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专业班级: 2012级土地资源管理五班学号: 033120512姓名:王洋指导教师:霍习良王殿武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2015年8月1日一.实习目的与任务:1.观察不同地貌类型的成土条件,土壤类型和土壤的利用状况。
2.认识不同条件下的土壤形成的条件、土壤剖面特点。
3.学会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的方法。
4.通过实习掌握土壤调查的方法以及野外工作步骤。
5.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土壤形成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改良利用的具体措施。
二.实习准备1.工作底图、调查工具、交通、经费的筹备2.实习动员会:安排各项工作3.资料及业务准备三.实习地区概况1 白洋淀:白洋淀是中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
旧称白羊淀,又称西淀。
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
这里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有50多种,并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素有华北明珠之称。
现有大小淀泊143 个,其中以白洋淀、烧车淀、羊角淀、池鱼淀、后塘淀等较大,总称白洋淀。
面积336平方千米。
白洋淀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干燥度1.40),大陆性气候特点显著(大陆度64.3)。
四季分明。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
2.易县2.1气候条件: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平原区年均温11.4~13.5℃,≥10℃的积温4065℃,无霜期186天,年降水量564mm;山区平均气温9.4~9.7℃,≥10℃的积温3880.7℃,无霜期160天,年降水量668mm。
2.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度1813~32米,大地貌有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西部为山地,有五大山脉:摩天岭、云蒙山、五迴岭、五峰寨、狼牙山,中部为丘陵,东部为平原。
本测区属丘陵区,基地海拔80多米,有些丘陵,地形主要有河床、河漫滩、阶地、黄土台地、山地(山脊、山坡、山麓)、母质和土壤,其利用方式也不同。
2.3植被条件:山地有些乔木,主人工林,像松、柏、槐、杨、柳等,较高山有栎、桦树等,草本主禾本科,如白草、菅草、黄背草,灌木有酸枣、荆条,长势阴坡好于阳坡。
阶地大部分被利用,主种植粮食作物,台地以旱作为主母质,没水浇条件,低阶地有水浇条件,种植一些高产作物,除此之外有些田间杂草和乔灌木。
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薯类、豆类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芝麻、瓜果类。
2.4母质类型:主要分布有碳酸盐类岩石(沉积岩),还有岩浆岩、变质岩、碳酸盐主要燧石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石灰岩,岩浆岩,岩浆岩有安山质凝灰岩,变质岩有花岗片麻岩,其母质有残坡积物、洪冲积物,还有黄土(新黄土和老黄土)等。
2.5经济状况: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限制,工农业基础薄弱。
过去山多耕地少,交通不便,单靠种植业,人民生活不富裕。
近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较快。
特别是河北农大太行山开发,给这里农民致富奠定了一定基础。
如今,农业不断发展,乡镇企业不断扩大,交通、通讯不断完善,矿产、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人民生活迅速得到提高。
四.白洋淀地区实习路线:1.保定—白洋淀:地形由山麓平原区向冲积平原区过渡,地势越来越低,主要观察成土条件,土壤类型和土壤的利用状况的变化。
测区土壤类型为潮土,主要的土壤亚类有湿潮土,沼泽土等。
2.保定—西陵林场:地形由山麓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势越来越高,地下水水位逐渐加深,使其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断减弱,直至不参与土壤的成土过程。
由于地形的变化,太阳辐射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土壤类型和土壤的利用状况也发生了变化。
五.清西陵地区工作步骤:1.概查:概查前,根据地形图及有关资料设置土壤剖面及工作路线。
明确概查需要完成的五项任务;2.详查:主剖面定点上图,地表描述,剖面观察描述,检查剖面及洛阳铲的使用,定界剖面及土壤边界的绘制;3.评土比土;4.绘制土壤分布图及编写实习报告。
六.西陵区的土壤调查:1.从保定出来一路向西,满城测区为山前平原的上部,母质类型是河流冲击物,不算台地。
地下水对土壤的影响逐渐减小,看不到氧化还原层。
主要是看褐土的亚类,典型褐土的上部HCL的反应微弱,下部较强;碳酸盐褐土整体反应很强或是上强下弱,主要影响因素是母质;潮土褐土在1m以下出现氧化还原层,有锈纹锈斑;褐土性土不长农作物。
满城测区黄土台地,基岩是石灰岩,新黄土的质地轻直立性结构明显并有大量的假菌丝出现和砂姜,质地粘重,盐酸反应强烈。
老黄土基本上无盐酸反应(判断新老黄土主要是看其质地是否均一,是否夹有碎石)。
古风化壳:颜色更深,石灰岩的上层,土体颜色发红,夹杂碎石,滴盐酸后基本上不冒泡。
植被:酸枣、荆条、草本植被类型。
2.从实习基地出来向九龙山方向出发,经过了河漫滩,砾石多,质地粗(定土类时,有大块砾石且质地粗时定为冲积土,因为形成时间短没有什么层次;如果层次明显,石头不多,且有锈纹锈斑出现则定为潮土)。
然后是一级阶地,不是黄土,受地下水影响不明显,此处定为典型褐土,由于地形面积较大,不会是潮褐土且没有盐酸反应,剖面也不典型。
3.西陵测区属清朝皇陵区,人为因素对土壤影响较大,有些土壤经过人为扰动,破坏了土壤的典型性。
七、成土因素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及土壤分布规律:1.成土因素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1)气候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气候影响温度、降水量和蒸发的同时,也影响母质的风化速度和成度、植被的分布等,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
(2)地形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地形的起伏,引起水、土、光、热的分布,导致自然特征和农业特征的差异,土壤的性状和分布也受到地貌条件的影响。
(3)母质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础,它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方向、速率、土壤质地、土层厚度,营养成分和组成成分。
(4)植被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植被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不同植被发育不同土壤类型,影响发育方向和分布。
山区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也体现了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5)时间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时间影响土壤质地、土层厚度。
(6)人为活动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人为活动能破坏土壤的典型性2.土壤分布规律:(1)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上分部有冲积土和典型潮土。
河漫滩:砾石多,质地粗,成土年龄短,土层浅薄,无明显的诊断层为典型的A-C刨面(定土类时,冲积土和潮土其母质类型相同,均为洪冲积物。
但两者具有各自的特点,冲积土的分为范围较小,仅靠河床,有大块砾石且质地粗时定为冲积土,因为形成时间短没有什么层次;如果层次明显,石头不多,且有锈纹锈斑出现则定为潮土,其成土年龄长,土层深后,具有明显的诊断层次--潴育层)。
一级阶地:不是黄土,受地下水影响不明显,此处定为典型褐土,由于地形面积较大,不会是潮褐土且没有盐酸反应,剖面也不典型。
北易水河测区本该有河漫滩,由于改造的大,未被利用的地方是冲积土,土层薄,下层沙质无层次,成土年龄短。
大面积是潮褐土,有锈纹锈斑出现,有少许潮土。
(2)高阶上分布有潮褐土(山区最好是耕地),其母质类型为河流洪冲积物,它属于潮土的亚类,却具有潮土和褐土两方面特点--即具有褐土特征有诊断层钙积层,内有假菌丝或砂姜出现,石灰反应强烈,又具有潮土的诊断层次潴育层,但其锈纹锈斑出现部位较潮土更深,为1米以下(潮土为土层30-40cm)。
九龙山测区海拔110m,母质为石灰岩残积物,分布的土壤类型为褐土区,亚类是潮褐土,当地人为了保坡改土开发了很多梯田和呈品字形的鱼鳞坑。
(3)在台地上应分布有碳酸盐褐土或典型褐土,其主要区别就在于成土母质,碳酸盐褐土发育在以黄土为主的碳酸盐母质上,通体石灰反应强烈或上强下弱,土体上有大量的砂姜;而典型褐土的成土母质为冲积物,石灰反应上弱下强。
(4)山地的阴坡和山脚下,母质是花岗片麻岩均可发育成典型褐土。
九凤山测区母质为花岗片麻岩,自然土壤无作物,水分好,树木生长良好,植被有中华卷柏和荆条。
阳坡土层较薄,树木少,植被是侧柏。
阴坡水分好,植被茂盛,有油松。
沟叉利用良好,种植果树,局部有黄土,属于碳酸盐褐土。
(5)山地的阳坡和山体顶部,分布有褐土性土,其成土母质应为山体岩石的残坡积物。
指示植被有荆条,红花秸,阿尔泰紫菀,翻白萎陵菜,芡被草,白草等。
褐土性土不能种植农作物。
(6)有黄土或石灰岩母质的地方要考虑碳酸盐褐土。
八、测区各主要土壤类型(土种)的特点及改良利用:1. 主要土壤类型(土种)的特点:(1)褐土性土:成土年龄短,土层发育差,土层较薄,只有两个剖面层即A--C剖面。
一般分布在山顶或是山体阳坡。
土质粗,多含沙砾和砾石,多为砂壤或轻壤。
盐酸反映微弱。
母质为花岗片麻岩的残破积物。
(2)典型褐土:土地构型::腐殖质层--粘化层--钙积层--母质层。
上面盐酸反映微弱,下部反映强烈。
母质为残坡积物。
所处地形高燥,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较深,不参与成土过程。
新生体有砂姜和假菌丝。
(3)碳酸盐褐土:分布在山地丘陵的岗坡和山麓平原,河流阶地和盆地的边缘。
主要发育在黄土为主的碳酸盐母质上,通体石灰反应强烈。
母质中含有大量的钙。
黄土母质多为轻壤--中壤,质地均一,土层深厚。
(4)潮褐土:分布在山麓平原中下部,洪冲积扇末端的指状缓岗上。
母质层中出现锈纹锈斑。
母质为河流洪冲积物,质地为轻壤到中壤。
(5)潮土:分布在冲积平原岗地向洼地过度的倾斜平地上,山区的沟谷处也有零星分布。
母质颗粒细,保水保肥能力强。
母质颗粒细,保水保肥能力强.多为中壤----重攘。
无盐酸反应。
理化性状:①有机质含量0.6%-0.1%②碳酸钙含量8%③质地多变,从砂壤到中壤,质地剖面复杂④钾含量丰富,速效钾含量120mg/kg以上,速效磷缺乏,缺氮少磷。
(6)冲积土:分布在河漫滩地区,母质是河流的洪冲积物,无明显指示植被,多为田间杂草,剖面呈A-C剖面,土壤成土年龄短,层次不明显,几乎无明显的诊断层。
砾石含量多,质地粗,几乎无盐酸反应。
土种的确定:有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之分。
自然土壤:按土层厚度划分:薄层<30cm;中层30-60cm;厚度>60cm。
耕作土壤:按表土质地和土体构型划分(表土质地:砂土,砂壤,轻壤,中壤,重壤及粘土。
土体构型:夹砂或砾石层,腰砂或砾石层,体砂或砾石层,底砂或砾石层,夹粘层,腰粘层,体粘层,底粘层)。
2. 存在问题和改良利用:(1)存在问题,山地多,耕地少,荒山多,利用少,耕作粗放,肥力低下,水资源缺乏。
(2)改良利用方向:①河谷低阶地以上农作物为主,精耕细作,培肥地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②髙阶地,台地要以开源节流,培肥地力,以旱生型作物为主,同时发展干鲜果树;③山坡地尤其近山坡、缓山坡,大力发展工程措施,以经济林为主;④较高较远发展草被和用材林为主。
主要封山育林育草,保持水土,利用优势资源发展副业和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