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英语序号二O 一0 年十月让“效度”成就课堂的精彩——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西湖区届教学专题研究论文评比23目录一、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效度”的现状分析现状一:教学过程重形式,轻实效。
现状二:教学环节重预设,轻生成。
现状三: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二、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活动设计低效现象的原因分析(一)形式型——兴趣与目标出现“脱节”现象(二)冲突型——预设与生成出现“背离”现象(三)分化型——个体与全体出现“矛盾”现象(四)机械型——操练与交际出现“剥离”现象三、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一)基于课堂,找准教学活动目标1.立足于课堂教学目标2.立足于学生发展目标(二)发掘内涵,改进教学活动设计1.在“对话”中提升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2.在“听力”中发展学生理解话语的能力3.在“阅读”中促进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4.在“综合活动中”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三)多维评价,提高课堂活动的实效1.及时、肯定——扬起实效风帆2.多元、开放——驾御前进方向(四)整合资源,绽放课堂教学的亮点1.与其他各学科的整合2.与生活实际整合四、思考和探索五、结束语让“效度”成就课堂的精彩——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摘要】在日常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习惯性的把课堂的某种低效行为看成是以学生为主因的低效学习因素。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课堂教学活动的低效现象有它存在的更为复杂的原因,我们应该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来找出低效的原因,如,教学的形式化,内容的单一化,操练的机械化等等。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对当前小学英语学科的低效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从找准教学活动目标,改进教学活动设计、提高课堂活动的实效、绽放课堂教学的亮点等几方面着手,努力探究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键字】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一、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效度”的现状分析曾经读过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教育专业吴宗杰教授的著作《Teachers knowing in curriculum change》。
在著作中他谈到: “a good teacher is his being like a light silent, but bright, guiding his students to pursue knowing and make his class more efficient.” (一位好的老师并不在于话多,但是他要像一盏明灯,引导他的学生不断求知,并尽力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有效。
)正如教学专家余文森教授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
学生学到什么? 得到什么? 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但是在目前大背景下的英语教学环境中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现状如何呢?让我们通过以下的现象来看看吧。
【案例】不久前,笔者有幸参加某次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比赛观摩活动,聆听了一堂关于食物单词及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内容的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都非常的顺利,单词的新授和巩固操练都非常到位,学生的配合也很默契。
教师和学生的热情度都处在最高点。
最后一个环节是调查他们的好朋友午饭喜欢吃什么?并操练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 完成每人手里的表格。
由于本人坐在后排学生的边上,所以目睹了整个一个学生合作学习的全过程:镜头1:教师布置完任务后就如大松一口气般,径直返回到讲台前,看自己的备课本。
只到学生快结束时,才查看了前排几桌同学,然后叫了两组同学反馈后,匆匆收场。
镜头2:学生为任务分配争吵不休,有的要问,有的要答。
显然对任务的要求不明确。
镜头3:每个小组中优等生处于垄断局面,而差生的发言率很低。
镜头4:学生倾听习惯不好,有的小组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
镜头5:甚至个别学生因为时间比较紧,用中文交流匆匆完成表格。
一堂课在热热闹闹中结束了,但却留了一系列的问号在我脑海里:这节课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任务完成了吗?学生在合作中学到了什么?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效吗?(课堂观察笔记2010.5)【思考】活动化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师常用一种学习方式,“以活动为中心”、“以活动促语言发展”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特别是低段课堂教学的一个指导思想。
教师们在课堂上也力求让学生在“动”中学,在“乐”中学,因此,每位英语老师几乎都成了活动设计专家,在公开课上,学生唱唱跳跳玩玩做做演演,还有图片、实物和多媒体来助阵,气氛非常活跃,场面非常热闹。
然而,活跃和热闹的背后,学生到底掌握了些什么呢?特别是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到底学到了什么呢?【案例】在某节教研活动课中,教师要求学生询问同伴喜欢什么天气及其原因,运用的句型是:What’s the weather do you like ? Why? 以下是一段师生对话。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How’s it going?Ss: Great!T: How’s the weather?Ss: It’s sunny and warm.T: I like the weather because I can go swimming.What’s the weather do you like?Ss: I like rainy days, because I can watch TV at home.T: What’s the weather do you like?Ss: I like the cloudy weather, because it is not very hot.T: What’s the weather do you like?Ss: ……(课堂观察笔记2010.3)【思考】从对话上来看,师生间确实是在落实本堂课的主要句型,但是教师的所有问题都局限在“What’s the weather do you like?”教师在得到学生的回答后也就到此为止,不会再进一步的深入。
本节课的对话仅仅局限在这一问一答里,一切尽在教师的掌握中,看似有效,实则无效,课堂总有一定的生成,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有不同的信息量在产出,但是教师对产生的信息量如果不及时抓住,那么生成的知识会在一瞬间便消失殆尽,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仅仅是表面的,没有任何的深入。
现状三: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评价标准就是考察学生掌握了多少个单词,会用多少个句型,能背几段小故事等,它只锁定在知识的评价上,评价的手段就是期中期末的一张试卷。
至于学生是否爱学,为什么学不好关注的不是很多。
它的弊病就在于只重视知识汲取结果的评价,却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文化意识及综合素质的评价,只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却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个体发展与进步。
只重视了教师的权威性评价,却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合作评价,只重视终结性评价的惟一性和客观性,而忽视了学生对答案的选择性、创造性和回答的多样性。
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形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阐述,可以看出: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有效率的课、有生成性的课、重过程的课。
作为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设计课堂活动,不能让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
小学生在刚接触英语时普遍喜欢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但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不喜欢上英语课,高年级学生的厌学情绪尤为明显。
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经历了几学期甚至几年的英语学习,但英语能力并无显著提高。
因此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应是我们一线教师为之思考的问题。
二、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活动设计低效现象的原因分析从以上几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在我们的课堂中,师生互动非常多,课堂也很“热闹”,但活动的实效性却并不高。
如果请一位老师来描述我们的课堂,谈谈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率。
对大多数老师而言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事实上,不能描述课堂的构成,也就难以理解课堂,何谈分析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呢?在此基础上,本教研组的老师们从基础性的研究入手,立足于目标达成,预设和生成,个体和全体,以及操练效果等方面,设计了相应的课堂观察表格。
在教学导入——新授——巩固——拓展四个环节对课堂进行量表评价。
(见表1)表1: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性观察量表本教研组以一年的英语研讨课(共48节)作为研究目标(2009.9至2010.6)。
在研究过程中,对每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根据这四评判标准进评判,并进行数据整理。
我们发现貌似很热闹的英语课堂存在种种低效现象,产生低效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一)形式型——兴趣与目标出现“脱节”现象在统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目标达成效果各不同,其中以新授环节的不达标最为明显。
(见表2)。
主要原因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注重寓教于乐,但一些教师过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忽视了教学的实效性,导致真正的教育目标在形式主义下而失去了自己的意义。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在其学习英语新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情感体验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这种体验和态度的形成必须基于一定语言知识的积累,并在进一步的学习中逐步得到发展,最终成为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因此教师设计和安排的各项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每个活动都应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
表2:课堂观察量表——目标达成效果分析(二)冲突型——预设与生成出现“背离”现象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
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课堂需要预设,它能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但是预设要适度,要留有空间,过度的预设必然导致对教学的控制。
(见图1)图1:课堂观察量表——预设与生成的分析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不管在哪个环节,教师的随意性比较大,在新授环节中,预设和生成比例基本持平,在导入环节和拓展环节中,预设明显小于生成,但不管教学过程的预设和生成到底有多少,我们始终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尽管教师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预设。
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面对信息多变,资源丰富的课堂,教师要扮好倾听者、重组者、等待者、提升者这几种角色。
但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三)分化型——个体与全体出现“矛盾”现象在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导入和新授环节,教师基本以与个别同学的对话主要手段,缺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