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填空:1.国学从学问或学术的角度,可划分义理、考据、词章和经世等四个门类。
2. 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博士下又有弟子。
博士与弟子传习经书。
3. 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是唐玄奘。
4.“五斗米道”是汉顺帝时人张道陵在巴蜀一带创建的。
5.他的大一统思想,适应了当时发展中的政治形势。
6.《四书章句集注》的作者是南宋理学家_________朱熹。
二.名词解释:1.国学:国学,并不是传统文化的本身,而是指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
所谓学问,侧重于有关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积累与梳理;所谓学术,侧重于有关传统文化的研究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国学作为一门系统而专门的学问,是以“经、史、子、集”为载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3.石渠阁会议:汉宣帝为了进一步统一儒家学说,加强思想统治,于甘露三年(前51)在长安未央宫北的石渠阁召集二十余位儒生讲论"五经"异同,史称"石渠阁会议"。
会议由梁丘临提问,诸儒回答,太子太傅肖望之平奏其议,宣帝亲自裁决评判。
石渠讲论的奏疏经过汇集,辑成《石渠议奏》一书,又名《石渠论》。
《穀梁春秋》地位上升,《公羊春秋》地位下降。
石渠阁会议使皇帝不仅是政治的最高权威,也成了最高的经学权威。
政治的权威变成了经学、思想的权威,经学的学术观点变成了政治的最高法典。
4.道家: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
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5.十三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6.白虎观会议: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依议郎杨终奏议,仿西汉石渠阁会议的办法,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
这次会议由章帝亲自主持,参加者有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
此后,班固将讨论结果纂辑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7.法家: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
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2]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三、简答题:韩1. 中国传统史学的三个系统是怎样的?中国传统史学的三个系统:1、国史系统,主记王朝兴替与制度变迁。
2、方史系统,主记一方之山川风物与民生。
3、野史系统,代表民间叙事与私家述说。
2.清代朴学兴盛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清代朴学兴盛的主要原因:一、明末清初,在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的影响下,朴学在与宋明理学的对立和斗争中发展起来,注重于资料的收集和证据的罗列,主张“无信不征”,以汉儒经说为宗,从语言文字训诂入手,主要从事审订文献、辨别真伪、校勘谬误、注疏和诠释文字、典章制度以及考证地理沿革等等,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也不注重文采,因而被称作“朴学”或“考据学”,成为清代学术思想的主流学派。
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
二、流传下来的历代文献丰富,但是存在问题很多,需要整理。
三、清代思想和文化政策:干预、高压、钳制、诱导。
3. 程朱理学主要有哪些观点?程朱(程颢、程颐和朱熹):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
要格物致知。
强调外在的学习和思考。
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陆九渊和王阳明):理在心中。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强调内心反省,通过内心反省来致良知,来明理。
明心见性。
主观唯心主义。
4.道教的思想主要来源有哪些?道教的来源主要是:1、原始神话。
2、殷商时期的鬼神崇拜和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
3.占卜巫术。
4、战国时期的神仙(仙人、真人、至人)方术(汉书艺文志:医经、医方、房中、神仙)5、两汉以来流行的黄老(黄帝、老子)学说。
6、道家学说。
5.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四、默写:1.默写宋人三十六字母。
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匣、来日2.默写许慎对六书的解释。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五、论述题:1.请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很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或国学的解释都比较全面!以下是几个网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学的诠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其实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国学,其实最关键的是我们要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化,即人类通过思考所造成的一切。
”“文化总的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部分。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是国学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与我们生活不着边际!现代社会到处充斥着:快速、速效、速成...都在宣扬立竿见影、马上成功、马上有钱的概念!这种功利性的快餐文化,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们年轻的一代又一代,大家都在过多地追求物质层面的东西,习惯于立竿见影,把知识当作商品,讲速成。
培训界到处可见速成班、成功学、训练营,似乎参加一个班立刻改变一切!而学校附近都是应试指南、教参辅导和过度包装的宣传,功利因素浓重......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似乎感到它没有用、不实际、与生活脱节甚至事倍功半。
因此出现“不敬天不敬地,不事鬼神;不畏法不畏义,不积德行!”人们没想到文化修养却是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与个人人格成长和终生事业相关。
在现代化高科技的路上奔跑,但在这条路上走的太远了,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要出发,为什么要发展经济;为了过好日子,那么什么又是好日子?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方面却匮乏,心灵却空虚难安,就在这难安的过程中却非要找一些“所谓的目标”来填充这个不安!却不知欲望越来越烦恼,越难以自拔!要解决精神方面的,或者更深一点说是心灵方面的问题,就要用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思想的清净、心灵的清静!而现在盛行的令人们欲望不断膨胀的快餐文化,多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那么再看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历史告诉我们,中国文化具有博大的胸怀,几乎能够融化一切外来文化,同时摒弃许多糟粕和垃圾,完成自身净化过程。
佛教从印度过来而融入了中国文化之中,这就是一个例子!期待现在盛行的西方文化,也慢慢的融入中国文化当中而变成全新的更有内涵的文化。
话说回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多数用文言文写成,读来似乎朴素艰涩无味,可就是这些朴素艰涩的文字,读多了发觉:越读越有味!再看看国学文化一直伴随着我们中国的发展,而基本上没有断层,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基本上都已经不复存在或者说没有保留下来!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古代圣贤的智慧的结晶?!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是试想一下——有多少信息变成知识?又有多少知识变成智慧?所以中国文化、中国古代先贤圣贤们的智慧——中国文化的古典经典著作,非常值得我们一起学习与探讨!著名国学大师(梦贞大师)曾经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下了这么一个定义:“文是知识的结构性积累;化是意识的外延型渗透!”这个诠释另外一位国学大师(壬楠大师)也认同。
原来文是文,化是化,文化合而一体却有着不同的意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不尽言,言不尽意”,言语中也有许多言外之意!在繁忙的生活当中,停下来,坐下来,静下来,多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经典,收获心灵的安宁,获取更多言外之意!2.请谈谈你对当前国学热的看法。
“国学热”的出现是对30年来改革开放及全球化发展和一些负面效应的一种全面反应。
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各种私塾的涌现、孔子学院广泛的成立,稚龄儿童朗诵四书五经。
“国学热”的大潮已经从中国涌向了世界!中国不仅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实力也将大大提升。
对于我国各方面的迅猛发展大家当然是喜闻乐见的,但是在高兴的同时我们应该让大脑冷静下来,理智地看待“国学热”. 我们应该明确知道,推动“国学热”的一部分是有良心的学者文人及有责任心的人民,但极大部分是唯利是图的商人。
因此,对那些炒作、包装国学的,我们不应该给它们生存的机会,避免让国学陷入一个庸俗、商业和娱乐的尴尬境地。
保有本心、潜心修学才是对国学的尊重。
要以负责的态度来作传承,不能做误导,要对古人负责,对经典负责。
接近原意。
这不仅要依靠国家、媒体的诱导,更需要我们的自觉。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说的那样“国学研究要关注现实关注民生,既要潜心钻研探幽发微求本溯源,又要着力于提高国民素质和公民道德,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总之,出现“国学热”是好事,在热中有争议更是好事。
但不要由“发热”变为“发烧”,由争议变为攻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