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规JGJ3-2010修订内容(定稿版)
高规JGJ3-2010修订内容(定稿版)
修订过程简述
规程修编组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 近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理论和试验研究 成果,参考了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 准,先后完成了本规程的讨论稿(第一 稿) 、征求意见初稿(第二稿) 、征求意 见稿(第三稿) 、送审初稿(第四稿) 、 送审稿(第五稿)、送审稿修订稿(第六 稿)、报批稿(第七稿)、定稿(第八稿) 等版本。
修订过程简述
修订组对反馈意见和建议十分重视,对意见 进行了汇总、整理,分章节研究提出了处理意见。 在对反馈意见和建议逐条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明确了本规程修订的全部内容,于 2010年 5 月 完成了征求意见稿《反馈意见处理报告》及规程 的送审初稿,并在修编组第五次工作会议上对其 进行了仔细讨论,会后形成了本规程的送审稿。 后经19位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审查,编写组修 改完善后形成报批稿报建设部。建设部于2010年 10月21日批复,《高规》于2011年10月1日起 执行。
参加修订工作的设计单位有:北京市建筑设 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 有限公司、广州容柏生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研 究单位有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 司;教学单位有清华大学;施工单位有北京建工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 司。
《抗规》中部分关于抗震性能设计的内容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 3.10.1条条文说明中指出:不同的抗震设 防类别,其性能设计要求也有所不同。鉴 于目前强烈地震下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的 计算模型及参数的选用尚存在不少经验因 素,缺少从强震记录、设计施工资料到实 际震害的验证,对结构性能的判断难以十 分准确,因此在性能目标选用中宜偏于安 全一些。
本次规范修订对很多上一版规范执行过程 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讨论和研 究,并在相关的条文中做出了相关规定, 便于结构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审查中的执行。 具体解决办法反映在相应的修改条文中。
三、本次高规的修改内容主要包括
1、修改了适用范围;
2、修改了结构平面和立面规则性有关规定; 3、调整了部分结构最大适用高度,细分了8度地 震区房屋最大适用高度; 4、增加了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及抗连续倒塌设计的 原则规定;
10.板柱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和抗震设计的问题。 11.混凝土结构风振舒适度计算的问题。 12.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偏小的问题。 13.防震缝能否满足抗震要求的问题。 14.多塔楼计算分析的原则。 15.楼梯构件对整体计算的影响要考虑。 16.托柱转换和托墙转换的区别。 17. 水平结构舒适度要求。
修订过程简述
2010 年 1月完成的规程征求意见稿;
2010年2月2日编制组向全国有关设计、研究、 教学、施工、质检等单位及相关主管部门寄送了 征求意见函及征求意见稿 240 余份, 并在国家 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上进行了发布; 截至 2010 年 4 月中旬,编制组共陆续收到 来自有关单位及专家个人的书面反馈意见 68 份, 涉及意见和建议 700 余条。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
主要修订内容
王华林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1.7.1
一、《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修订背景
根据原建设部建标[2006]77 号文的通知, 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作为主编单位,会同有关 设计、科研、教学和施工单位对《高层建筑混凝 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进行全面修订。
修订原因:
近几年,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已在我国“超限高层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比较广泛地采用,积累了 不少经验。国际上,高层建筑采用抗震性能设计 已形成一种发展趋势。 正确应用性能设计方法将有利于判断高层建筑结 构的抗震性能,有针对性地加强结构的关键部位 和薄弱部位,为发展安全、适用、经济的结构方 案提供创造性的空间。
5、补充完善了房屋舒适度设计规定;
6、修改了风荷载及地震作用有关内容; 7、调整了“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及部分构件内 力调整系数; 8、修改完善了框架、剪力墙(含短肢剪力墙)、 框架-剪力墙、筒体结构的有关设计规定;
9、修改、补充了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有关规定;
10、混合结构增加了钢管混凝土、钢板剪力墙设 计规定; 11、 补充了地下室设计要求,修改了基础设计规 定; 12、修改了结构施工有关规定,增加了绿色施工 等要求。
各性能水准结构预期的震后性能状况
损坏部位 关键构件 无损坏 无损坏 轻微损坏 轻度损坏 中度损坏 耗能构件 无损坏 轻微损坏 轻度损坏、部分 中度损坏 中度损坏、部分 比较严重损坏 比较严重损坏 继续使用的可能性 一般不需修理即可 继续使用 稍加修理即可继续 使用 一般修理后才可继 续使用 修复或加固后才可 继续使用 需排险大修
不严重破坏
1/60 1/135 1/110 1/135
钢结构
钢框架-核心筒、型钢 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 心筒
1/300
1/800
1/200
1/400
1/100
1/200
1/55
1/110
本条所说的“关键构件”可由结构工程师根据工 程实际情况分析确定。
例如:水平转换构件及其支承的竖向构件、大跨 连体结构的连接体及其支承的竖向构件、大悬挑 结构的主要悬挑构件、加强层伸臂和周边环带结 构的竖向支撑构件、承托上部多个楼层框架柱的 腰桁架、长短柱在同一楼层且数量相当时该层各 个长短柱、扭转变形很大部位的竖向(斜向)构 件、重要的斜撑构件等。
二、目前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 存在的疑难问题及解决办法
1.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要求和方法。 2.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的要求和方法。 3.短肢剪力墙的具体评判标准和设计要求。 4.框剪结构中框架承担倾覆力矩不同时的设计。 5.楼层刚度变化的计算方法和限制条件。 6.风荷载作用下高层建筑设计的层间位移比要求。 7.框架结构中的“强柱弱梁”的设计要求。 8.竖向地震作用的范围和计算要求。 9.楼层层间位移比是否能适当放松的问题。
2.《抗规》第3.10.2条: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化 设计,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具有针对性:可 分别选定针对整个结构、结构的局部部位或关键 部位、结构的关键部位、重要构件、次要构件以 及建筑构件和机电设备支座的性能目标。 条文解释提到: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立足于 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综合考虑,具有很强的针对 性和灵活性。针对具体工程的需要和可能,可以 对整个结构,也可以对某些部位或关键构件,灵 活运用各种措施达到预期的性能目标——着重提 高抗震安全性或满足使用功能的专门要求。
条文中提出的房屋高度、规则性、结构类型、场 地条件或抗震设防标准等有特殊要求的高层建筑 混凝土结构包括:
• 1)“超限高层建筑结构”; • 2)有些工程虽不属于“超限高层建筑结构”,但由于 其结构类型或有些部位结构布臵的复杂性,难以直接 按本规程的常规方法进行设计; • 3)还有一些位于高烈度区(8度、9度)的甲、乙类设 防标准的工程或处于抗震不利地段的工程,出现难以 确定抗震等级或难以直接按本规程常规方法进行设计 的情况。
第3.11.2条:结构抗震性能水准可按表3.11.2进 行宏观判别。
表 3.11.2
结构抗震 性能水准 第 1 水准 第 2 水准 第 3 水准 第 4 水准 第 5 水准 宏观损坏 程度 完好、 无损 坏 基本完好、 轻微损坏 轻度损坏 中度损坏 比较严重 损坏 普通竖向构件 无损坏 无损坏 轻微损坏 部分构件中度 损坏 部分构件比较 严重损坏
表 3.11.1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性能目标 性能 地震水准 水准 多遇地震 设防烈度地震 预估的罕遇地震 A B C D
1 1 2
1 2 3
1 3 4
1 4 5
本条规定了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三项主要工作:
1)分析结构方案在房屋高度、规则性、结构类型、 场地条件或抗震设防标准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以 确定结构设计是否需要采用抗震性能设计方法并 以此特殊性作为选用性能目标的主要依据。 2)选用抗震性能目标。性能目标选用时,一般需 征求业主和有关专家的意见。 3)结构抗震性能分析论证的重点是深入的计算分 析和工程判断,找出结构有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 提出有针对性的抗震加强措施,必要的试验验证, 分析论证结构可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
注:“普通竖向构件”是指“关键构件”之外的竖向构件;“关键构件”是指该构件的失效可能引起结构的连续破坏 或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耗能构件”包括框架梁、剪力墙连梁及耗能支撑等。
名称
基本完好 轻微损坏
变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考值
<[∆ue] 1.5~2[∆ue]
轻度损坏
中等破坏
2~3[∆ue]
3~4 [∆ue]
严重破坏
分析论证一般需要进行如下工作: • 1)分析确定结构超过本规程适用范围及不规则性的情 况和程度; • 2)认定场地条件、抗震设防类别和地震动参数; • 3)深入的弹性和弹塑性计算分析(静力分析及时程分 析)并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 4)找出结构有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以及需要加强的关 键部位,提出有针对性的抗震加强措施; • 5)必要时还需进行构件、节点或整体模型的抗震试验, 补充提供论证依据,例如对本规程未列入的新型结构 方案又无震害和试验依据或对计算分析难以判断、抗 震概念难以接受的复杂结构方案; • 6)论证结构能满足所选用的抗震性能目标的要求。
修订过程简述
规程修编准备工作始于 2006 年, 2006 年 8 月与主管部门签定规程的修订 合同,同年 12月召开修编组第一次工作会 议,宣布修编组成立。完成本规程的送审 稿之前,共召开修编组全体工作会议 8 次; 参加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 《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范》的协调会 10 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