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水墨画与建筑
——其美学相通之处
摘要:中国传统水墨画与建筑是艺术的两个组成部分,其艺术之源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文就其哲学渊源问题,造型问题,构图问题展开分析,以期从水墨画中吸取一些艺术精神应用于建筑设计,从而能更好的做好中国人的设计。
关键词:水墨画建筑哲学造型构图
正文:为什么人而作设计?这是一个建筑师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建筑师当以作让世人满意的设计为本,而不能全凭一己好恶而作。
中国的建筑师当以作好了中国的设计后再考虑走向世界的问题,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美学是了解中国人审美观的一个必要的环节,也是研究如何做让中国人满意的建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世间万物都有其可揭示的规律,美学也是如此,而中国传统水墨画与建筑的美学则是其中的两种。
研究传统水墨画与建筑设计,就要研究它们之间的普遍性(即共性)和它们各自的特殊性(即区别),而要研究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着重点是在于它们的共性。
下面谈到的哲学渊源问题、水墨画之造型、水墨画构图就将主要分析它们之相通之处。
哲学渊源问题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儒释道三家长期统治着中国的思想界,尤其以儒家为甚,因此三家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哲学影响和美学上的影响就不得不研究。
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在这里,孔子把艺术作为人生憩息和精神的飞升,孔子认为艺术与道、德、仁是并列的,是生活的主要方面,应当“游”于其中,那么艺术就作为一种不那么严肃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而成为人精神调剂、放松的手段。
而艺与道、德、仁并列,其中以包含“技进乎于道”之理,随心所欲的游,是实现完美人格的途径之一,这种充满愉悦自由境界的“游”即时道。
以绘画作为体道的方式,达到物我两忘、畅神达性,从而超离现实中物质和功利的羁绊,精神上获得自由的释放和解脱,成为了后世文人画的最高审美理想。
而庄子则说“解衣般礴”是绘画的最高境界,较孔子更为自由洒脱,因为如果艺术创作若热衷于名利,斤斤计较于得失高下,必会拘谨,而使得绘画缺乏生机与气势,庄子这种解衣般礴的论点对后世的水墨画,尤其是大写意水墨画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昭示作用。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尤以禅宗为甚,其静心、自悟之思想有深远影响,而其所发展出来的“自然天成”的美学境界也对绘画有很大影响。
这三家所倡导的思想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促成了中国画界对意境的独特要求,尤其是后世的文人画,他们绘画追求的是自身的享受,追求的是画中的意境,这也是中国绘画艺术中较为独特的一种现象。
那么这些对于建筑设计有什么启发么?我们明白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渊源从何而来,那么我们对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就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我们在为中国人作设计的时候就有了可供参考的思路,我们一般的就要在设计中特别注意对于意境的创作,而能有好的意境的创作,来源还在于建筑师那种作为艺术家的修养,要视钱财如无物,追求自身精神的解脱,把创作美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而不可过分拘泥于建筑设计的技巧,这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水墨画美学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水墨画造型与建筑设计
水墨画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造型观念和表现方法。
它非常重视对物象本质的表现,要求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特别注意传神。
水墨画
贵在写意,它
与写实相对应,
写意是从主观
性的角度对外
物的关照,是
人的主观思维
的产物,画家
通过对事物本
质的高度的艺术提炼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画面呈现主客观高度统一的表现性形象——意象。
这里我们强调一种感觉,感觉是我们认识自然物象的基础,是客观形象在我们脑海中初始
的主观反应,图1 流水别墅图2
我们只有通过这种感觉物象的能力,才能唤起相应的审美意识,而艺术家就是靠的是这种感觉来引起人的共鸣,来使人产生情感上的震动,这也是杰出艺术家的重要标志。
而在这种重意境的推动下,必然会使得我们抛弃物象一些具体的形,所以对物象形的升华考验着艺术家的水准,这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那么当我们从水墨画中吸取了这种思想怎么应用于设计之中呢?在建筑的设计中,必要的是要将建筑与场地结合起来,若设计师可以将建筑与环境通过一种意境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还可以给人舒适的居住享受,譬如赖特的“流水别墅”,如图1,就将建筑与场地很好的结合了起来,建筑所用材料取自于环境,其色彩也与环境很好的结合,建筑好似从山中长出一般,整个设计达到了一种诗意般的境界,让人不禁联想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的诗句,这是建筑设计对于意境创造的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
若对于水墨画的意境比较直白的吸取,还可应用于建筑效果图的渲染上,如图2的建筑效果图就有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其淡淡的色彩,两边虚掉的树木和前面虚掉的人,更突显了建筑的主体地位,同时体现了建筑夜景的梦幻感,一眼看上去就有中国的韵味。
在水墨画中,其造型是根据意象原理来塑造形象,因而画家在创作中经常采用夸张与变形的手法,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对象的特征,更鲜明的表现对象,而此必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所谓“借物抒情”,就是把画家的主观感受、个性修养、审美情趣寄托于一定的形象之中,把画家对人生的体验,美好的理想通过一定的形象抒写出来。
画家在对意象本质的提炼中,要舍弃表面的、非本质的、次要的东西,而注重表达其需要体现的情感和思想。
这一点与建筑设计就有一定的相似性,建筑是建筑师
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而建筑师在设计时必
须将那些可以表达我们思想和情感的元
素加以处理,使得其在抽象和具体中找到
平衡点,譬如文丘里的设计“母亲住宅”
如图3,其设计抓住了住宅的主要特点,
立面处理简洁,看似对称却又不对称,这
些元素充分体现了他关于“少即是多”和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的思想,同时其又
将庄严的元素与住宅的亲切融合到了一
起,也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敬意和爱意。
图3 母亲住宅
水墨画构图与建筑设计
水墨画之构图,东晋顾恺之称作“置陈布势”,南朝谢赫“六法论”中叫做“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在“六法”中极为重要,唐代张彦远认为这是“画之总论”;明代李日华说“大
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清代邹一桂也说“以六法而言,当以经营位置为第一”,均说明构图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而在构图中,框架与外轮廓的把握是首要问题,画家需认真组织安排、提炼、概括,使画整体得势,节奏明确,旋律流畅。
画之构成元素甚多,有主次之分,画家需突出主次,如夸大重点元素、将其置于醒目位置或通过色调冷暖来加以区分,并且主次各部分之间要形成呼应关系,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而分清主次另一重要手法就是通过虚实对比,以实勾勒主体,以虚突出主体,其为“有笔墨处为实,无笔墨处为虚”,这种虚专指画面上的空白部位,其非无用,而是水墨画的另一重要构成因素,其往往是“空而有物”、“以空寓情”,给人以遐想,如画鱼,周围的空白可使人想到水或者其它的东西,画飞鸟,周围的空白可使人想到天空等等,
因此,虚实也成为了使画笔墨富于
变化、产生气韵的关键所在。
其次
画也需要层次,画最忌平均,无层
次,使人感到乏味,其所有元素的
构成应该是疏密有致,以疏衬密,
疏中有密,使画面跌宕多姿,有紧
张处也有轻松点,这样的画才会给
人以庞大的信息量,给人以视觉震
撼,如图4的画中,其明暗之对比
突出了月之明,船形体之相对明确
与周围物象之虚对比,突出了船之实,使得整个画面虚实有致,主次分明,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而在建筑设计中,建筑艺术创作的思路与之是一致的,其主要的也是要分清主次,使建筑层次丰富,富于变化,其艺图4
术价值才会凸显出来,其区别仅在于手
法略有不同,水墨画使用笔墨抒写艺术,
而建筑是用材料和自然抒写艺术,若把
水墨画之构图艺术收之于建筑之中,更
能凸显其中国风的艺术感,例如图5的
建筑,首先给人的直观感受,其构图书
法就有水墨画的感觉,有图4的水墨画
的些许精神,大片的天空,而天空也略
有变化,天空有少许文字,如水墨画中
题写的诗句,周围的人及环境都尽量虚,
以凸显主体建筑,而建筑的构图中也有
与水墨画构图相通之处,其右侧元素之
密,中间框架之疏形成对比,中间框架图5
与玻璃之虚与两侧之实形成对比,使得主次、虚实分明,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姜耕玉《艺术辩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寇元勋《中国水墨画》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