溪陶氏族谱》之《靖节公家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乙巳岁三月,敬宣改宣城内使,公军使都还,经钱溪,复邦族,家贫甚····”,而曲阿是丹阳古称,介于南京与江西之间的丹阳应该是横山脚下古丹杨(阳);因丹阳产铜铁,晋代在丹杨设铸钱的“钱监”,河流被称作钱溪。

关于井灶、桑麻:“丹灶灰井”、“丹灶寒烟”乃姑孰横山著名历史遗迹和古景,其中“丹灶寒烟”位列“姑孰八景”之中;横山地区历来是优质桑麻产地,李白在写横山石门“桃花源”——“秦人家”时,也有“就中仍见繁桑麻”的诗句。

还有,陶渊明在其诗文中多次提到的南山、山泽等地名,在横山、丹阳湖周边也有对应。

在当涂横山脚下写有宋代李刚、文天祥序文的姑孰陶姓“思成堂”族谱中,唯一收录的陶渊明诗文是《葵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其间有“寝迹衡门下,逸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等内容。

很显然,这首诗应该与当地有关。

“衡门”可能是指横山(衡山及石门),而“荆扉昼常闭”则与《归园田居·其二》中的“白日掩荆扉”相同。

三、陶渊明来姑孰横山脚下隐居至少有以下理由:(一)、横山周边有陶渊明的故土情节。

陶渊明对故土之地有怀念情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而江东横山地区系其祖居之地。

《万姓统谱》中就有“(汉末)陶氏宗族居于吴,晋时盛于丹阳”的说法。

南宋文天祥属江西人,他在江西任筠州知府时曾为江西宜丰秀溪陶氏族谱写过序,文天祥此前也曾为姑孰陶氏族谱写序,他在姑孰《陶氏重修谱谍序》中写道:陶姓子孙“迁徙甚多,难以悉举,唯姑孰横山一支,旧谱中有可据者录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