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中文名称: 孔子
又名: 孔丘字仲尼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卒年: 前551~前479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
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
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
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
《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
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
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
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著高尚者的行为。
“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
“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
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
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
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
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
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凡带上一点“束修”的,
都收为学生。
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
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
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们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
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由汉朝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转。
知识分子穷一生精力从事研究他的学说,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子。
大大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
《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
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跟于人民的心中。
由于这种儒学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慧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
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旦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
但是,儒学并不是万能灵药。
他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
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压迫下,对于一国的发展,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
孔子的教条。
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
孔子的那些礼教实在太完美了,以致显得过分的严肃。
在孔子的教条下,
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的受到桎梏。
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了自己。
他使国家一味保守,阻碍了进步。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作成《论语》。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战国末期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是也。
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他还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孟子为“亚圣”。
孔子又称“文圣”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
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