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桃园三结义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基本内涵结义经过刘备老吃关张的白食,心里终觉有些不安。

他和老婆商量,要请两个结拜的弟兄也到家里来吃一顿。

他老婆感到为难,说:“人来人往是人之常情,就是倾家荡产请他们一次,我也没二话可说。

只是你看我们家里还有可倾可荡的了吗?让他们看见,以后哪还能瞧得起你?只怕不大合适吧!”刘备觉得她说得有道理,想了想说:“不妨,我自有办法应付他们。

”立刻借来几条布袋,全都装满黄土,口朝下,成排竖在屋里。

然后请来客人。

关羽、张飞第一次来到刘备家里,只见一间破茅屋,四壁空空,人在房中,可以早看日头晚看星,炕上铺草席,盖烂絮,锅碗瓢勺都缺口断把,没有一样是完整的,可是却有很多布袋,全装得满满的,自然有点怀疑,便问那是些什么东西。

刘备想糊弄过去,答道:“黄金。

”关羽心里明白,不愿多话,赶紧端起酒杯,边喝酒边把话岔到了别处。

不料张飞偏不知趣,硬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大哥,你别打肿脸充胖子。

明摆着:你穷得上顿难接下顿,哪能会有这么多黄金呢?”过去摸了摸,口袋里边梆梆硬,不禁半信半疑:“莫非真是黄金!”刘备难以改口了,只好一边哼哼哈哈应付,一边拉他说:“上席喝酒,上席喝酒!”越拉张飞越不肯走,非弄个水落石出不行。

他忽然双手抱住布袋,猛一用力,翻了个口朝上,嘿,里边果然装的全是黄灿灿的金子,都是五十两一个的大元宝!张飞赶忙又打开另外几个布袋,全都是一样!刘备夫妇俩也都惊呆了:“果然是三人一条心,黄土也变金啊!?”关羽恍然大悟大悟说:“我看这是苍天示意!只要我们永远风雨同舟,就是天下也能打下来哩。

这们还应该对天盟誓一次。

”刘备住在楼桑村,村西有个大桃园。

这时候正逢桃花盛开,花红似火,生机勃勃,他们看中了这个地方,便在那里第三次结拜,海誓山盟,这才是桃园三结义。

人物介绍刘备,字玄德,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

他本是东汉皇帝的远亲。

自从桃园结义后,请出诸葛亮,才和魏、吴三足鼎立,三分天下。

刘备于公元221年称帝,国号为汉,建都成都。

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在蜀国。

关羽,字云长。

公元200年刘备战败,关羽被曹操俘虏,极受优礼,并被封侯,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

当得知刘备下落时,过五关斩六将,携刘备家眷返回,成为封建社会忠孝仁义的楷模。

他虽在三人中排行老二,但却死得最早,于公元219年孙权袭荆州时被杀。

张飞,字翼德,是鲁莽英雄的代名词。

不过,他在长坂坡上的壮举,至今仍是美谈。

遗憾的是他在公元221年刘备发兵攻吴为关羽报仇,临行前被部将刺杀,留下一世英名。

法理解释“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罗贯中把它放在《三国演义》开篇的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文中描写到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刘备,然后巧然的机会刘备认识了张飞和关羽,三个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结为兄弟。

在文中结尾描述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三国演义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备、关羽和张飞是个什么关系呢?陈寿《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张飞传》中提到:“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三国志-刘晔传》也说:“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

”这三段史料足以说明两个问题:一则刘关张三人关系亲密的“恩若兄弟”;二则是“恩若兄弟”而非结拜兄弟,史料也无结义之说。

再有,从三国演义里面的描写来看。

关羽被东吴人杀害后,魏文帝曹丕诏问群臣:“刘备是否会出兵伐吴,为关羽报仇?”侍中刘晔回答说: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关羽被杀害,如果刘备不能为他报仇,对关羽的恩义就不算是全始全终了”。

在这里,从魏国人看来,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又是“恩犹父子”了。

古人有“君臣如父子”的观念,所以这个说法并不值得奇怪;同时也可以反证: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并不是把兄弟,他们的同时代人对此是很清楚的。

清人赵翼认为:三国的君主都善于用人,其用人各不相同,曹操“以权术相驭”,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刘备“以性情相契”。

所谓“以性情相契”,就是用感情相处,情深谊长,但这不等于就是把兄弟关系。

有专家考证“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大概在宋元时期就开始流传。

宋末元初赫经在《重建庙记》中已经出现了“初,王及车骑将军飞与昭烈为友,约为兄弟”的说法;《关羽戏集》中也引用了元末诗人的诗句“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弟与王”。

元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的故事是这样描写的:蒲州州尹臧一鬼欲谋自立,请关羽为帅。

关羽杀之,逃往涿州范阳。

张飞则在当地开了一家肉店。

张飞故意在店前用千斤巨石压住一把刀,并扬言如有人能搬开巨石,就分文不取,送肉给他。

一日关羽路过张飞的肉店,搬动张飞用以压刀的千斤巨石而不受肉。

张飞回店后得知消息,专门去到关羽入住的客店相访,并拜关羽为兄长。

二人后来又遇到刘备,二人见刘备长相非凡,便邀其一起喝酒。

刘备大醉而卧,只见有赤练蛇钻如刘备七窍之中,关羽觉得“此人之福,将来必贵”,于是又共拜刘备为兄长。

三人在城外桃园杀牛宰马,祭告天地,并立誓“不求同日而生,只求同日而死”。

这个故事虽然饶有趣味,但又未免荒诞。

元代《三国志平话》中的“桃园三结义”构思的就好一些,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一些。

除了这里提及的关于三国演义的描述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的诸多材料描写到三国演义的故事。

总之,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具有虚构性,但是不管有多种版本虚构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来,所有的版本包括史书的记载至少对三个人的义气相交、互帮互助、精诚团结的特点是认可的。

可以把桃园三结义抽象为一种互帮互助精诚团结的典型关系。

然后我们可以对这种抽象出来的精诚团结的典型关系进行分析,分析的具体材料就采取三国演义里面的素材,因为这种版本为大家所熟知,而且是最生动最朴实的语言。

历史影响民间所言“桃园结义”,不见诸史料却是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故事。

《三国演义》第一回用了“宴桃园豪杰三结义”这样的回目,来昭示刘备、关羽、张飞非血缘关系的三兄弟真情,这就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对桃园结义来一番审慎的研究。

前人往往关注该故事如何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而未曾全面的探讨。

笔者不揣浅陋,在此对其产生、流播、影响作一番梳理、研究,以求就教于方家。

一“桃园结义”之渊源现存所见讲述“桃园结义”的成型故事,最早是元朝建安虞氏至治刊刻的《全相平话三国志》。

该书因是当时说书艺人的讲话底本,为坊间所刻,所以内容极为粗糙,且只讲故事本身,回与回之间没有回目,其叙述桃园结义故事如下:关、张二人见德公生得状貌非俗,有千般说不尽底福气。

关公遂进酒于德公。

公见二人状貌亦非凡,喜甚,也不推辞,接盏便饮。

饮罢,张飞把盏,德公又接饮,飞邀德公同坐。

三杯酒罢,三人同宿昔交便气合。

有张飞言曰:“此处不是咱坐处,二公不弃,就敝宅聊饮一杯。

”二公见飞言,便随飞到宅中。

后有一桃园,园内有小亭,飞遂邀二公亭上置酒,三人欢饮。

饮间,三人各序年甲,德公最长,关公次之,飞最小。

从此大者为兄,小者为弟,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

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

这段故事的素材显然源自陈寿《三国志》,兹溯其本源见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好结交豪侠,年少争附之。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有“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记载:“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三国志·蜀书·费祎传》费祎劝关羽时说:“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

《华阳国志·刘先主传》中亦有相类记载:刘备“善交结豪杰,年少争附之……河东关羽云长,同郡张飞益德并以壮烈为御侮。

先主与二子寝则同床,食则同器,恩若兄弟,然于稠人广坐中侍立终日。

”《关羽传》中还用了“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这样的句子,《诗经·常棣》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陈寿用“御其务”行文,借此暗示刘关张三人像亲兄弟一样团结对外。

按陈寿本良史,所撰《三国志》有“信史”之誉,记载史实大抵可信。

与三国时代相去不远的晋人常璩,也是位作史严谨的学者,其《华阳国志》,是我国首部地方志书,史料价值同样具有相当高的可信性。

由此推证,刘关张三人当时有兄弟之谊是勿庸置疑的事实了。

至于结义发生于桃园,杀乌牛、白马、祭天祭地、盟誓之类,当是小说家想像而言。

但《关羽传》载关羽栖身曹营时,曹操让张辽去试探关羽到底有无心意留在曹营,关羽十分感叹地告诉张辽“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这似乎又说明他们曾发过誓言。

无论怎样,史料种种零散记载成为了桃园结义的源头,一切关于刘关张兄弟结义的故事,即由此而衍生开来倒是确凿无疑的。

二“桃园结义”是如何产生的三国时期,战乱频仍,亲朋好友之间,反目成仇比比皆是。

甚至有不惜假为父子关系者,也能刀斧相加。

如吕布先“大见亲待”于丁原,董卓进京后,又“诱布令杀原。

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最终吕布一声“‘有诏’,遂杀卓,夷三族”。

亲兄弟之间如袁谭、袁尚,为了一己利益,而兵戎相见。

当此之时,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位出身不同的人,萍水相逢于乱世,能“恩若兄弟”相处,确属难能可贵。

像刘备虽已经沦落到“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但究竟有“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这样一个曾经高贵的门第。

这对于两汉时期讲求门阀等级的社会的环境下,竟有如此之举,无论如何也是对传统的大胆冲击。

因为关羽、张飞二人,虽然陈寿没有记载他们是何出身,但二人的祖上是怎么也不能和刘备比肩的。

是以明代以前,凡祭奠庙宇皆以刘备为主体,关羽、张飞、诸葛亮等都是配祀一旁。

但自《三国演义》流行以来,这种状况就发生了变化,由桃园结义引发出的社会结义现象增多,过去的刘备庙宇名称也随之而变。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至迟在元代中期是出现了的,前引《全相平话三国志》已证。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故事已经为民间接受而广为流传,甚至还有杂剧加速其传播。

傅惜华先生编撰的《元代杂剧全目·卷六》辑录的“元明间无名氏作家作品”中,第一次出现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剧目。

傅氏记载:该剧“元明间无名氏撰。

作者姓名,今无可考证。

《也是园书目》古今无名氏‘三国故事’目,著录此剧正名;《今乐考证》、《曲录》亦著录之。

此剧现存版本有:明万历间脉望馆抄校本,未题作者,北京图书馆藏;题目作:‘英雄汉涿郡两相逢’,正名作:‘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