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企业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ABS)

建筑企业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ABS)

建筑企业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央企业的做强做大,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和经济效益迅速增长的同时,中央企业“两金”规模也在持续增长,其中:中央建筑企业的“两金”占全部中央企业“两金”总量的四分之一,由于不能及时收回项目应收账款,导致企业大量资金被占用,降低了资产回报率,资金成本逐步增加,严重影响企业经济运行发展质量。

如何更好地提升中央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盘活低效无效资产,不断优化资产结构,切实推动企业提升资产运营质量和效率,促进中央企业提质增效升级,中央建筑企业的“两金”压控,特别是应收账款的压控,已成为中央建筑企业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 资产证券化概述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即期流动性的资产,但该资产具有可预期的收入、有稳定的未来现金流,通过借助内外部结构化设计进行信用增级,并以此为偿付基础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可以流通的资产支持证券,以获取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

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指以应收账款为基础资产,以其未来现金流为偿付基础,设定资产支持专项计划(SPV),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归集企业的应收账款,并打包形成资产包,整体转移给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实现应收账款与原始债权人法人层面的风险隔离,通过结构分层设计及外部信用增级,提高债券评级,实现应收账款的卖断出表。

2 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及实施资产证券化意义2.1 应收账款现状分析近年来,由于建筑市场资金短缺,建设单位对建筑企业的资金承受能力上要求更加苛刻,以及企业内部基础管理工作薄弱,致使企业计价确权和回款不及时,应收账款规模持续增加,应收账款周转率低,资产流动性差,资金利用效率偏低,项目垫资不断增加,现金流持续为负,项目创效能力不足,导致债务风险累积,危及企业经济安全和健康发展。

本文选取了2017年度A股市场年报营业收入在1000亿元以上的八家代表性建筑企业,对其相关财务指标进行了分析。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持续扩张,建筑企业应收账款也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表2-1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所示,在2017 年八大建筑企业应收账款余额高达7157亿元,八大建筑企业中只有三家建筑企业的应收账款占资产总额比例在10%以下,应收账款规模越大,企业被占用的流动资金越多,资金周转压力越大,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水平。

2.1.2 应收账款周转速度较低反映企业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比率为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在特定的时期内营业收入与应收账款期初期末平均数的比值,该指标越高,表明应收工程款的回款速度越快,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也就越多,反之,则越慢。

目前,由于我国没有形成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以及建筑施工行业的特殊性,建设单位信用情况不良,导致应收款项拖欠情况比较严重,建筑企业工程款回款时间较长,周转速度比较慢。

如表2-1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所示。

2.1.3 债务融资成本高由于建筑企业应收账款回收效果不佳或手续繁复回收周期较长,资金周转率较低,导致资金短缺的问题持续凸显,工程项目垫资占比上升,企业带息融资规模持续增加,由于企业的债权人承担较高的风险,企业的资金成本也较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高,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

根据表2-1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统计,2017年,八大建筑企业的利息支出高达642亿元,如此高额的利息支出,严重影响了建筑施工企业健康发展。

2.1.4 应收账款内部管理薄弱建筑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项目管理者重视安全、质量和工程进度,忽视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债权管理制度不健全,无法有效落实债权管理责任。

同时,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不能及时进行沟通,账务核对不及时,应收账款长期得不到有效清理,造成应收账款余额大、账龄时间长,以致最后形成坏账、呆账。

随着工程项目的竣工,不能及时进行末次结算和撤并工作,应收账款长时间无人清理,债权资金转变货币资金遥遥无期,使企业的预期综合收益大大受损。

2.2 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的意义2.2.1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改善资金状况与传统的融资方式比较分析来看,债权融资门槛高,限制性条款多,受国家政策影响大,需要银行信用评级,融资空间小,还要支付高额的利息费用。

股权融资因为容易使企业控制权分散,信息沟通和披露成本大,且资本成本负担较重。

而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以未来预期收益为基础提前收回工程款的融资方式,不会分散企业的股权,不受企业银行信用评级和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

因此,对企业应收账款进行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减少应收账款管理的麻烦,还可以拓宽建筑企业的融资渠道,优化现有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改善企业现金流状况,加强资金保障,实现企业的融资需求。

2.2.2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作为企业金融创新融资方式,有别于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通过较为合理及严谨的交易结构设计,并通过内部增信和外部增信等多种方式,降低了企业资产管理风险,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可以有效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同时,将符合条件的应收账款整理后出售给一家特殊目的机构(SPV),可以用活现有资源,改善融资结构,及时收回资金,减少财务费用支出,降低了企业资金成本。

2.2.3 优化企业财务结构, 改善资产负债率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对财务结构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债务融资过高,势必会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的上升,增加企业财务风险,威胁企业的健康发展。

开展应收账款证券化业务,一是企业可以通过出售应收账款收回资金及时偿还债权融资,改善资产负债率,优化财务结构,降低财务风险;二是将应收账款剔除出财务报表,实现应收账款出表,提高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加快资产流动,优化企业关键的财务指标,实现盘活存量资产的目的,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2.4 提高企业资产收益能力,降低应收账款管理成本通过应收账款证券化,将应收账款上市交易融资,减少企业应收账款余额,降低应收账款各项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资产收益能力。

一是及时回笼资金,该部分资金可以用于再投资,获取再投资最大收益。

二是减少企业对建设单位资信评价、监控预警、跟踪清收等活动发生的费用。

三是应收账款一次性转让也可以减少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的精力消耗,将重心放在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开拓和发展上,做大做优自身企业。

3 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业务流程及基础资产入池标准3.1 参与主体及交易结构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上市交易涉及多个主体,既有应收账款法律关系的双方或多方,也有外部的第三方中介机构。

这些参与方主要有原始债权人、原始债务人、计划管理人、证券公司、登记托管机构、托管银行、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主体,如图3-1所示。

图3-1 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图(以中铁建股份公司为例)3.2 具体操作流程及工作计划3.2.1 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业务工作流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六大环节,如图3-2所示。

图3-2 资产证券化业务流程3.2.2 上市交易工作计划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涉及机构和人员较多,需要建立具体的专项工作计划,明确各项工作时间进度安排。

专项计划从启动到上市交易预计需要七到八周时间,主要的工作进度安排如表3-1所示:3.3 入池资料及有关要求3.3.1 提供基础资产入池资料(1)与建设单位签订的施工合同、对上计价单、发票、银行收款回单等资料扫描件。

(2)应收账款回款计划表、初步尽职调查文件清单等表格。

(3)同意债权转让证明,项目与业主签订的合同,如果有限制债权转让条款或未经债务人同意不得转让债权等情形的,需要与业主联系并取得业主书面同意债权转让证明,否则不符合资产证券化入池条件。

(4)相关资料说明,如涉及保证金比例不一致及计价单不一致的情况,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出具详细的说明。

3.3.2 基础资产入池标准(1)入池基础资产即项目应收账款,是剔除质量保证金后的余额,入池基础资产不应包括逾期、违约的应收账款。

(2)入池基础资产执行负面清单管理,不应包括在《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负面清单》中列明的资产。

(3)入池基础资产应能合法有效确权转让。

(4)入池基础资产转让时没有权属瑕疵。

债权人与债务人无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诉讼、仲裁或其他纠纷,应收账款不涉及诉讼、仲裁、执行或破产程序,且没有设定相关质押权、抵押权或其他担保物权等情况。

(5)入池应收账款不涉及国家机密、国防、军工。

(6)入池资产即项目应收账款应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完工、停工等不能滚动产生计价和现金流的项目应谨慎入池。

3.3.3 发包人或债务人要求(1)入池基础资产对应发包人若为房地产企业(除保障房、公租房、廉租房外)则其大股东、母公司或实际控制人级别需不低于AA+,整体房地产行业对应入池应收账款余额占比不高于基础资产池余额的30%。

(2)入池基础资产对应发包人及承包人在与原始权益人合作历史中无违约、诉讼记录,发包人优先以上市公司及国有企业等影子评级较高的企业为主。

(3)单一债务人对应的未偿债权余额占资产池的比例不得超过15%,单一债务人及其关联方对应的未偿债权余额占资产池的比例不得超过20%。

(4)基础资产债务人不能为失信被执行人。

3.4 提供相关资料注意事项3.4.1 所提供计价单扫描件要求签字齐全,需要有业主和监理的签字盖章,计价单与合同需要扫描完整。

3.4.2 填报各项表格资料,应当准确并符合数据逻辑关系。

(1)应收款的信用账期是指依据合同给予的计价与付款的时间差。

(2)计划回款日是应收账款根据业主实际情况极大可能回款的时间。

(3)截至封包日财务确认的应收账款余额需要剔除预计价金额。

(4)尽职调查文件及回款计划表中的数据要与所附各项支撑资料数据一致。

4 结束语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总体平稳,但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国家提出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要求“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而资产证券化已成为企业“盘活存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建筑企业通过用好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方式来进行盘活存量资产,进而提高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资产负债率,提升企业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盘活低效无效资产,不断优化资产结构,切实推动企业提升运营质量和效率,对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