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园林建筑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
现在中国园林建筑的靓影遍及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虎、
,即是生命的节奏。
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
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
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三、空间的美感之二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
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
总之,为了丰富对景。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
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
)。
“镜借”
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
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建筑艺术中国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是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特殊风格与体系的造型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文化层面上表现出三大特点:其一,注重审美性与政治伦理性的高度统一;
其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现;
其三,在多样变化中注重综合性的整体空间意象。
其形式特征主要表现为:
①多以群体组合的形式构成丰富的空间序列,如以十字轴线展开的坛庙建筑;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的民居和宫殿建筑;以曲折轴线展开的园林建筑。
不管哪种展
刚健、质朴的风格特色。
②隋唐阶段。
汉末到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南北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文人士大夫归隐山林的思想情趣和山水诗、山水画的出现,使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在传统的理性精神中加入了许多浪漫情调。
至唐代终于形成了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盛唐风貌。
宏伟、规整的都城,恢宏舒展的宫殿、坛庙,规模巨大、形制多
样的寺塔、石窟,造型浑厚,装饰华丽,展示出博大伟美的风格特征。
③明清阶段。
经五代两宋城市经济的发展及各地方文化,乃至蒙古、藏、阿拉伯文化的进一步交融,至清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走向最成熟的阶段。
城市街巷规格方整,宫殿陵墓建筑定型化,但形制增多,手法多样。
造园艺术空前繁荣。
其总体风格是雍容、典丽、严谨、清晰。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