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案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会看图确定方位。

2.使学生初步建立坐标系的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在现实情境中教学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生已具备了从方位角度确定物体位置的能力,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也都有所提高。

因此,根据主题图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时,学生有可能会产生有争议的描述,从而引出探索正确、简明地表示物体位置方法的必要性,并由此引出列和行的知识。

因为数对是按列和行确定物体位置的,所以教学列、行的知识绝不能含糊,还要通过适当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列和行的认识。

用数对表示位置,要注意三点:一是数对指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二是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它与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的次序是一致的;三是用数对表示位置时要用规定的书写格式。

2.应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点的位置。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在平面图中无论是找图形位置,还是找某一地点,都可以看成是在方格图上确定点的位置的思想。

在呈现形式上有三个特点:一是各景点或建筑都画成一个点,点只反映景点或建筑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这些点分散在方格纸上,而且每个点都是方格纸上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三是方格纸上的竖线表示列,从左往右依次标注了0,1,2……横线表示行,从下往上依次标注0,1,2……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点,也是行的起点。

这样就把确定景点位置等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的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了。

位置............................................................ .........1课时位置。

(教材第19~23页)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明确竖为列,横为行,在描述位置时要先说列后说行,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用语言描述数对表示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准确找出指定的位置,能够用语言描述路线图。

3.使学生初步建立坐标系的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图形或地点的位置。

电脑课件,实物投影。

明确课题:位置。

(板书课题)提问:假如学校要开家长会,你的家长要来班里开会,你怎样告诉他们哪个是你的座位呢?学生自由发言。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确定位置的例子呢?学生举例:电影院、剧场和看球赛的运动场馆等。

师:以上这些,只要说明是第几排第几个就能确定座位。

1.教学教材第19页例1。

(1)教师出示教材第19页例1的图片。

学生观察思考:指出张亮是哪一个同学?(第2列,第3行)教师讲解:竖为列,横为行,我们在描述位置时,一般要先说列,再说行。

提问:图中有几列,几行?(6列,5行)你能说出周明的位置吗?(第1列,第3行)(2)教师介绍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师:有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位置的方法,就是数对表示法。

先写一个括号,中间点个逗号,逗号前面的数表示列,后面的数表示行。

例如,第二列,第三行就写成(2,3)。

提问:你能用这种方法表示图中王艳和赵雪同学的位置吗?学生尝试完成。

集体订正:王艳的位置是(3,4),赵雪的位置是(4,3)。

提问:这两个数对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发言。

(3)归纳: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两个)这两个数分别表示怎样的含义?(前一个表示列数,后一个表示行数)(4)学生根据数对(6,4),找出王乐同学的位置。

2.教学教材第20页例2。

(1)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例2的图片。

师:不仅找座位需要确定位置,看图时我们也需要确定位置。

学生观察例2的图片。

师:这张动物园示意图很清楚地表示了每个场馆的位置,你能说出这张图分成了几列几行吗?(6列,6行)师讲解:横着数0~6表示从左往右数有6列,竖着数0~6表示从下往上数有6行,0表示原点。

学生理解并复述。

(2)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那么熊猫馆的位置该怎样表示呢?师:你能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教师出示题目,学生口答填空。

出示:猴山的位置是( , );大象馆的位置是( , );海洋馆的位置是( , )。

(3)在图上表示场馆的位置。

出示飞禽馆(1,1),学生说明位置后,再在图上标出位置。

(飞禽馆在图上第一列第一行)学生独立标出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

在投影下订正。

(4)练习。

①完成教材第22页练习五的第5题。

师:学会用数对确定位置,对我们在图上找要去的地方会很有帮助。

②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五的第7题。

在方格纸中确定图形的位置,方法是先确定每个图形中各点的位置,再连成线。

③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五的第8题。

使学生明确图中每一小段的距离是表示实际距离100m。

1.说出自己的座位在班里的准确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出来。

2.说出自己好朋友的座位在班里的准确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出来。

课间操时,同学们组成了一个方队。

小明的位置是(6,6),他正好站在方队的一角。

这个方队一共有多少人?课堂作业新设计略思维训练6×6=36(人)教材习题第19页做一做: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方法较多。

例如:某栋楼的位置可以说明是在哪条街,多少号……第20页做一做:1. B(2,5) C(5,2) D(8,5) 2.略练习五1. 略2. (1)春(1,2);雪(2,3);花(3,1);土(4,5) (2)冬月3. 略4. (1)麦冬(4,5);当归(3,3);五味子(10,6) (2)略(3)分别为(6,3);(2,5);(8,4);(5,1);(2,2);(10,4)5. (1)略(2)略6.略7. (1)B(4,1) C(2,3) 画图略(2)略8. (1)略(2)略(3)从家到图书馆,再到少年宫,然后去体育馆,最后回家。

用数对表示确定的位置在方格图上,用相应的列数和行数组成的数对可以表示确定的位置。

通常第一个数表示列数,第二个数表示行数。

在任何一种情境中,有了列数和行数,就可用数对表示各物体的具体位置。

(1)数对可以表示平面上的物体的位置。

(2)可以根据给出的数对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1.学生已有一定的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经验。

会用上、下、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会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位置。

2.学生还不太会将平面图抽象成坐标图,对数对不太清楚,所以结合生活经验学习比较容易接受。

3.学生对用数对描述自己的座位位置比较感兴趣。

本单元主要教学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表示方格图上确定的位置。

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类似“第几组第几排”的方式描述在平面上座位的位置,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这是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基础。

本单元主要是将学生已有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1.组织学生从实际情境出发,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

教材的情境非常好,但用教材上的图画指导学生来学习的时候,学生的目光一般在教材上。

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眼睛在教材、回答问题的同学、老师三者之间切换有点频繁。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容易游离,为了让整个活动更加有效,我们可以把教材的座位情景图直接变为我们的教室座位分布,来研究用数对表示某个同学的位置。

2.强调对比教学。

对比例1和例2,例2相对来说抽象一些,把方格纸的竖线和横线分别与例1中的列和行建立起联系,学生并不会觉得很难,这点抽象能力还是有的。

3.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

研读教材:教师备课的核心环节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分析、研读教材,在正确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

数学特级教师林俊老师从教20余年来,充分认识到,研读教材应该是教师备课的核心环节。

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分析、研读教材,在正确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

因此,钻研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核心环节,理清脉络,用好教材资源。

整体研读,抓住联系。

整体研读,主要是指钻研单元教材。

一个单元的内容通常包括许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有层次地安排,以便学生逐步认识、积累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

如果能了解一个单元的整体结构,把握知识发展的线索,从中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便可以依据单元内容的结构,引导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探索和认识新内容整体上认真分析一个单元的教材,能使我们理清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和纵横联系,正确地确定单元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课时分析,突出重点。

从数学发展史来看,人类对数学的认识,存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例如:由数字表示数发展到字母表示数,从研究数的计算发展到研究运算定律,也都是质变。

这些质变,在教材中就是重点。

所以,数学知识中的飞跃,学生认识上的转折,也就是教材的重点。

同时教材的重点,也是“双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在分析教材时,必须明确教材的重点,教学时必须突出重点,以保证学生正确理解。

对于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可设计多种策略,做到重点之处细细描绘,其余部分一笔带过。

二、化静为动,激活教材资源教学时,如果照本宣科,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激活教材资源,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情境,把教材“冰冷的美丽”变为学生“火热的思考”,使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发学生产生数学问题和主动建构知识我们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借助媒介,化静为动;二是设置障碍,化静为动;三是延时介入,化静为动。

效果非常不错。

三、联系实际,活用教材资源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活”用教材结合学生实际。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数学教材进行加工。

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结合本校实际。

各个学校教学设施的不同、学生学习条件的不同、学生所处的环境差异,造成了学生认识的差异、接受事物能力的差异,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不能搞“一刀切”,不能不顾实际情况,全部照搬教材而要根据本地的教学条件及学生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教学资源改造现有教材,合理使用教材四、合理重组,优化教材资源教材虽是最主要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教师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时也可针对教材中的某些局限性灵活地处理,大胆地改造,从而加大探索力度,提高思维难度,增加教学密度,提升教学效率,使教学资源更加优化,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课时内重组。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教材中有些内容的编排并不符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理发展特点,有时可能是高估了学生的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