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集)教学提纲

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集)教学提纲

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集)文言文朗读停顿资料汇集1.中考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关于读,过去认为很难用笔试的形式来考查,现在在还没有条件推广口试的时候,读的这几项内容在近几年的笔试中考卷中还是有所体现,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这方面的考试有加大的趋向。

在笔者收集的这50多份中考试卷中,有1/6 的试卷都有这方面的考题,特别是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试卷,这方面的内容占1/5,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

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等,一般从句子结构与语意两方面来分析:一、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一)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等。

如:例一、(云南省2005年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B、王之蔽/甚矣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

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

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

再如:例二、(济南2005年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2分)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

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二)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二、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

如:例三、(常德市2005年中考题).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A.蜀之鄙/有二僧 B.子/何恃而往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

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

再如下例(2)就与这里的C句一样,(1)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例四、(福州市2005年中考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2分)(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二)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

如“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是不要的意思,“论”是说的意思,因此,“无”与“论”要断开来。

还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中,“虽”是虽然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也要断开来读。

(三)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等。

(四)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

例五、(重庆北碚2004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里意思是,我看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乱了,旗也倒下了,所以追逐他们。

我看和望的对象是“他们的车辙怎样”、“他们的旗怎样”,“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间就不能断开,所以A、C两项就错了。

“故”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应停顿,因此B项才对。

例六、(邵阳市2005年中考题)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2分)A. 先天下之忧/而忧B.然则/何时而乐耶C、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这里的“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项错了,A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项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

D项是主谓间的停顿,也对。

例七、(厦门市2005年中考题)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期日/中 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这里A项意思是“到了日中”,“日中”是中午的意思,不能分开;B项不是“子骂父”而是“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应在“子”后停顿才对;C项“下车”与“拉他”两个动作间的停顿,对了;D项是老朋友到日暮还没有来,“至暮”不能分开来,这项为错。

例八、(重庆2005年中考题)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这里“草木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富贵”都是完整的短语,如果读断读碎,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里A、C、D三项为错。

(五)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

例九、(福州2005年课改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2分)(l)虽千里不敢易也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里(1)项的意思是为了突出强调“即使千里”这么大的地方也不敢换,何况才五百里,所以应在“千里”后停顿才对;(2)项意思是你/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秦王为了威吓唐雎,用“天子之怒”来直接吓唬,那种气势、那种语气可想而知。

所以在“公”后停顿一下,“闻”后停顿一下,才能突出强调秦王那种骄横。

例十、(山西2005课改题).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这里A项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意思是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强调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是对的;D项是突出光彩照人的样子,所以“烨然”后停顿是对的。

同学们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多分析、多思考、多总结,就会找出规律来,自然形成自己对文言文的语感,读准文言文内容,在考试中也不难对付这类的考题。

———发表于云南教育报刊社的《学生新报》2005年11月26日2.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正确停顿是朗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的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子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内部各种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

因此,朗读时要确切理解文章,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与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他次要成分。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若”、“若夫”、“至于”、“盖”、“故”、“惟”、“且夫”……朗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注意分开读。

如“今齐地/方千里;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吾从/而师之。

“地方”、“可以”、“从而”,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恰巧是一个复音词,词义发生了变化,要分开来读。

(三)“也”用在句中提示停顿,朗读时应停顿,不能误为副词。

如,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四)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词”来停顿。

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五)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如,“其一犬坐于前”,“犬”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犬坐”应连读,若分开,就错将状语当作了主语,改变了句意。

正确停顿是,“其一/犬坐/于前”。

(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的成分,不要把成分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如,晋/·军军/函陵,秦/·军军/汜南(晋军军于函陵,秦军军于汜南),加点字省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七)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如,“望晚日照城廓”,句中“望晚”是“向晚”之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廓”,就成了动宾结构。

又如,“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再如,“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就会导致朗读停顿的错误。

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稽”是群名,“山阴”是县名。

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是县名,“萧君圭”是人物,“君玉”是其字。

(摘自《语文报》作者: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郑秋寒)3.如何读好文言句子的停顿不少初中生不喜欢学文言文,重要原因是教法单调,学习不得要领。

事实上,语言学习是有规律的,学习语言要下苦功,要讲究积累。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反复朗读,自能领悟文章的旨意。

现代社会当然不可能“书读百遍”,但朗读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感情。

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读音(一)“破音”异读,即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和词义的变化。

如:“陈胜王”中“王”读wàng,动词,为王。

(二)通假异读。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读wú,同“无”:“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读zhǔ,同“嘱”。

(三)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 hán,又如“浩浩汤汤,横无几涯”中“汤汤”读shāng shāng.(四)文言虚词一般要轻读,而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需重读。

停顿(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

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