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类散文阅读的命题角度与解题技巧李旭宏的工作室咏物散文阅读命题角度解题技巧咏物类散文阅读的命题角度与解题技巧——以散文《紫藤萝瀑布》与《岳桦》为例学习目标:1.熟读《紫藤萝瀑布》,学会赏析写景写物类散文,把握文体特点。
2.结合《岳桦》练习,了解写景写物类散文的命题角度。
3.完成《听雨》练习,掌握写景写物类散文的答题技巧。
一、经典例文赏析:《紫藤萝瀑布》散文名篇边读边思紫藤萝瀑布(宗璞)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
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⑧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⑨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10)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11)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注:本文写于1982年5月,其时,在文革期间身受迫害的作者一家人刚刚摆脱政治的厄运,又遇上作者小弟身患绝症,焦虑和悲痛一直难以排遣。
(1)开头有何特点?有何作用?开篇简洁,单独成段,吸引读者注意;为下文描写紫藤萝打下基础;与结尾呼应。
(2)第②-⑥段从哪些角度具体描写紫藤萝?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绘色绘形、整体局部、形神兼备。
比喻、拟人。
(3)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角度赏析画框语句的妙处。
这句话用比喻修辞手法。
把藤萝花比作帆和笑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萝花的生命活力,活现了花儿的灵气与神韵,洋溢着作者对紫藤萝的赞美与喜爱。
(指出手法;具体分析;说明效果)(4)“我只是……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过渡,由对紫藤萝的描写转为抒情。
(5)文章描述的紫藤萝有哪些特点?茂盛繁密,充满生命活力(6)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
“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
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深化了主题,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7)联系时代背景与作者际遇,谈谈“紫藤萝瀑布”带给作者哪些感受和联想。
①紫藤萝鲜活的生命使人获得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带走了心中关于生与死、手足情的焦虑与悲痛;②紫藤萝的命运沉浮正是十几年来作者家庭乃至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③个人、家庭、国家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阻挡不住生命长河的前进。
④遭遇不幸时,要对生命的美好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振奋精神,乐观面对新生活。
⑤只有每朵花尽情开放,才能汇成花的瀑布;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才能创造民族灿烂辉煌的明天。
写景写物类抒情散文特点总结与高考考点分析1.结构思路方面高考选取的文章大多结构清晰、浑然一体,能让考生迅速把握文意。
阅读时,要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连接性词语和标志性词语,这样就能迅速把握文意;考试时,可能让你分析开头结尾的妙处、过渡段落的作用等等。
练习:勾画出《紫藤萝瀑布》中体现思路的句子,分析其妙处。
2.内容主旨方面这类类散文或绘景,或写物,题材广阔,常常因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能从寻常景观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
阅读时,要了解作者“描绘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描写了什么物,表达了怎样的情志?”以本文为例,作者托物言志,从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写到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认识。
紫藤萝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与蓬勃;虽也遇到过不幸,但终于燃起生命之火。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经历过文革的“我”也加快前行的脚步,使生命之花再次盛开。
考试时,可能要求你探究主旨(如“边读边思”中的第7题),要注意文章题目和抒情议论的段落(常在文末),有时候,文末小注也要注意。
还可能问你对作者观点的看法,要结合文章回答,表明态度,举例说明。
3.表达技巧方面这类散文语言生动形象,深刻含蓄,作者善于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方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
考试时,对生动形象的语句,会让你品味其所用技巧与表达效果,这就要你熟悉表现手法与修辞方法的作用,学会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其作用。
对深刻含蓄的语句,可能会让你分析重点词语、句子内涵或情感,这就要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中的解说句,结合段意和主旨来理解把握。
有时还要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等,来领悟句子的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散文的表现手法,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
练习:试从本文中找几个句子表达形象、寓意深刻的句子加以赏析。
二、经典考题分析:《岳桦》(2009年全国II卷)《岳桦》①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
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
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②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
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
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
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③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④接近山顶时,我无意中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
那些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
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⑤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⑥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字来定义这个集体。
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匐,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
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或“阵营”更合适一些。
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怎样的使命?⑦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生命的基因都来自于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
⑧白桦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
而岳桦却命里注定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
⑨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
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环境的残酷。
(10)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
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
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暴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11)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
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
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
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相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
(有删节)写景写物类抒情散文命题角度与答题技巧分析命题角度一:分析结构,把握思路1.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1)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2)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3)将自己对岳桦与其他景物的感觉作对比,突出对岳桦的深刻印象。
变式提问:文章标题是《岳桦》,第二段却写了对长白山其它景物的印象,这似乎与主题不符,是否可以删除?【答案】不可以(1分)。
第二段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1分),通过对比突出对岳桦的深刻印象,为文章主旨服务(1分)。
2.文章主要描写岳桦,为什么7、8两段却写到了白桦?【答案】这是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比较白桦和岳桦生长位置、外表形态的不同之处,突出表现了岳桦倔强壮烈的品性。
【解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模式为“指出手法、具体分析、说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