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篇 医用检验仪器

第七篇 医用检验仪器


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形式—层流
即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是分层流动的,越靠近中 央流速越快,反之越慢,这样在两层之间就产生 了速度差,即V1-V2>0,如果将两层间的距离与 速度差之比,即得速度梯度,速度梯度又称切变 率。在实际的血液流动中,血细胞处于血管的中 央,其周围是血浆层,这样形成两个相即流速较 快的中央相和流速较慢的边缘相。二者合称两相 系统(Two phase system),这种流动形式具有重 要的生理意义(压迫、 分技)。

血液凝固分析仪:采用一定的分析技术, 对血栓与止血有关成分进行自动检测的临 床常规检验仪器。 血凝仪凝固法原理:是通过检测血浆在凝 血激活剂作用下一系列物理量(光、电、 超声、机械运动等)的变化,再由计算机 分析所得数据并将之换算成最终结果的方 法,故也称生物物理法。




血液从溶胶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现象,是 止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多种因子参 与,参与的因子称为凝血因子。 血凝最后形成纤维蛋白。正常血液中,有 使纤维蛋白溶解的物质,又存在抗凝因子, 故正常血液不会自己凝固。 异常---凝血因子不足,可致出血,反之,可 致血管内凝血

容量、电导、光散射法(VCS)
首先标本内加入只作用红细胞的溶血剂使红细胞 溶解,然后加入抗溶血剂起中和前溶血剂的作用, 使白细胞表面、胞质及细胞大小等特征仍然保持 与体内相同的状态。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使用鞘
流技术,使溶血后制体内剩余的白细胞单个通过
检测器,接受VCS三种技术的同时检测
血液分析技术与相关仪器
不同细胞引起的电压变化
血细胞的分类计数
体积不同,产生的脉冲幅度也不同;白细胞最大,红细胞 次之,血小板最小。根据阈值选择,进行不同细胞的计数。

红细胞计数:正常人体外周血红细胞的数目为白细 胞的 1000 倍左右,当阈值电压选在 U1 时,白细胞产 生的脉冲可完全忽略,红、白细胞数可视为红细胞
μ=τ/γ
锥板式黏度计的工作原理图
由一圆平板和一同轴圆锥组成,待测的液体放在圆锥和圆板 间隙内。一般固定圆板,圆锥以已知角速度旋转,通过测量 液体加在圆锥上的扭力矩换算成液体的黏度。
锥板式黏度计
流式细胞技术与流式细胞仪
一、工作原理
采用激光作为激发光源,保证其具有更好的单色性与激发
效率;
利用荧光染料与单克隆抗体技术结合的标记技术,保证检
生物化学 近代物理学
分子生物学 计算机 电子技术
仪器材料学
检验医学 荧光
激光
色谱、质谱
一、临床检验基础的现状和特点


古代:感官检查(如:尿液-中世纪) 17世纪:荷兰Leeuwenhoek发明显微镜

20世纪末以来: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与医 学基础学科结合-电脑化、自动化、 微量化
21 世纪: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远程诊
(2)避免非疾病因素的干扰 生理变异: 第一类:不能控制的生理变异-年龄和性 别-对检验影响为长期效应 第二类:相对能控制的生理变异,如食物、 药物、情绪、状态、体位和标本采集时 间等,对检验的影响多为短期效应。 1)饮食因素:刚进食、禁食、饮酒、吸烟 2)药物因素:方式、浓度
二、临床检验基础的应用目的
目前测量全血黏度一般均使用回转式黏度计,评价 全血黏度使用表观黏度的概念,以同一切变率下的 表观黏度作为不同样本之间互相比较的指标。

毛细管黏度计的测量原理


依据泊肃叶定律:流量与管道两端的压力差、管 道半径成正比,并与管道长度和流体黏度成反比。 管道半径R、长度L、压力都可以在实验条件下恒 定,那么流量Q就只与黏度η有关,而如果我们恒 定流量Q,那么黏度η就与时间t成正相关。利用 一已知黏度的流体做对照就可以测出血液的黏度。
红细胞的聚集性增高可导致血液黏度增加,使局部血 液停滞,聚集体可闭塞小动脉的入口,造成血液循环 障碍。血流减缓及组织灌注的减低又可加重红细胞的 聚集程度。出现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进而殃及血细胞 本身及血管壁基质。
红细胞变形性

指在外力的作用下,红细胞改变形状的 特性,一般用于描述红细胞在流动中的 变形能力。它随切变率的增加而增加。 变形性的优势是影响血液在高切变率下 黏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库尔特原理

.血细胞分析仪:指对一定体积全血内血 细胞异质性进行自动分析的临床常规检验 仪器。
计数原理是根据血细胞的不良导电性和产 生电阻抗原理来计数血液中的细胞,也就 是电阻式血细胞计数原理,这种原理现在 已经成为血细胞计数和分析中最为经典的 原理。

变阻脉冲法血细胞计数原理
小孔管换能器
将待测血液涌洁净的电解液充分稀释,使血细胞在电解液中 成为游散状态,在施以负压,单个血细胞流过小孔,电解液 电阻瞬间变大,经电路处理形成一定的电压值,进行计数。
血液的流变特性


血液是一种悬浮系统,有形成分中大部分是红细 胞,此外还有少量的白细胞及血小板等,这些成 分共同悬浮在血浆中。血浆是一种复杂的水样溶 液,主要是高分子化合物,如白蛋白、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等,溶解在稀盐溶液中。 影响血液流变特性的主要是红细胞的特性,它可 看做是高度可变形的中间充满液体的弹性薄壳体。
全血:临床血液学检查:血细胞计数、分类 血浆:临床生化检查(内分泌激素测定等); 血栓与止血的检查 血清:除纤维蛋白原等凝血 因子外,其他成分与血浆 基本相同,多数临床化学和 临床免疫学检查。

一、采血方法 静脉采血法 (venipuncture for blood collection) 皮肤采血法(skin puncture for blood collection ) 真空采血法 (vacuum tube for blood collection , 负压采血法)。定量、安全、转运方便.封 闭式采血 , 无需容器转移,减少溶血。真 空定量贮存试管适于不同的检验项目
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红细胞聚集性

健康人的血液流动中形成的聚集体极易被散开, 故一般不会发生红细胞的聚集,其聚集也通常是 可逆的,它依赖于切变率以及红细胞膜的表面性 质。当切变率增大时,红细胞呈分散状态,切变 率减小时,则呈聚集状态。
红细胞聚集性
1.影响红细胞聚集性的因素 F聚集力=F大分子力—F电斥力 —F 切应力±F表面曲力。 红细胞膜的活性、渗透压、pH值、炎症反应、毒 性等因素 2.红细胞聚集性测定的意义
数。
红细胞的计数

血小板计数:将阈值电压选在U2时,可以去掉干扰 计数,并计出红、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总数。最后从 总数中减去红、白细胞数,即为血小板数。
血小板的计数

白细胞计数:在计数白细胞时,先在稀释血液中加入 一种溶血剂,使红细胞溶解破碎,其碎片体积分散到 不影响白细胞计数的程度,红细胞破碎后,将阈值电
临床血液流变学


临床血液流变学主要探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 诊断、治疗、预后估计中血液流变指标的意义 和作用,从血液流变学的角度研究疾病的发病 机理、治疗措施等;病程发展的监测,评价药 物疗效等。 研究重点在于血液的宏观、微观流变特性的改 变与各种疾病之间的关系及生化指标,如血糖、 血脂、血浆蛋白、凝血因子、自由基、内毒素 等与血液流变特性的关系等。
断)与系统生物工程(包括分子生物 学)、临床医学结合。

最常用的临床检验,借助先进的检测技 术,对来自离体的血液、尿液、粪便以 及分泌物和排泄物等标本进行理学、化 学、病原学和显微镜形态学的检查, 以简便、快 速的检测结 果,基本满 足临床医学 检验筛检疾 病的需求。
血液标本采集

血液标本采集和抗凝剂选择
三、红细胞变形性
1.影响红细胞变形性的因素
红细胞自身因素: ①膜粘弹性:ATP酶活性↓,脂质 组成改变; ②内黏度:A、Hb性质的改变,B、 Hb浓度的改变; ③S/V: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膜有 50%的膜贮量;S/V↓→细胞更趋 于球形,张力↑→变形性↓。
外部因素
①切变率的大小:切变率↑→变形↓(激光 衍射仪); ②血浆渗透量:渗透量↑→细胞内液外渗 →内粘↑,渗透量↓→细胞肿胀 →S/V↓→变形↓; ③温度: 当 温度达40℃-41℃时、RBC膜 构象改变→变形↓; ④氧化剂:氧化剂→Hb变性,膜蛋白交链。
毛细管黏度计的测量原理

实际测量时,让水和血液分别通过同样长 度、同样管径的玻璃管,分别测量水和血 液通过时所用的时间Tw和Tb,已知水的黏度 μW,则血液黏度可按下式计算出来。
μb =(Tb/Tw)*μw
回转式黏度计的测量原理

将血液置于一个切变率已知的切变场中,测
量一定剪切率γ下所产生的切应力τ大小, 然后按下式计算血液的表观黏度μ
鞘液:辅助样本流被正常检测的基质液。主要作用是 包裹样本流的周围,保持样本流中细胞处于喷嘴中心 位置,防止其靠近孔壁而阻塞喷孔。

一、工作原理
采用激光作为激发光源,保证其具有更好的单色性与激发
效率;
利用荧光染料与单克隆抗体技术结合的标记技术,保证检
生物学方法

将凝血因子激活剂加入到待检血浆中,使血浆发生体外 凝固,凝血仪连续记录血浆凝固过程中的一系列变化 (如光、电、机械运动等),并将这些变化信号转变成数
据,用计算机收集、处理数据后得出检测结果。
血液流变学
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的流动与变形规律,是生 物流变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对象包括: 全血类指标:如血液黏度、血液的触变性、黏弹性、 红细胞压积等; 红细胞类指标:如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 细胞膜的微黏度、红细胞电泳等; 血小板类指标:如血小板聚集性、血小板黏附性、血 栓弹力图、体外血栓的形成与测定等; 血浆类指标:如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等
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用计算机系统对流动的单细胞悬液中单个细胞的多个参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