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

最新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

点拨:读课文的时候遇到生僻的不理解的词语, 要查工具书或者相关的资料。 提问③: 注意到本文中有不少四字词语吗?在书上画一画, 自己读一读, 想 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检查“完璧归赵”(浏览故事) 、“攻无不克”(有困难查难字“克”) 【意图:理解词义除去要关注生字词外, 也要注意课文中不懂的字词, 养成 遇到不懂字词结合课文、 查工具书来解决的好习惯; 引导根据文本用词特点主动 积累词语的习惯 】 (2)听写字词,完成检测 2题
“和氏璧”传说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得到一块璞玉。 卞和曾先后将璞玉献给楚厉王和武王,均被宫中玉工说是石头,卞和被分别斩 下左右脚。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后 派人询问,并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注意“防御”的“御”。 义:对于字词的意思,有什么值得与大家交流的? 【意图: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学生按照音形义几方面预习,形成习惯 】 估计学生会交流“瑟”、 “缶”、“防御”,可能会谈到“诸位”、 “削弱”, 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 提问①:“防御”的“御”?“诸位”的“诸”? 点拨:有些词语结合语境理解了,还要问个究竟,进一步了解词素的内涵。 提问②:和氏璧、上大夫、上卿?
随机出示: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上大夫 ( dà):大夫是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大夫”是最高的 一级。
上卿 :“卿”是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廉颇在赵惠文王 16年时,因伐齐有功,被提升为上卿。如今蔺相如也封了上卿。由于是文官, 上朝集会时,位置站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说蔺相如的职 位比廉颇高。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4. 思考课后习题,在课前预习本上做好自学记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14个生字及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理清文章脉络,为每一个部分拟合适的小标题。 4.结合搜集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依据质疑和课后练习明确学习的 目标,拟定学习课文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 齐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课题《将相和》 ,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将”是 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不和?又是怎样和好的?……) 2. 课文出处:《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二、检查预习: 1. 分小组朗读课文,注意做到正确、流利。 同学根据朗读情况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2. 检查字词预习。 (1) 看生字表汇报自学情况(常态汇报) 音:用多音字“答”( dā)的另一读音组词;注意读准“削.(xuē)弱”。 形:“璧”与同音形近字的区分,完成检测题 1题;适时了解“和氏璧”相 关资料: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叶老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是阅读和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 “将相和”巧妙地把“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三个小故 事连成了一个整体, 揭示了文章的思路, 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设计引导 学生从课题“将相和”读开去, 体现了篇章的整体性, 突出了课文的重点, 尤其 与文路相合, 相机再交流“廉颇、 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这一学习方案, 旨在走 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实现对“将”、“相”的深度认识。 【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史记》中 《廉颇蔺相如列传 》改写的。课文以 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 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 通过记叙“完璧归赵”、 “渑 池之会”、“负荆请罪” 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蔺相如在秦赵两国矛盾冲突中 为赵国立下的功劳,以及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 不畏强暴、 顾全大局的品质, 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从而凸显他们以国家利 益为重的美德。 在塑造人物形象中,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 侧面描写秦王蛮 横与无奈等手段,鲜明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品质。 本文的结构很独特, 三个故事,各有完整的情节, 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 发展、结果,都可独立成篇,而三个故事之间又有因果循环、紧密相连,第二个 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 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 全文合起 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 而这样复杂的关系, 作者只是通 过几个极简单的过渡句“过了几年”、“职位比廉颇高”,就将它们上下勾连, 合成一个大故事,构思非常巧妙。 读懂课题“将相和”的含义,体会廉颇和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是教学的重 点。 学生情况分析: 本文结构清晰, 引导学生理清脉络不难; 虽然学生已具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 内容的能力,但是准确、完整、简洁地归纳每个小故事的内容不容易;本文事件 历史久远, 课前搜集一定的背景资料来帮助读懂文本相当重要; 评价人物是本课 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 虽然六年级学生阅读过不少写人的文章, 但是实现立足每 个小故事基础上的立足篇章整体来评价人物有一定的难度。 课前预习作业: 1. 自学本课生字词; 2. 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3. 查找与文章相关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理清结构: 1. 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将相之间的几个小故事?按不同的故事给课 文分段。( 对于第 1个自然段的归属可能会有争议, 共议交流简单说说分段的依据) 2. 试着说说每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学生对归纳第一个小故事的内容最困难,可以让孩子结合理解“完璧归赵“的 意思,再来说一说,就简单了。 答案参考: 第一部分( 1— 10自然段):秦王仗势要骗取赵国的宝玉,赵王派蔺相如带 着璧去和秦王换城, 秦殿上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 就设法把宝玉送回, 赵王封 他做上大夫。 第二部分( 11 —15 自然段)在渑池之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下来, 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 就强迫秦王为赵王击缶, 也让人记下来, 秦王没 占到便宜,蔺相如又立了功。 第三部分( 16—18 自然段)廉颇看到蔺相如的官职比自己高很是不服,想 要给他难堪, 但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称病不上朝, 遇到廉颇也远远避开, 廉颇 知道后负荆请罪,从此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用简单的语句给课文加小标题。
相关主题