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太极拳基本知识1. 陈式太极拳2.杨式太极拳3.武式太极拳4.吴式太极拳5.孙式太极拳6.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7.国家套路二、杨式太极拳代表人物简介1.杨露禅杨露禅(1799-1872?),名福魁,字露禅(禄禅)。

祖籍广府永年县闫门寨,后移居广府南关。

家贫,性和善,幼失怙恃。

喜拳脚,遍访名师,虚心求教,精通洪拳,擅技击。

偶见太和堂药行(此药行乃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之业)掌柜举手间将一地痞击出门外, 甚喜,欲学之。

经掌柜陈德瑚推荐, 赴陈家沟从学于陈长兴。

陈师嘉勤学,益指导之,杨心领神悟,期间三往,十有余年,专心致志,备极精巧。

返乡后,潜心苦炼,并示诸同好,乡绅武禹襄亦常来比较。

所演拳术,永年人称之为“粘拳”或“绵拳” ,现称之为“太极拳”。

40 余岁时,经刑部四川司员外郎的同里武汝清引荐,进京教拳。

多有不服者前来较技,均被击败,人称“杨无敌” 。

许多达官显贵、富室子弟前来延请。

太极拳遂风摩京城,并形成气派大、形象美、浑厚朴实、舒展大方、轻沉兼备、刚柔内含的走架风格,后被称作“杨式太极拳” 。

杨禄禅被尊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

晚年返乡,教拳于民,卒后葬于闫门寨有三子:凤侯、班侯、健侯, 皆承父艺, 并各有建树。

2. 杨班侯杨班侯(1837 -1892),名钰,字班侯,杨露禅次子。

生于道光十七年,自幼随父习太极拳术,终日孜孜苦练,不间寒暑。

但是露禅课督严厉,不使少息,经常受体罚,几乎想逃跑。

根据河北永年县志记载:杨班侯像貌清瘦,富有臂力,幼承严父真传,学武悟性极高,腾挪跳跃,象猿猴一样,尤其擅长太极大杆技术,掌握了太极拳的奥秘。

继承了乃父衣钵,武功卓绝。

班侯性情刚躁,好打不平,善用散手,数折强梁,年尚未满二十,已经是名满京华。

尤其是拳击雄县刘武师和北京西四牌楼比武教技两件轶事,至今人们尚津津乐道。

3. 杨健侯杨健侯(1839 -1917),名鉴,字健侯,号镜湖,广府南关人,杨禄禅第三子。

自幼从父亲学习太极拳,后跟随父亲杨禄禅长期居住在北京,并且以教拳为生。

拳术方面,刚柔相济,特别善于使技巧。

对刀、剑、枪等也极高的造诣。

杨健侯性格温和,门生众多。

在比武时,无论面对任何人都从不轻视,此其制胜之源。

有《十三势行功心诀》,其中的“三言四句”中:“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影响后世,尤为深远。

有子三人:少侯,兆元,兆清(澄甫),除二子兆元早逝外,少侯,兆清及侄兆林均承其艺。

4. 杨澄甫杨澄甫(1883 -1936),名兆清,字澄甫。

光绪九年六月初八日( 1883 年7 月11 日)生于永年广府南关。

幼承家学,早悟太极之理。

杨澄甫体形魁伟,专研太极拳,练就外柔内刚,“绵里裹铁”之纯正太极拳功夫。

年轻时即在北京走上职业教拳之路。

得父杨健侯刻意栽培,并常亲自指导澄甫的弟子。

1917 年,父去世时,杨澄甫已名闻京城,虽一身布衣,却有众多上层社会名人拜于门下。

1919 年,应邀南下上海,担任第二届国术比赛裁判工作。

1925 年,弟子陈微明征得杨澄甫同意,公开出版《太极拳术》。

该书图文并茂,发表了杨澄甫太极拳动作照片,这是太极拳史上第一套太极拳动作照片,对于世人认识大极拳和太极拳在社会上的普及产生了巨大的影向。

书中还发表了古典拳论数篇和杨澄甫的“太极拳术十要” 。

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国术馆,杨澄甫应馆长张之江之邀赴中央国术馆担任太极拳教练,当时杨澄甫众弟子也相继南下,太极拳随之向南方传播开来。

1929 年,杨澄甫又应浙江省省长兼浙江国术馆馆长张静江之邀,转赴杭州任浙江国术馆教务长。

在杭州摄影家依其所演示的拳式每个“定式” ,拍摄成一组太极拳动作照片。

1931 年初经弟子董英杰协助整理,著《太极拳使用法》一书,内收录于杭州所拍之照片,为内部发行,并为日后杨氏同门之凭证。

1932 年正月,杨澄甫夫人侯助清得病,多方求治,后得郑曼青妙手回春,深得杨家感谢,而郑曼青也久仰杨氏拳艺,愿列门墙,后被杨澄甫收为弟子。

1934 年初上海大东书局公开出版杨澄甫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

该书是从《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作为基础。

同年底,开设致柔拳社广州分社的陈微明,受广州军政界委托,邀师南下授拳。

杨澄甫携傅钟文来到广州,考察后返沪,次年再下广州,开始于此授艺。

时广东法学院院长曾如柏请陈济棠在其总部门杨澄甫谋一谘议职务, 为使其能安心教拳, 又按传统礼仪正式向杨澄甫拜师。

杨澄甫于1936年3月3日(民国二十五年农历二月初十)病逝于上海,终年53 岁。

5. 傅钟文傅钟文(1903 -1994)永年广府南街人。

9 岁随杨兆鹏习拳。

随后又从杨澄甫习拳。

1917 年只身赴上海谋生,在盛和花号做学徒。

1925 年参加上海精武体育会,义务教授太极拳。

1928 年杨澄甫南下授拳于南京中央国术馆,傅钟文经常赴南京随师学拳。

1930 年杨澄甫教拳于上海,傅钟文向盛和花号老板范桂馥先后借租上海楼房,免费供杨澄甫居住,此间常得恩师指导。

杨澄甫于杭州国术馆授拳时,傅钟文经常赴杭州,并于室内得师传授推手枝术。

1934 年杨澄甫应邀去广州授拳时并携傅钟文同行,教拳时多由傅钟文演示、辅导,每有比武者皆由傅钟文当之。

杨澄甫还将《太极拳体用全书》等一集铜板交与傅钟文保管。

1936 年杨澄甫在上海逝世。

范桂馥十分敬仰杨澄甫人品拳艺,资助500 大洋给傅钟文,由傅钟文出面负责料理一切治丧事宜,最后与杨澄甫外甥郭子荣及弟傅宗元及杨家族人护送杨澄甫灵柩回永年闫门寨杨家祖墓安葬。

1944 年后期,傅钟文在上海创立“永年大极拳社”,以:“勤、恒、礼、诚”为社训。

新中国成立,永年大极拳社增开班次,扩大招生并坚持义务教拳。

1951 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傅钟文组织本社队员为抗美援朝募捐而进行多次专场表演。

1953 年上海市武术联谊会召开代表大会,傅钟文当选为执行委员兼福利委员会主任。

1954 年永年太极拳社成立十周年时,拳社学员达千余人,教练有数十人。

1956 年全国十二省市武术比赛在北京举行,傅钟文应邀担任裁判,受到贺龙接见。

1958 年上海武术队成立,傅钟文受聘为第一任教练。

从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全国武木比赛中一直名列前茅。

1959 年与1963 年出版《太极刀》及《杨式太极拳》书。

1984 年,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国际太极拳(剑)观摩表演会,被评为“全国太极十三名家”之一。

1988 年国家体委授予傅钟文“中国国际武术贡献奖” 。

1990 年傅钟文积极参与整建杨禄禅故居的工作,1991 年和1993 年傅氏先后带队回永年参加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

1992 年国际奥委会上授予傅钟文奥林匹克奖章,名列中华武林百杰。

半世纪以来,傅钟文义务授拳数十万人以上。

在他倡导下国内外20 多处相继成立了“永年太极拳社”及“太极拳研究会” 。

1994 年9月25 日逝世于上海,并安葬于故乡永年广府。

三、杨式太极拳的特点拳架舒展大方、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柔和缓慢、虚实分明、圆活连贯、速度均匀、上下相随、精神贯注、呼吸自然。

四、杨式太极拳的基本锻炼要领静: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精神内敛,呼吸自然。

松:全身放松,经络畅通,由松入柔,运柔成刚。

正: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松腰敛臀。

慢: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缓如抽丝,迈步猫行。

匀:速度均匀,上下相随,圆活连贯,慢慢不断。

稳:以腰为轴,虚实分明,轻而不浮,稳而不僵。

五、太极拳术十要1. 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有虚灵顶劲之意,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 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含,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

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3. 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转动,故日:“命意源头在腰隙” 。

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4. 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5. 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

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6. 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云:此拳是用意不用力。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

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

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

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经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 也。

太极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铁,分量极沉。

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

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劲也。

外家之力,最易引动,故不足尚也。

7. 上下相随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

如是方可谓上下相随。

有一不动,即散乱矣。

8. 内外相合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躯使” 。

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

架子不外虚实开合。

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

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9. 相连不断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易为人所乘。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

拳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又日:“运劲如抽丝” ,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10. 动中求静外家拳术,以跳踯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

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

故练架子愈慢愈好。

慢则呼极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债张之弊。

学者细心体会,庶可得其意焉。

七、练拳是否一定要动作配合呼吸此事为许多人所误解,太极拳之呼吸,确有讲究,起吸落呼,蓄吸发呼,合吸发呼(有人以蓄为开,发为合,则成开吸合呼)但要注意一种说法是,合吸开呼与空气的呼吸不是一个概念,另一种说法是,练拳纯热时,呼吸自然配合动作,稍觉不适,即采取自然呼吸,还有人认为动作基本不可能配合呼吸,总而言之,无论内气也罢,呼吸空气也罢,均以“自然”二字为最高原则,不必有意去引导,拳论云:“意不在沉,在气则滞”,呼吸的极意是忘掉呼吸,绝不强求动作配合呼吸,练拳时,若要领正确,呼吸自能缓,均,深,细,虽汗漓而呼吸不喘,这才是我们希望的,也可作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