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开课教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开课教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开课教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任课教师:二、授课班级:高三年(5班)三、授课时间:2013-10-29四、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专题的必读材料之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背诵经典文段。

(二)过程与方法①小组合作探究。

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②学生自主学习。

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③加强诵读。

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七•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八、教学过程:、导语设计《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

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多媒体显示孟子图片及课题。

(副标题:孟子的养气说)多媒体显示学习流程图。

(检查预习f通晓文意f具体研习f深入探究f吟咏背诵f课堂小结)二、检查自读(未雨绸缪)1、记字音恶乎长不慊于心馁也揠苗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2、识通假不慊于心(惬)而勿正(证)无若宋人然(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悯)戒之曰(诫)往之女家(汝)曾益其所不能(增)衡于虑(横)法家拂士(弼)3、思异义今日病矣(疲累,倦困)丈夫之冠也(男子)无违夫子(丈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这个)4、辨活用以其外之也(名作动,把……看成心外之物)丈夫之冠也(名作动,加冠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使……乱,使……改变,使……屈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动,使困苦,使... 受累,使.... 挨饿,使.... 受穷,使 ... 混乱,使.... 惊动,使.... 坚韧)人恒过(名作动,犯过错)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作名,内,外)5、析句式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者矣(定语后置)助之长者,揠苗也(判断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判断句)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状语后置)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状语后置)三、以点带面,温故知新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补充:我见相如必辱之。

之,第三人称不知将军狂之至此之第一人称相当于“我”之二又何如指示代词,这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之结构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之,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定语后置的标志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之,用在时间伺候动词后面,舒缓语气协调音节作用, 不译四、对话探究,研读文本1指名朗读前两则,全班齐读第三则2整体感知本文主要话题是“浩然之气”3学习第一则《孟子•公孙丑上》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1)、何谓“浩然之气”(用原文回答)学生用原文回答后教师解析,多媒体补充朱熹《四书集注》的内容并加以解说。

生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2)何为“道义”师补充:周振甫先生:孟子“所说的养气就是培养一种正义感”。

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谈了两个特点:第一,“至大至刚”,“塞于天地”。

即最伟大、最刚强,可以充满于天地之间。

这是从“浩然之气”的形态上说的。

第二,“配义与道”。

即要用义和道去配合它。

这是从“浩然之气”的性质上说的。

所谓“义”,即正义。

《孟子•离娄上》云:“义,人之正路也。

”所谓道,既事物的规律和符合规律的方法。

孟子虽未直接解释什么是“道”,但从其谈到“道”的一些言论可以看出,道就是事物的规律和方法。

(新浪博客姚崇实《孟子“养气”说浅议》)提升:浩,从水,气,无形。

为什么以“浩然”来喻“气(人格或美德)教师提示:浩,从水,字典义:水大,引申为大和多;然,……的样子;气,天地之正气,即孟子所云“义与道”。

3、探究: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生答:“集义”。

点拨: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为“害”。

引申:“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

”(明•杨继盛)这是明代文人杨继盛遭奸相严嵩杀害前留下的一副联,后被李大钊改为“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赠与朋友。

但我还是更喜欢前者,“辣”代表着勇敢和坚决,代表着一种凛然正气。

4、哪些人具有这种浩然之气并值得我们学习呢生答:忧国忧民的屈原;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豪放旷达的苏轼;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还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的任长霞;以及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小岗村书记沈浩……过渡:正是靠这种浩然正气,才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4,学习第二则《孟子•滕文公下》(1)、指名朗读本章。

(2)、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明确:大丈夫;何谓大丈夫。

3、讨论: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学生回答“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点拨:有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师补充:这样做了以后,在褒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藏,舍之则藏”和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大丈夫了(4)历史上哪些人践行了大丈夫之道生答:比如历尽艰辛,在匈奴牧羊十九载,终日手持汉朝节而不屈的苏武…… 过渡:作为大丈夫,我们要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通过这样的磨练,我们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5、学习第五三则《孟子•告子下》(1)生齐读(2)思考:孟子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明确:都来自社会底层,都经过艰苦磨练,先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成就一番大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讨论:忧患则生,安乐则死,孟子在本章中用排比大写特写成就大业的贤人经历的诸多磨难,有何用意明确:强调欲成就大业必先经历磨难的洗礼。

(4)、孟子的这个观点对我们这些正在为学的学子有何启发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多媒体显示并解说: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谈治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温家宝的“多难兴邦”。

(胸存大志一孜孜以求一功到事成)“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当代作家路遥) 教师解说: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一句出自北宋晏殊的《鹊踏枝》(又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原为念远怀人之作,王国维却将其化为人生之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意为:一夜秋风,吹尽了树叶,独自登上高楼,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而此处是指:一个人治学,首先要高瞻远瞩,立志高远。

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出自北宋风流词人柳三变的《凤栖梧》(又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原也是怀人之作,意指深情专注于意中人,为了她,骨瘦形销,衣带渐宽,绝不反悔。

而我们呢,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学’消得人憔悴”。

即要覃思苦虑,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热切地、不惜一切地追求着所思。

这种执着的追求精神,对于痴情者固然需要,对“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更是不可缺少。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出自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百千人群中只寻找一那个,却总是踪影皆无。

正在没有什么希望之时。

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还未归去,正在那里等待!这里是指,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一朝顿悟,发前人未发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犹如在灯如海、人如潮的灯节之夜,千追百寻终于找到了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一样。

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汗水赢来的掌声,是有心血浇灌出来的鲜花。

概括起来,用通俗的话讲,这三种境界就是:立下大志,不懈努力,终获成功。

而关键在于第二境界,这不纯粹是意志的磨练,还是一种人生的考验。

引用路瑶的一句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 6、小结: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精神境界。

7,结合实际,我们中学生怎样做生答:做好当下,努力学习;刘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点滴做起……五、以点带面,拓展延伸1、人格修养之大(“至大至刚”)①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上》)“从其大体为大人。

”(《孟子•告子上》)解说:这里所谓的“大人”,可以指统治者,更可以指具有伟大人格的人,因为道德上的成就与原始纯洁的赤子之心,有深刻的关系。

赤子之心,就是一颗率直、纯真、善良、热爱生命、好奇而富想象力、生命力旺盛的“心”,能够常常怀着“赤子之心”,才可以成为大人。

老子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老子认为,这种单纯的心,本身就是一种美德。

经》也叫人们得向天真的儿童学习,惟有《圣像儿童拥有纯洁的心灵,才有资格进入天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②苏轼之“大勇”“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